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生態村 / 生態社區是人類未來復興之路

作者│劉德輔 (天使部落永續生活基地 負責人、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 理事)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經歷過工業革命的震盪,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不依靠石化產業的生活模式,甚麼才是未來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樣子? 其中一個解答或許是生態村,生態村結合了環境保育、非核、樂活慢食、社區凝聚、樸門永續等眾多綠色概念,在世界各地開始蔚為一股風潮。本文著重探討生態村的核心概念與精神。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與臺灣食安運動

作者|唐嚴漢(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特約編輯、影像提供|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食物的生產是一門從頭到尾的生命體驗與驚奇,只有我們真正開始檢視我們與食物、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夠達到生態和生產的兼容並蓄,與這個島,與這個世界共存共榮。 20多年以前,當米糠油事件剛剛發生時,台灣並沒有多少人對於食品安全的議題有所認知,食品安全多半仰賴著商人的城信和良心,這樣的事件也很快被人們淡忘。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利潤為訴求的商業模式很快地成為了食品工業乃至於農業的本質,向錢看齊使得我們吃東西越來越不安心,塑化劑、回收油、瘦肉精、毒澱粉、黑心食品,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不出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安弊病儼然成為這個時代潛伏在暗處最大的隱憂,我們往往要經過幾個世代才會發現現代科技創造出來的工業和食品會產生的問題,而為時已晚。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生態旅遊與環境永續

作者、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當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或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區因為工業開發或不敵全球化浪潮下,正以驚人速度消失,Pera和McLaren(1998)指出:「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天堂正持續被剷平摧毀,你能做些甚麼阻止其惡化下去?)」除了一味抵制開發外,生態旅遊可能是種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開發的永續發展之路。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國光石化開發案之環境與社會成本

作者|蔡嘉陽(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國立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前言 彰化西南角長期被認為是偏遠貧瘠、風頭水尾一個沒有發展潛力和希望願景的地方,所以過去彰化縣政府、在地部分的民代和鄉長才認為需要工業大開發來扭轉彰化芳苑鄉、大城鄉擺脫窮困的宿命。因此從2003年開始進行的大城工業區規劃到國光石化2008年確定以大城和芳苑海岸為開發區位,就是要把彰化西南角從貧窮老化的農漁產業和社區脫胎換骨成為石化重工業的新市鎮,真的是這樣子嗎? 現今社會最大的危機就是價值觀的扭曲與窄化,我們把經濟發展的選項和想像寄予這些短期高獲利、高排碳、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上,卻忽略了當地既存幾百年的農漁產業尊嚴和價值,以及對待土地生命的態度和倫理。總以外地的眼光和短淺的價值來判斷地方整體的好壞,企圖以經濟發展的迷思來改變、斬斷當地的社區和土地海洋的關係。什麼叫做永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思維下似乎就是不斷的開發蓋工廠達到經濟成長賺更多的錢,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所謂永續發展就是「滿足這一代人的需求,不會掠奪下一代人滿足他們需求的權利」也就是符合世代公平正義的資源利用,當我們這一代人已經滿足的經濟發展,就不需要資源過度利用只為賺取額外的利益,來剝奪下一代人使用地球資源的權利。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最後海岸線:阿朗壹古道

作者|許順發(阿朗壹古道解說員)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開發建設是否會繁榮經濟?或是僅是帶來人潮、車潮、噪音、垃圾,乃至污水等惡業留給當地社區居民共同承受?本文以台灣最後一段的海岸線:阿朗壹古道開發為例,來探討不當開發對生態、人文文化、社區發展的可能破壞與影響。 先人的足跡,古道的歷史意義 「要去臺東賺銀票,慢了一步賺抹到,想要來返怕人笑,姑不二終給人招。」恆春民謠中的滿州小調,幽默而真切地訴說著淘金大夢無疾而終的無奈。17世紀的歐洲傳教士曾在書信、備忘錄當中記載,臺灣東海岸,宜蘭至花蓮一帶的海岸地區,蘊含著豐富的金礦。《熱蘭遮城日誌》也記載到荷蘭人從原住民部落中得到線索,而多次組成探金隊遠征。然而當時的臺灣島東西岸交通,除了航運之外,「阿朗壹古道」是唯一的陸運交通要道,一直到現在,古道上普遍常見的沉積岩「硬頁岩」,也被當地人傳為試金石,再再顯示著阿朗壹古道在淘金熱潮所占有的地位。然而淘金熱終成歷史,古道則成為臺灣僅存的天然海岸。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是誰殺了石虎?!-以石虎生存現況談生態與開發

作者|林育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開發,是人類邁入文明的行為表現,但在開發的同時,我們究竟造成了多少改變?只是單純把森林變成道路、住宅、工廠和許多設施嗎?其實不然,環境的改變使得許多無聲災民-野生動植物失去了居所,有些物種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甚至有些物種滅絕了!此篇文章以石虎的現況呈現生態與開發間的衝突,還有人類可挽救的行動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