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生方舟】向世界展示了驚人創意、建築永續可能性
作者|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回收寶特瓶為能夠做什麼?花瓶?筆筒?臺灣的工程師向世界展示,如何將150萬多支回收寶特瓶建成一個永續且兼具環保概念的展覽館。 臺灣每年約收集九萬噸的回收寶特瓶,相當於三棟臺北101的容積,若能將這些廢棄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必能減少其他資源的浪費。故以黃謙智為首的臺灣工程師興起了以寶特瓶蓋展覽館的這種看似天方夜譚的念頭。黃謙智等工程師欲以寶特瓶建造九層樓高,約七座籃球場面積的展覽館,光是蓋好就已經是一大工程,更別提還要是兼具環保意識的綠建築。建造的過程必須遵循低碳建築工法、營運必須維持碳足跡歸零、自行供電的照明系統、展場不得依靠空調降溫,且蓋好的展覽館在國際花卉博覽會結束後,可以拆除異地後重組,以上嚴苛的條件使整個建造工程更為艱鉅。 除了建築技術以及材料,更大的問題是,如何說服具有豐富經驗的前輩支持這個想法,如果連建築界的前輩都無法說服,又如何能保證國家形象以及民眾的安全?這是一個前輩和新秀建築師的拉鋸戰。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原本的寶特瓶結構是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建築設計,故將寶特瓶的結構重組勢在必行,這又是另一大難題。蜂巢式結構給了這群新秀建築師靈感,建築師根據這個靈感設計了基本的寶特瓶模型,加上模具工程師劉福興協助設計,以及製瓶工廠主管黃智宏與游先生的協助製造,經過數次的測試後,最終得以大量生產。事情自然不會這麼順利,每支寶特瓶在生產時都有細微的差別,當數萬個寶特瓶疊在一起時,細微的差距所累積誤差已足使整個結構崩塌。幸好建築師並沒有因此氣餒,經過結構補強後,寶特瓶所組成的寶特瓶磚牆已可承受颱風、雨水以及火燒的考驗,奠定日後穩固結構的基礎。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