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TED知多少

1

【TED知多少】前所未見的烹飪!

科博文Says:這場演講中,食譜作家同時也是科技愛好者的Nathan Myhrvold,談論他的權威著作「現代美食」,並分享了他是如何製作出很酷的食物烹調剖面圖,展示了食物在烹調過程中的互相作用,最重要的是,他認為,科學對食物有很深的影響,實際上要了解烹飪的機理,必須要知道烹飪的科學,需要化學、物理等知識,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 😉 講者:Nathan Myhrvold(1999年離開微軟,是世界barbecue冠軍、野外攝影師、廚師、火山探險家) 講題:前所未見的烹飪(Cooking as never seen before) 我想和各位談談有關食物的新思維,我對食物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到法國的烹飪學校進修,但是世界對於事物的認知,對食物的描寫方式以及對於食物的研究方式,都有一個既定的概念,然後大家書上看到的都基本上是這樣的,這些都很好,但是在這些概念被定義之後,有些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過去二十年裡人們意識到科學對食物有很深的影響,實際上要了解烹飪的機理,必須要知道烹飪的科學,需要化學、物理等知識,但是這些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一本書裡,很多大廚研發出眾多的烹飪技巧,包括關於食物的新美學,新的烹調食物的方法,例如,有位西班牙的廚師Ferran Adria研發出了一套非常前衛的佳餚,英國的Heston Blumenthal也研發出自己的一套前衛美食,而這些人在過去二十年來研發的烹飪技術沒有記載在任何一本烹飪相關的書籍裡,這些技術也沒有在烹飪學校教授,想要學習這些技術,你必須在這些餐廳裡工作。

1

【TED知多少】歡迎來到基因革命!

科博文Says:這場演講中,講者Richard Resnick展示了低成本和快速的基因組測序,將如何地顛覆現有的醫療保健,以及保險和政治。未來人們可能可以透過很低的成本進行基因組測序,了解和自己的男女朋友的基因是否適合、了解總統候選人是否在基因上表現出有心肌病隱患,各位覺得如何呢?科博文個人覺得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未來我們不只在玩facebook時失去肖像、個人興趣、資料等隱私,甚至連基因的隱私也廉價地失去了。 😈 講者:Richard Resnick (CEO of GenomeQuest, a maker of genomic software) 講題:歡迎來到基因革命!(Welcome to the genomic revolution) 講者首先為聽眾展示人類基因組。染色體一在左上角、性染色體在右下角。女生有兩份大的X染色體;男生有一份X染色體,還有一份小的Y染色體。放大這個基因組的圖片,會看到雙螺旋結構,生命的編碼是由四個生化字符編寫出來,我們稱之為基對:A,C,G和T。人類基因組有多少基對呢?30億。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嗎?每個人都可以隨便講一些很大的數字出來。如果我把這1280像素高800像素寬的螢幕上,每一個像素都用一個基對替換,我們需要3000塊這麼大的螢幕來觀察這基因組,所以這個數字真的是很大。或許是因為這麼大,有一群人有Y染色體的人,決定想要把為它排序。15年前開始,花費了40億美金後,對基因組的排序終於完成並發表。 2003年,最終的版本發表,人們繼續對它的研究都是一台儀器上完成。 每排序一個基對花費一美元左右,是非常慢的一種做法。

1

【TED知多少】替神經裝上光控開關!

科博文says:上周科博文為大家介紹了臺大醫學院吳建昌教授團隊翻譯的專書《倫理的腦》,又分享了臺大法學院李茂生教授為《倫理的腦》撰寫的推薦文,科博文已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神經領域的相關文章!今天立馬又要來和各位分享一篇有關替神經系統裝上「光控」開關的精彩演講,如果大腦神經可以藉由光來控制,那是多麼酷的一件事! 講者:Ed Boyden (MIT Media Lab) 講題:A light switch for neurons 時間、地點:2011.02/LONGBEACH CALIFORNIA 短摘(轉引自TED.com): 在這段演講裡,Ed Boyden告訴我們通過轉錄光敏感的蛋白基因進入腦細胞,以及植入的光纖,他可以選擇性地活化或去活化特定的神經元細胞。利用這突破性的大腦精控制技術,他成功地在老鼠身上,治癒類似創傷症候群和某些失明現象,以期不久的未來發展神經修復術、神經性義肢。會議的主持人Juan Enriquez在演講結束後引導簡短的"問與答"談話單元。 科學影像scimage觀點(轉引自科學影像scimage): 雖然神經系統是演化上最精巧聰明的設計,但是,當神經系統出錯的時候,卻也因為太過精巧複雜而在目前的醫學難以真的處理。這段演講介紹一種新的技術,怎麼利用轉殖感光的膜蛋白到神經上,幫神經裝上可以經由光來控制的開關。 在過去有利用磁脈衝或是電擊的方式來影響神經的工作,不過因為只是外界的刺激,解析度不高也難以預測刺激的結果,所以目前能對神經做的控制有限。而這段演講所介紹的這種利用轉光開關的方式,給了更多人為控制神經的可能性,特別是未來成功發展腦內的定位光源或是能選擇性轉殖細胞。

1

【TED知多少】關於城市的定律!

◎科博文says:生物物理學中,幾乎所有生物都符合生物代謝率與質量之3/4次方成正比的定律;同樣地,城市和城市中的硬體結構、人類經濟收入或疾病等互動現象,亦有特定關係或定律。說到頭來,我們的城市絕非《駭客任務》裡0和1組成的虛擬世界,而是和生物一樣,活生生的,會崩潰、也可能被拯救的。 講者:Geoffrey West/ Santa Fe Institute(美國聖塔非研究中心理論物理學家) 講題:The surprising math of cities and corporations 時間、地點:2011.07/ EDINBURGH SCOTLAND 摘要:對現代人來說,城市是很多故事的開始,人因為在城市相遇而互動。從歷史來看,都市化的趨勢一值在進行,世界上的都市都變的越來越大,人住在城市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雖然城市提供一個便利的環境,但是相對的污染與過度的能源消耗問題也伴隨著城市成長,因此了解城市所遵守的定律成了一門重要的學問。   一般來說定律有兩類,一類是事物在微觀上怎麼運作;一類是事物集體上怎麼運作。這數十年的科學發展已經讓人漸漸知道,很多有不同背景機制的問題,在巨觀的整體行為上符合同樣的定律…即使微觀上有不同的故事。這影片就是要介紹新的研究怎麼說明一個城市,不管多大多小,不管在哪個國家,都符合的特定的關係。 影片中,先以生物物理學最著名的例子–生物代謝率與質量的3/4次方成正比為例,小到螞蟻大到鯨魚,幾乎所有的生物都符合這樣的關係。當生物變大時,代謝因而變慢,能量利用的更有效率,說明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生物體內的網路是以某種特殊的幾何方式構成,是這些網路的結構而非特定的生物因素主宰了這樣的代謝性質。 同樣的研究方式也被用到研究城市上。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所有的硬體結構,例如,公路長度、電線長度、也是隨著城市的大小增加而成長的比較慢(也就是這硬體相對的比較有效益),但是一些互動的成果,像是平均收入、專利數目、愛滋病或是生活腳步等, 都隨著城市變大而變的更快。像是城市大一倍,平均GDP就增加15%,不管這樣的城市是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這兩種原因造成了城市越變越大,因為越有效率也越有互動跟激發所造成的成果,但是這樣的模型,就跟所有加速成長的模型一樣,必定導致崩潰。在過去一次又一次的技術創新拯救了這樣的崩潰,但是在未來的故事會怎麼樣就等待這代人去做出自己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