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STDE系列

0

【STDE 3系列報導】下午場,跨科際議題二:永續綠色生活

資料提供|東海大學「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學分學程課程群組推動計畫 攝影|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隨著綠色議題的發展,兼顧經濟與環境的應用是未來生活發展的重點,因此下午場的焦點對談以「永續綠色生活」為主題,針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綠色創新與智慧生活」兩大議題來共同研究及探討。

0

【STDE 3系列報導】專題演講:彭明輝-綠色生活的想像與現實

  資料提供|東海大學「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學分學程課程群組推動計畫 攝影|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近年來,彭明輝教授在公共議題領域上聲名鵠起,不同於傳統對於理工科學界的保守印象,早在他任教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之際,即積極就社區發展與土地正義等公共事務發聲及訴諸行動。 彭明輝教授自教職退休、卸下職務的限制,更是透過部落格、出書和演講等途徑,毫無保留、無所顧忌的對於時事、政治、經濟、環境、教育、學術、勞工、倫理與文化等等諸多層面問題展開反思與抨擊。其言論在辛辣尖刻的同時,更因堅持理性論事、致力揭露問題本質而深受網路大眾的認同與追捧,特別是在青年族群當中取得相當的公眾影響力。

0

【STDE系列9】專題短講6 從跨領域溝通的困難談對學習的建議

講者|陳政宏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記者|採訪報導廖翊筌(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六場專題演講在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最後一場的專題短講由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陳政宏,講述「跨領域溝通的困難─談對學習的建議」。 陳政宏表示,在跨領域的研究或計畫的討論上,時常會出現溝通的障礙,而這所指的並非個人溝通能力的問題,而是在跨領域的討論之中,無法理解對方的理由或無法認同對方的理由,而是否真正地理解對方理由也是導致溝通困難的一大因素。 陳政宏認為,隨著學科不同,擁有的背景知識也不同,使得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來理解對方的理由。他表示為解決上述問題,需培養廣泛閱讀的習慣,盡量汲取知識的概念,並逐漸累積。同時,也呼籲人們吸收知識不應短視近利,且學科領域邊界是處在動態,隨時間產生不同的劃定方式,不應受到學科限制而畫地自限。 跨領域討論若出現不同目標或立場的狀況時,陳政宏建議可以先檢視雙方立場是否對立,釐清產生衝突的原因是否為手段、方法、目的、原則的不同,又或是對方受到環境限制,如法令、財務資源等。陳老師認為,如果目標、立場處在不同層次上,仍可以相互合作。然而,若是雙方目標層次一致與卻立場相反時,他則建議道不同,不相為謀。 陳政宏表示,有時跨領域溝通障礙是受到無法真正地理解對方理由。他認為即便人們能大概了解對方領域的知識與技術,但不了解對方領域的基礎、理念與精神。同時,他也認為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認知架構,若只用自身的那一套架構來思考,則永遠無法了解他人的部份想法。陳政宏認為,在教育上太過強調學有專精的概念,進而導致學只專精的現象。他表示主流教育專注在技能的培養,反而只是培養出高級技工,也導致人們的認知架構太過單一,而難以與其他領域者相互有效溝通。 對於這些困難,陳政宏提出教學方式的解決建議。他認為應將學科領域多元化,而非僅二分人文與自然兩大領域。並淡化學科邊界,鼓勵對於特定學科有興趣者,在高中與大學低年級階段持續修習。要求通識課程層級化,應設立不同深淺程度的科目,並在大學四年級時開設跨領域整合性課程。建立知識地圖,將全校性的課程地圖整合連結,幫助學生了解未來拓展的可能性。

0

【STDE系列8】專題短講5 耦合與整合:談後工業社會跨科技學術實踐的僵局

講者|周素卿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記者|採訪報導廖翊筌(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六場專題演講在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第五場的專題短講請到了臺大地理系教授周素卿,演講主題為「耦合與整合:談後工業社會跨科技學術實踐的僵局」,首先提到了耦合與整合為目前相當重要的整合性研究的學術概念,藉由這樣學術概念與個人的跨學科生命經驗分享的結合,來談論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家與工程學家合作所出現的困難。 周素卿提到,社會科學家時常被認為「喜歡診斷問題,但從未解決問題」,這也是跨學科合作常出現的質疑與挑戰。周老師提及自己的求學歷程,認為升學主義影響了跨學科的人才培育,使自身陷入某一技術專業當中。而通才教育日益重要,也符合時代的需求,該如何整合具有不同領域專業的人們,為接下來主要談論的重點。 周素卿將參與永續智慧人本住家計畫,這項國科會為媒合工程處與人文處為發展智慧科技的研究計畫當中所得到的跨領域合作經驗,以及跨領域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的成果加以整理,並提出幾項可行的方式,提供給未來跨領域合作計畫參考。周素卿表示,進行跨領域合作時,發現人文與工程的各項組成有所差異。如人文方面的團隊通常是一個教授與一、兩個學生,而工程方面則往往是一個教授、數個博士後研究員以及為數眾多的學生。周素卿也發現思考模式有顯著的差異,工程背景者認為人文背景者僅會診斷問題,無法解決問題,而人文背景者則認為工程背景的方法即便能夠解決問題,但解決的方式往往不是人文背景者所企求的,也進而導致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衝突。 周素卿歸納整理出幾種跨領域的研究計畫合作模式,第一種為以科技團隊未來研發方向作為探討核心,人文則為團隊提供具有社會世界性的科研重點,互動方式透過定期開會來建立團隊成員彼此的社會互動。第二種模式,也以科技團隊研發歷程為主,人文團隊輔助科技團隊提出或調查使用者需求與產品評估。第三種模式建立跨領域溝通的平台,從知識與人才培育的層面,建立整合性的知識傳遞,透過定期開會、工作坊、演講、延伸的合作計畫來達成。第四個模式則以開放實驗室的建置,用一個實際的場域讓團隊進行整合性跨領域知識的實踐。 而最後一個模式為透過課程來進行人才培育來促進跨領域的知識交流與創新。 跨領域的研究也存在著許多困境,周素卿提到如勞力密集、浪費時間、發生衝突皆是跨領域研究的特徵,也因為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僅與技術有關、與學術無關,對於部分教授而言無法產出論文而不具學術價值。周素卿認為對於跨領域研究的實踐方式可以從巨觀與微觀的層面來探討,在巨觀層次上,跨領域研究問題如何明定與界定,是否有整合性的階段目標,組織結構運作上是否有特定條件。而微觀層次則注意,當背景不同的專家一同研究,合作的過程需要什麼樣模式來運作,才得以使跨領域的研究得以成功執行,都是值得探究的關鍵。

0

【STDE系列7】專題短講4 從生命科學看表演藝術

講者|蔡振家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記者|採訪報導廖翊筌(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六場專題演講在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第四場的專題短講「 從生命科學看表演藝術」,主講人為臺大音樂所副教授蔡振家,演講主題分為兩項, 跨科際研究,以打擊樂認知研究為例,與跨科際教學,以音樂與戲曲所引起的膚電反應研究為例。 蔡振家表示,音樂與腦科學的跨科際研究,在近年來發展的相當迅速,自1992年每年大概都有四、五十篇的相關論文,然而,在眾多研究當中卻只有一篇與打擊樂有關,促使他在近五、六年開發了打擊樂的腦造影研究,並完成了京劇鑼鼓與爵士鼓的口傳這兩項實驗。這項實驗也印證過去的一項研究,音樂家在做主動的聆聽過程中,跟著聽到的音樂在想像自己在演奏的時候,會活化整個聽覺背側路徑,整合聲音訊息與運動訊息 使音樂家聽到自己演奏或演唱的音樂時,會想像自己也在演奏。 在跨科際教學,蔡振家研究閱聽人聆聽表演藝術的認知,在感到雞皮疙瘩掉時手指冒汗的狀況,以膚電反應導電度的測量,來推估閱聽人對於表演藝術的感動程度。蔡振家表示,雖然每個人反應不一樣,但藉由招募了三十、四十個受試者,再平均實驗結果,可以藉此找出一首歌容易引起人們感動的段落。他也發現聽流行歌比較容易感動的時間點,是在主歌接到副歌的時候,並且以音樂漸慢的方式,更加導致人們感動的認知的增加。 另外,蔡振家針對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京劇樣板戲研究,也發現音樂的渲染方式,使閱聽人即便處在不明白戲曲內容的情況之下,也會對於特定段落產生膚電反應。也表示在政治宣傳中,音樂可以發揮其強大的宣傳能力。 蔡振家認為藉由表演藝術與生命科學碰撞所產生的火花,照亮了表演藝術的本質,甚至是人文藝術的本質。然而,表演藝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內容或作品的社會歷史脈絡,少有人研究閱聽者的主體經驗,蔡振家認為,人文藝術研究位居於人文研究核心地位,而閱聽人在藝文世界裡藉由心智活動的抉擇,形成的自我內在的價值與理想,因此閱聽人對於表演藝術的主體經驗研究,應該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與關注,以了解閱聽人美感經驗如何產生。

0

【STDE系列6】專題短講3 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的科學傳播研究

講者|黃俊儒副教授(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記者|採訪報導廖翊筌(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六場專題演講在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第一場主講人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黃俊儒,講述題目為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的科學傳播研究」。在演講一開始,首先藉由三個例子來強調科學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力。分別從高鐵的新聞、基因序列的科學新聞和國光石化的廣告,發現科學知識難以使閱聽眾去理解這些訊息背後所真正要傳遞的內容,並且新聞從業人員也缺乏對於科學的了解,而導致錯誤的報導。 黃俊儒認為,人們需透過媒體來理解大部分的科學議題,科學議題源自於科學論述,接著藉由媒體的語言來傳達,也提到為了正確地理解媒體上所傳遞的科學知識,應具備良好的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然而,這樣知識傳遞的體系卻存在著一個使媒體與科學產生交互作用的灰色地帶。黃俊儒表示,臺灣的傳播學者具有良好的媒體素養,科學家也具備完善的科學知識,但兩者結合時,卻可能出現許多人們所忽略的、從未注意的問題,影響科學訊息的傳播。黃俊儒透過四個不同的向度:媒體、科學、閱聽人、社會來檢視臺灣的科學傳播現況。 黃俊儒表示,缺乏媒體如何產製科學訊息的探討,其中包含詮釋科學訊息框架的選用、科學傳播人才的培育與科學家與記者之間的互動型態。也提到記者多半是人文社會背景,因為背景知識的缺乏,使得面對科學家時往往無法有效監督,以發揮媒體責任。而科學社群如何行銷與溝通研究成果,在普及化的媒體傳播下,科學社群的知識該如何交流,以及科學家是否需要與公關人才來經營與媒體的關係等議題皆是應當探討的。 即便了解媒體、科學,閱聽人如何接收訊息也是在科學傳播當中一個重要的範疇,研究不同類別的閱聽人如何了解科學,比方說家庭主婦、勞工階級或少數族群對於科學新聞的反應。並研究媒體中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如核廢料、焚化爐基地台等等議題,閱聽人是怎麼了解的。此外,電視上的民嘴所構築的科學素養對於閱聽人的影響也是研究的目標之一。最後,以巨觀的方式去探討整體社會與科學傳播的關係,去了解媒體如何去簡化科學,什麼因素決定了什麼才是「合適的」科學。黃俊儒表示:「我們採用科普的概念來講述很多事情,但是『普』就是在某一層次上進行的簡化,而它簡化了什麼,是否會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最後,黃俊儒也強調上述的研究議題,皆需透過跨領域間的對話、碰撞與沈澱,才能訴說意義的故事。因為不同領域所持有的觀點相當不同,唯有透過各種領域不斷地對話,得以增進科學傳播這樣一個新興學科的研究與貢獻。

0

【STDE系列5】專題短講2 跨科際的科學人文教育:典範的衝突與整合

講者|吳建昌助理教授(臺灣大學醫學系社會醫學科) 記者|採訪報導曾稚驊(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場在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下開始,主要以專題短講方式進行,共有六個場次,每一場進行十八分鐘。第二場次由臺灣大學醫學系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吳建昌主講,題目為「跨科際的科學人文教育:典範的衝突與整合」。 科學與人文在過往的許多觀點中,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脈絡。1959年C.P. Snow在其著名的Rede講座演講中,提出科學與人文的兩種相異文化區隔,科學強調客觀、中立、求真求實,人文則強調主觀、價值與想像的創造。Snow指出這兩種典範彼此之間具有衝突性,且長期具有彼此互相懷疑或對立的態勢。歷史上的傳統教育以人文為主,但隨著科學論述與實用的茁壯,科學教育成為一種必要的訓練模式,反之人文教育卻逐漸邊緣化成為點綴品。因此跨科際教育一方面肯認這樣的區隔,但又強調科學不能脫離人文的關懷,在制度上做出調整以訓練具有人文素養的科學家。 因此,吳建昌提出了一個問題:科學與人文教育究竟是兩種衝突的文化,抑或是其中有隱藏的想像連接,在兩種文化中有交纏的部分只是未被展現? 吳建昌以相當後現代的方式來討論這種文化差異,著眼於邊緣上的主客體關係展現。在科學或人文範疇的邊界客體,例如博物館的展覽物、病歷等,其實是可以作為交流的橋樑,在科學人文教育上扮演溝通的角色,這些邊界客體上展現的科學與人文交互作用與滲透,有助於科學與社會的共構。 另外,吳建昌也舉例說明一種整合型的操作課程,在知性與感性上體驗各種認識人心的方式,讓學生實證調查在遊戲中的反應,例如參與法院活動,解剖學、影像科技等。 最後,吳建昌並提到了管理式教育模型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型,以民主與教育和新達爾文主義式的概念出發,多樣性是比較能保障存續的,不過運用新達爾文主義時也須注意,保障社會多樣性必須確保眾人的道德平等性,才不會有類似Spencer的社會演化論的問題與不當詮釋出現。因此,民主作為政治體制,強調在個人之間自由、創造與對話的共贏溝通經驗中,彼此有關聯地生活;如此才能達成教育的目的,其在於協助每個人實現其獨特潛能並貢獻、回饋於社會。以上為吳教授專題演講摘要內容。

0

【STDE系列4】專題短講1 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大學跨科際教育的進路

講者|梁家祺助理教授(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記者|採訪報導曾稚驊(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下午場在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主持下開始,主要以專題短講方式進行,共有六個場次,每一場進行十八分鐘。第一場次由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梁家祺主講,題目為「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大學跨科際教育的進路」。 梁家祺認為,在現行的高等教育下,學科之間的關係是日漸分化的,在這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第一是面對一領域時,容易以某些特定知識領域處理而產生單一的絕對答案;第二是容易「見樹不見林」,看見單一特定對象,卻看不見其更廣泛之脈絡;最後是缺乏來自於其他領域的頓悟。在這些問題之下,跨科際的教育其實是有推行上的困難的。 但是回到每個學科的發展脈絡中,其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且跨科際的整合過程。例如演化學,其在不同領域下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地質學、比較古生物學、歷史與人類學、社會學、氣候變遷等,也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為幫助其研究;許多的理論誕生之初,其靈感更可能來自於文學與哲學上的想像、直覺或類比,例如湯川秀樹的介子概念之於莊子的道家理論。 對於多領域、跨領域、跨科際教學的定義有需要被釐清。多領域教學指的是課程之間仍保留領域劃分,並從不同領域出發對研究主題進行探究,但是這些領域之間是沒有聯繫與交集而各自表述的。跨領域教學則是針對於研究主題,整合應用各領域的概念與關聯性進行教學,此時領域之間的界線仍然存在,但彼此間的交互作用與交集存在;在跨領域教學之下也需要教師營造更好的教學脈絡與情境。而跨科際(穿領域)教學則是更高的層次,針對一研究主題應用來自各領域的貢獻,並在研究過程中妥善整合內涵,此時各領域間的邊際界線已模糊,共同對一主題提出其貢獻;而跨科際教育除了教學者的努力外,參與者更需已精通部分領域的知識才能有效的進行研究。 因此,在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建構其系統性上,需要更多在經驗、社會、知識上的整合,以準備、關聯、資源為跨科際教育的主軸。在單一課程規劃下,應鼓勵教學者安排多學科觀點或提供跨領域學者協同教學的可能性,在基礎上重視學科知識基礎,並改進評量系統以提升跨領域之可能性;並進階的重視問題導向與方案學習,強化解釋、論證和形成議題的能力,與在真實情境應用的重要性。

0

【STDE系列2】英國大學的知識轉移與社會影響力(Knowledge Transfer and Social Impact in the UK)

講者|蔡明燁研究員(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 記者|採訪報導潘俞安(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STDE)」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SHS計畫團隊整理出【STDE系列】各場演講報導,讓大家更深入瞭解跨科際教育深入意涵! 這一場STDE演講主題為「英國大學的知識轉移與社會影響力(Knowledge Transfer and Social Impact in the UK) 」,由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蔡明燁為我們分享。 什麼是知識轉移? 英國在1997年因學費調漲問題議題爭議不斷,政府為讓民眾了解並接受學費調漲的議題,將許多原本艱澀難懂的專有學術名詞,轉換為讓一般非專業領域的大眾也能了解的詞彙。也因為這次的議題,如何使研究不再只是一座高深的象牙塔,而應該要能夠和社會互動、貢獻於社會的問題開始被重視。「知識轉移」就是一門研究如何讓校園內的學術研究傳播給社會大眾,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和做出貢獻的學問。 和知識轉移相關的三個詞彙則是多領域、跨領域、穿領域。蔡明燁說明三者的差別。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ity)是以多角度探討同一個主題。例如:以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中國研究(Chinese study)來分析一部電影。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則是聚焦在兩個領域之間是如何接軌和中間的交集。例如:teaching English a second language,從英文系專門教授到變成由英文系和教育學院共同合作此門課程。穿領域(trans-disciplinarity): 由不同領域的的人共同合作,做跨科際的整合研究,也是這次研討會和計畫所討論的主題。 英國和歐洲的跨科際研究計畫 英國研究評議會 (Research Council UK,RCUK)乃是關於知識轉移的具體研究計畫,下面規劃了藝術與人文、生物科技、機械物理、經濟和社會、醫療、自然環境、科技等七個評議會,分別贊助六個不同的範疇。例如:「能源」這個範疇是由生物科技、機械物理、經濟和社會、自然環境、科技六個評議會贊助該範疇最優良的研究。[1] 蔡明燁也舉了歐盟所贊助的研究計畫:「地平線 2020(Horizon...

0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 展現「跨界加值」的理據及實例

記者|採訪報導楊玲(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曾稚驊(臺大意識報) 記者|拍攝報導章銘升、林立、陳明莉、薛仲翔、林哲謙、謝依萍(SHSnet數位平臺)、林玉枝(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12日(六)於國立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此活動由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辦,SHSnet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平臺及SHS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等單位協辦。重量級專家提出「trans創新」及「跨界加值」的概念,多位學者也暢談跨科際教育精神、理據及實例。 inter vs. trans/跨界加值 臺、成大副校長精彩開幕 本次開幕貴賓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羅清華及教育部顧問室督導顧問暨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兩位精彩開幕致詞探討出「跨科際」更深沈的意涵。羅清華首先點出「inter vs. trans」分別,「跨科際」的英文為「trans-disciplinary」,有別於「界領域」的英文為「inter-disciplinary」,羅清華妙喻「trans」是創新性的,「inter」則像是聖誕舞會,稍縱即逝。他具體指出,過去50年對於世界有影響的論文,很多都是以跨科際(trans)的觀點出發。最後他鼓勵老師要展開心胸多參與跨科際合作。 「跨界加值是非常重要議題!」蘇慧貞語重心長說。從接觸跨科際以來,讓她有機會「思考大學是什麼」的問題。大學除了追求真理外,在某種精神上是尋求不同於既定規則之異變,這個異變在累積一段時間以後是有意義的,也是改變文明非常重要的基礎。 蘇慧貞以臺灣高教為例指出,目前在原有體制外也加入一些嶄新的團隊,尤其在面對大環境如IT的發展及社會群體對於教育的高度期待上,大家是可有共同定義及論述,並成就一些想法及發展可能性,同時也期待能看到不同能力思考,尤其是在指標價值上溝通成長。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陳竹亭說,跨科際教育有兩個面向可發展,一是論述臺灣實施跨科際教育的理據,二則是開發跨科際教育的實例。他表示,本次研討會主要是希望可論述跨科際核心價值內容,也期盼可以看到「跨科際」在各方面如何實踐。 兩位跨科際專家 暢談核心教育精神 本次研討會上午的「主題演講」由雲科大教授林崇熙、英國里茲大學研究員蔡明燁主講,前者從臺灣情境中,以社會議題、知識發展史、文化、社會發展進程等來看跨領域的必要性,並認為大學應負起思考社會未來的責任,而若此遠景非當前學術典範所能企及,則需以跨領域為之;後者則以英國許多案例出發,討論跨科際教育、知識轉移、社會影響力和其中各部門所扮演的腳色和互動,講者並以自身經驗,提出三點大學可參考的方向,包括獎項投資、行政投資、人才培訓等。兩場次各45分鐘的演講後,則由臺北醫學大學院長林從一主持,進行與觀眾精彩的綜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