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庫全球暖化專題】因應之道 碳足跡與全球暖化的關聯以及我國現況
撰文作者|曾迺強(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碳足跡初衷-抑制溫室氣體及全球暖化 自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以降,科技不斷進步,發明了各式各樣方便人類生活之物品與生活器具,例如:電腦、網路、汽車、視聽設備等等,讓人類的生活越趨便利。然而在工業社會中,產品製程所大量製造的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氟氯碳化物物(HFCs)等溫室氣體,對大自然的影響逐漸由地表擴散至大氣中,使地球溫度上升,又稱為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 人類生活品質會因此下降、資源逐漸枯竭、物種逐漸消失,最終美好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為此,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2007年主導拍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以提醒人們勿忽視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及其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在當時蔚為轟動。 圖一: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近幾十年內,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各國通力合作,致力將傳統高耗能、高汙染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轉成以低耗能、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晚近各國紛紛採用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來準確衡量溫室氣體排放測量標準,進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經濟,讓全球暖化成為「可以面對的真相」。 碳足跡之定義及排放方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8 年世界環境日以「踢掉舊習,邁向低碳新經濟」(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為主題,提出「踢掉碳習慣的十二個步驟」(Twelve Steps to Help You Kick the CO2 Habit)作為低碳生活的指引 [1]。其中第二個步驟即是必須了解與自己活動直接與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才能進行後續的減碳規劃,而自身活動直接與間接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稱為「碳足跡」。 「碳足跡」一詞在學術研究上,最初可以溯及至1996年由學者Mathis Wackernagel及 William E....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