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書維
大家對地球上的世界遺產了解有多少呢?其實除了凡爾賽宮、聖母主教堂、巨石陣、雪梨歌劇院、長城、莫高窟等等這些“有形”的藝術遺址之外,其實這世上還有“無形”的文化遺產在被保存的名單之中,將焦點置於藝術學門上,其所面臨的問題時常是他們必須提供密集的專業訓練,但同時也必須著重在人文教育上。而這些被認定為所謂“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指的當然不是靈界那類的無形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下的定義如是寫著:“被個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相信許多人看完這段話還是一頭霧水,以下我們整理了幾種被列入保護留存的無形人類文化遺產,相信你看完就會恍然大悟!
嘴裡的食物不是美味的化身,而是藝術的靈魂。
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曾經這樣說過“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祕訣…”。在2013年時,「和食」入列了世界文化遺產,可能許多人還搞不懂不過就是生魚片、拉麵、握壽司等平凡的料理有什麼需要特別被列為遺產的理由。但是對日本的食物再多有了解的人就知道,他們的料理被稱為「眼睛的料理」,飲食除了口味和營養之外,日本飲食重視外觀層面的「意境」更是在世界上出了名的,從器皿,到食物的色澤搭配,日本也比照中華料理講究「五味五色」甚至青出於藍,且"色"更是和食首要!無疑就是門體現個人美學與修養的擺放藝術。擺盤的藝術、美感的修養都高雅,不僅豐富視覺,入選世界遺產的原因還有來自於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他們都滿懷著對大自然敬重的心態,在食材的運用上面,重視食物真實的味道。
此外,他們三菜一湯的習慣也造就了長壽,並如先前所提到,在裝點、盤飾的部分,不僅會隨季節變幻菜色,連杯盤碗勺都有不同。日本人對自然的敬畏,還有堅持的職人精神,讓日本的食物文化一直都不只是一份填飽肚子的工作,而是體現民族性最好的代表。但隨著年輕人逐漸西化的飲食習慣,讓傳統和食面臨存亡危機,因此希望透過列入文化遺產,讓所有人正視和食之美,不僅體驗更能將此文化代代傳承。呼應到目前炒得火熱的食安問題,就越能證明傳統飲食習慣在生活上的平衡,以及帶來的安定感,而且說真的日本料理真的在清淡中也能有滋有味啊!
現在不設計潮衣,真正酷的都穿樹皮!
圖片來源 :© J.K Walusimb
位於東非內陸的國家-烏干達,一直以來在國際上素有「非洲明珠」的美名。除了擁有豐富的動物生態之外,如今,傳統的樹皮衣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中。也許乍聽之下你會覺得不合理,樹皮做的衣服能夠保存嗎?真的能達到目前禦寒、舒適的觸感嗎?因為我真的沒穿過所以不能公然評斷,但唯一可以保證的是:外形上絕對不是那麼美觀。但是呢,製作樹皮衣的技術非常古老,早於紡織技術之前,而且也不是隨便任何人想做就可以做、可以穿的。世襲的專門工匠會領導為皇室還有家族成員來特別設計製作這種衣服,在濕季時採集一種名為“木圖巴樹”的內層樹皮,使用不同的木槌不斷敲打改變紋理,非常費工而且費時,最後完成的初版衣服會呈現陶土的顏色,根據不一樣階層的人染成不同顏色。千萬別以為衣服會很單調!國王和酋長的衣服會染上黑白兩色,女生若是愛漂亮還可以加上腰帶,其實非常客製化啊。這種會在加冕儀式、喪禮、文化集會上穿著的衣服某方面來說很像西裝、禮服,具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特殊意義,雖然在阿拉伯商人帶入紡織衣物後就慢慢沒落,但是因為這項古老的技術,還有背後的文化含義,被列入文化遺產,剛剛好而已拉!過去要生在皇室貴族才能穿的樹皮衣,現在門檻都降低了,不趁此嘗試一回過去的衣料質感,還更待何時呢?設計不一定走在時代尖端,歷久不衰或是另一層面的歷史文化也是該給予保留的珍貴設計。
百戲之母,藝術覺悟。
當代戲劇學者Patrice Pavis從類型定義分類來看,除了疏分了專注於「跨藝術」、「跨媒體」與「跨文化」的藝術實踐,在運用理論上也包含了近代人文學科或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跨界,強調著實務運用與理論實踐的並重。
“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牡丹亭》
鄉土劇荒誕劇情根本不值得說嘴,說起《牡丹亭》說是這類戲劇始祖一點也不為過。癡情的杜麗娘非柳夢梅不假,為愛而死卻又為愛而生,實為敢愛敢恨的真女子一枚!身為崑曲中經典劇碼,故事果然是鮮明而且浪漫。崑曲源於元末明初,是一種結合了唱唸、武術、舞蹈的表演藝術,被稱作是「百戲之母」。崑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的劇本,以“褶子戲”為表演特色,在傳授的過程中,不止講求口述傳教,更重視在唱劇心境上的傳承,出名的劇作除了《牡丹亭》外,更有《浣紗記》。在唱腔上的華麗婉轉,口白溫文儒雅,表演形式上細膩,加上對舞台表演、劇作的歷史意義,因而入列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更因為清末民初戰亂關係,大量的劇本遺失,許多人士奮而開始復興崑曲這樣傳統藝術。台灣著名的作家白先勇先生在晚年開始投入崑曲的復興運動,希望讓更多人在心靈上體認劇作結合身體和音樂上的完美組合,看上一場《牡丹亭》就能在杜麗娘的淚水生死中,從藝術表演中體悟到文學藝術。
扭吧跳吧,盡情狂野。
聽過聖桑《動物狂歡節》中豐富的樂器模仿的動物聲嗎。你應該都能被狂歡節中興奮、雀躍的樂音感染,而若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之中,我們的內心又是怎麼樣的精彩呢?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每年都會舉辦巴蘭基亞狂歡節。這個舉辦在2、3月的節慶,因為過去的殖民背景,還有身為經商的重要管道,融合了歐洲、非洲、土著的文化,在流傳以及互相影響下,形成了特殊了跨族群的節慶,特殊的風格與用色都是一門藝術。肢體上除了擁有美洲當地、非洲剛果還有西班牙的舞蹈,樂器部分則由鼓和管樂隊組成,每個人臉上都戴著千奇百怪的面具(如果戴著八家將面具出現大概也不足為奇),彩繪列車、頭飾等等在路上為民眾表演改編自歷史故事或真實事件的劇碼,有時候還會嘲笑時局和政治,添增幾許荒謬可笑的氣氛。在這麼多遊行、節慶當中能脫穎而出當選世界文化遺產,原因就來自因為深厚的移民背景,多國家的揉和後,許多發源地都早已失去這些文化,但卻還是能在這個節日中看到許多影子,激發保存的動機。另外讓人擔憂的是,因為每年參與的人潮所帶來的廣告商機,讓許多廣告商瞄準這個節日,打算大撈一筆,有可能會讓傳統的一切失真。這種跨族群的節日所碰撞出的靈感與藝術,不管是肢體上、視覺上還是味覺上,當然都足以成為世界遺產。
總結
過去世界文化遺產不外乎是歷史建築、文化遺址,提供了維持、永久留存的含義之外,但文化其實來自人類,遺址會隨時間崩裂,世界上的語言其實也慢慢在減少中,更別談藝術、表演、或是技能類的產物。藝術是一門商業、溝通、人文、運動的表達方式,不同藝術學門之間的整合幾乎為各種不同的整合性研究與經驗提供無限的可能性。這可能是理論性的、歷史性的或是應用上的問題,也可能是比較性的或是整合性的,甚至是如何在比較與整合之間取得平衡的課題。從上述幾個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中可以窺見,人類從過去到現在對自然環境,社會發展,或是跨民族、地區的融合體現,尤其要談到表演藝術,是一種比油畫、雕塑品更難真實傳承的形式,若不透過公部門保護,就很容易消逝於世上。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在漢人登台後、日治殖民時代削減許多,但仍有小部分流傳至今,如泰雅族歌謠、布儂族神話,都正爭取列入文化遺產之中,時代的巨輪不斷在轉動,但文化意識是不能被抹滅的。若想踏遍世界看盡所有有形的世界遺產可能有點難,不過無形的文化遺產會是你更好的選擇!從選擇食物,參加節慶活動,或是看一場傳統藝術的表演,都會是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