A young boy rides on a man's shoulders near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China 16 November 2013 (AAPNewswire)
為什麼大家都能活久一點不一定是好事?
作者:謝宗廷
經濟學家常常會用一個地區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因為當一個地區的生活水準越高,居住在那個地區的人民就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工作、醫療等資源,死亡率也會慢慢降低,連帶使得平均壽命增加。
但偏偏死亡率降低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工作或經濟上的理由,當一個地區的經濟開始發展起來之後,常常會讓大家更不想生孩子,導致生育率的降低。這個時候如果死亡率也維持在很低的狀態時會發生什麼事呢?顯然老人就變多了。
在這樣的情形下,社會上工作的主力:也就是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之間的青壯年人口會開始出現沈重的負擔:因為要扶養的老年人增加了,新生的人口卻太少而不能補足青壯年人口的勞動力,扶養比[1](青壯年人口要照顧的小孩和老人的總和)就會開始變高,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會變得更辛苦了。
既然扶養比變高的問題是因為老人比例變高所產生的,能做的事情只有三種:
一、讓青壯年人口變多去支撐變多的老人。
二、讓青壯年人口的工作生產力增加於是一個人可以當兩個人用。
三、讓老人…不要活那麼久。
第一種做法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辛苦的狀況下大家都也想生孩子。第三種做法看起來是最簡單的,只要請政府設計一個《高齡人口處決法》,規定人長大到一定年齡就得自我了斷或由政府用強制力幫你了斷就好了,但……這也是不可能的。看來只有第二個方法是最合適的: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政府都希望鼓勵科技發展並獎勵創新創業的原因。就像工業革命讓人類能借用機器的力量讓自己的生產力爆增一樣,有了創新科技的加持,人們才有可能加倍發揮自己的生產價值,才有可能支撐自己的生活同時扶養老人並願意去生小孩。
中國大陸最近開始擴大推行的「單獨二孩[2]」計劃,則是想用第一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嘗試。藉由鼓勵生育的方式,讓青壯年人口不要產生斷層,但在年輕人經濟能力沒有太大改變的前提下,成效如何大部分學者並不樂觀。
順帶一提,第三種做法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是有類似機制存在的,那也是電影《楢山節考》[3]的故事藍本。
圖片來源:China Spectator
參考資料:
《上海開放生二胎政策預計人口增長》,BBC中文網,2014.2.25
“China’s two-child policy won't lift its demographic curse”, Business Spectator, 20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