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2012國際能源永續年系列特展x SHS

2

【臺灣環生方舟】向世界展示了驚人創意、建築永續可能性

作者|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回收寶特瓶為能夠做什麼?花瓶?筆筒?臺灣的工程師向世界展示,如何將150萬多支回收寶特瓶建成一個永續且兼具環保概念的展覽館。 臺灣每年約收集九萬噸的回收寶特瓶,相當於三棟臺北101的容積,若能將這些廢棄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必能減少其他資源的浪費。故以黃謙智為首的臺灣工程師興起了以寶特瓶蓋展覽館的這種看似天方夜譚的念頭。黃謙智等工程師欲以寶特瓶建造九層樓高,約七座籃球場面積的展覽館,光是蓋好就已經是一大工程,更別提還要是兼具環保意識的綠建築。建造的過程必須遵循低碳建築工法、營運必須維持碳足跡歸零、自行供電的照明系統、展場不得依靠空調降溫,且蓋好的展覽館在國際花卉博覽會結束後,可以拆除異地後重組,以上嚴苛的條件使整個建造工程更為艱鉅。 除了建築技術以及材料,更大的問題是,如何說服具有豐富經驗的前輩支持這個想法,如果連建築界的前輩都無法說服,又如何能保證國家形象以及民眾的安全?這是一個前輩和新秀建築師的拉鋸戰。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原本的寶特瓶結構是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建築設計,故將寶特瓶的結構重組勢在必行,這又是另一大難題。蜂巢式結構給了這群新秀建築師靈感,建築師根據這個靈感設計了基本的寶特瓶模型,加上模具工程師劉福興協助設計,以及製瓶工廠主管黃智宏與游先生的協助製造,經過數次的測試後,最終得以大量生產。事情自然不會這麼順利,每支寶特瓶在生產時都有細微的差別,當數萬個寶特瓶疊在一起時,細微的差距所累積誤差已足使整個結構崩塌。幸好建築師並沒有因此氣餒,經過結構補強後,寶特瓶所組成的寶特瓶磚牆已可承受颱風、雨水以及火燒的考驗,奠定日後穩固結構的基礎。

0

《Planet Earth》觀後感 「生態保育」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口號?

報導|尤停懿(自由工作者) 「永續發展一詞是個大矛盾,」獨立科學家James Lovelock在【地球脈動──拯救物種】片頭如是說,「人類已經過度發展了,我們能做的只有退後。」 在人類在還沒有意識到期開發行為嚴重性的時候,就已經直接或間接,造成許多物種瀕臨生存危機甚至滅絕,直接的像是戰爭、盜獵活動,間接的像是引進新物種,及伴隨而來的細菌入侵,叢林中最敏感的兩棲類動物──青蛙,有三分之一瀕臨絕種;又如工業發展的副產品影響氣候,北極熊的棲地因嚴重的地球暖化遭到破壞,而這些,我們都已來不及阻止。 中亞的大鼻羚在短短十年間, 因為蘇聯瓦解經濟不振,以及羚角受到中藥市場青睞的緣故被大量獵殺, 從1980年代的幾百萬隻,到今日幾乎消失,二度參與拍攝的BBC攝影師表達親眼見證短短十五年前後,物種滅絕的震撼。 片中用東北雪豹(喜馬拉雅山)、北極熊、貓熊和阿比西尼山羊(衣索匹亞)這些代表性的大型動物,有效提醒人類保護其存在的重要性,但還有更多我們不認識也不曾聽說的生物,有著不亞於的知名保育動物的存在價值,這些物種呼吸著,使人類有氧氣、水源並得以攝取來自土地的能量。可是我們正在有系統的侵蝕眾多生物的自然棲息地,「如果想像整個生態系統是一面牆,每種生物是一塊磚,那麼我們正在敲掉磚塊, 這面牆最終會崩塌。」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James Leap如此比喻。 本來生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是人類活動使生物加速消失。人類首先為了生存需要而獵殺,接著追求物質享受而屠殺,需索無度的後果是,短時間內太多物種消失,導致生態穩定度急速下降。「當架構起整個基本世界的生態,因為大量物種迅速滅絕而崩解,人類身在其中也必然遭受衝擊。」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首席科學家M.A.Sanjayan 這樣解釋。

0

《人類消失後—重生的地球》觀後感 地球沒有人類會變得更好?

報導|尤停懿(自由工作者) 沒有人類的地球是什麼模樣?我們讚嘆人類文明,科技日新月異,已將生活中的各種便利視為理所當然,上一個世代消耗資源造就今日的偉大工程和驚人汙染,下一個世代正在面臨各式變異疾病的威脅,究竟萬物之靈人間蒸發後留下的汙染,是否能在地球的自然循環中獲得緩解?《人類消失後 重生的地球》從生態、地表樣貌、溫室效應等角度探討,模擬人類下一秒就此消失,在移除人類,及人類行為後的地球,將如何變化。 「後人類時代」開啟的頭一個小時,人類所創造,藉由消耗能源而能運作的所有載具、電器用品開始失控,飛機墜毀,為人類帶來便利的機械和裝置引發火災。接著幾天,支撐現代科技的電力來源:發電廠運作停擺,需要冷卻或加壓維持穩定狀態的化學物質不再安定,而核廢料廠成為定時炸彈。 人類消失30年後,原本人口密集的紐約市區逐漸成為叢林;60年後,地表上空的人造衛星宛如流星墜落;200年後,巴黎艾菲爾鐵塔和紐約自由女神接連傾倒;1000年後,能證明人類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只剩下細菌無法吞噬的塑膠製品,和月球表面上諷刺的登陸腳印。人類豢養的動物,因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回歸而遭到淘汰;人造的機器,因沒有人力的操作運行終至毀滅;構築現代城市的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因沒有人類的維護和補強工程而逐漸崩壞,如此崩壞所需的時間,只有人類發展文明歷史的百分之一。

0

《沉默的食物》觀後感 吃下去是食材非屍體?

報導|尤停懿(自由工作者) 對多數現代都市人而言,便利的超市是食物的來源,但這些食物在被我們帶回家、端上餐桌之前是什麼樣子,並非多數人會感興趣的事情。由史蒂芬布塞導演的《沉默的食物》一片,用絲毫不帶感情的鏡頭,紀錄人類規模性生產、採集日常食用肉類、植物、礦物,以及這些生命個體被數道程序加工成食材的過程。 在片中可以看到幾個人類如機器人般完成宰殺或採收工作後,再吃下食物的片段,在觀眾眼前用消極的人性去分割食物和生命的關聯性,但這些都沒有屠宰場的畫面來得有衝擊性。工業生產線不僅可以揀選蔬菜水果、蝦蟹魚類,甚至開腸剖肚這樣的工程都可以讓機器來完成。人類最科幻的發明不是登上太空的各式載具,而是用來以最高效率、採集最大量食物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