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知識通訊評論

0

風能渦輪機的麻煩

【全文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18期〈風能渦輪機的麻煩〉】 風能發電已經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能源,但是渦輪風扇造成的鳥類死亡,也引起保育團體攻詰。風能產業目前想用慎選設置渦輪機位置以及控制渦輪機運轉方式,來達到兼顧能源保育的雙贏局面。 比起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動物死亡案件(如受家貓攻擊或撞上玻璃),平均來說每年風力渦輪機所引起的鳥類死亡案例,儘管要少得多了,但對如美國金鷹等某些已岌岌可危的物種來說,風力發電系統卻已造成過大的影響。維吉尼亞洲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生物學家曼維爾(Albert Manville)表示,風力發電發展帶來的憂患,是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保育類鳥類,因風力渦輪機致死。 依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全世界發展最快的風力發電,其渦輪機造成野生動物的死亡,不只對野生動物造成了危害,也對風能工業有潛在傷害。隨著輿論醜化風力渦輪機為「鳥類攪拌器」,風力發電公司、政府與研究人員不得不在危機真的發生以前,聚集起來商量如何緩解這個問題。例如,西班牙加地斯省要求所有的風能工程都必須考量環境議題,並資助能降低危害的研究。 一些跡象顯示,透過有目標的努力,野生動物與渦輪機是能謹慎共存的。舉例來說,比查(Bechard)和他的同事,降低了卡地斯風力發電廠五成的野生動物致死率,電能損耗卻只有百分之○點○七。其他研究亦發現,若改變渦輪機的設計或運作方式,也能有效降低野生動物致死率。 比查等人相信,研究工作對風能發電的可行性至關重要,他們表示,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它能節省大量的金錢,並防範許多問題。

0

依違相生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

【全文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87期〈依違相生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 近代科學在人類知識中的候然而起, 是晚近的新生事務,也引起愈來多對科學進展與社會價值統合問題的關注。英國近年展開的生命科學的社會價值研究,清楚彰顯出這兩方面知識的認知鴻溝和統合挑戰。 十月裡英國卡迪夫( Cardiff) 市政府十月的氣氛有些凜測,而且不只是因為秋意而起。社會科學家與一些生命科學家廠集在此,參與英國經濟暨社會研究理事會「基因體學網絡」年會, 希望促進不同學科間的對話,大會主請者包括埃斯特大學哲學家浩克勒( Christine Hauskeller ) ,以及因剔除基因研究得到二00七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的伊凡斯( Martin Evans) ,主題為基因重大科技發展﹒ 不過演講後第一輪問答並不熱絡, 顯然需要更多對話觸媒。有人詢問伊凡斯對主辦單位的看法, 他表示,「主辦單位很喜歡問我們的動機,但其實我們也想瞭解他們的動機」。 「基因體學網絡」始於二00二年,英國政府於二00一年宣布,將增加二億英磅投入基因研究,經濟暨社會研究理事會主張,其中九百萬英磅應交由社會科學家研究基因議題與基因科學家。這個組織成立七忽後,共資助五個大學約一百位研究人員,也是全球的一大計畫,來拓展基因學研究範固進入合成生物學等的領域。二年前, 經濟暨社會研究理事會撥出一千八百萬英銬,經同儕評鑑資助三個研究中心,為期五年,該研究理事會認為科學的挑戰主題不斷變遷,不應永久資助相同計畫。 這三個中心研究範圍很廣泛,「基因體學經濟與社會中心」規模最大,另外兩個中心則分別探究哲學、基因體學創新及生命科學,而基因體學論垃則於二00四年在英國愛丁堡成立, 協助基因體學網絡, 將研究成果推廣至政治及公共領域。

1

北極融冰裡的科學挑戰

【2011.11.01/全文原載於2011.11.01《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09期〈北極融冰裡的科學挑戰〉】 隨著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增加,北極成為一個更容易接近的開放水域,這不只促使臨近國家的急切宣示主權,也給科學家帶來新的挑戰。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做了一項賭注,派遣重四千噸的船隻穿越白令海峽,航入北極海,這艘長七十二公尺無法破冰的研究船蘭格斯號,過往從未駛向這個極區海域。 但北極地區正在快速變化,擁有這艘船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觀察衛星照片後判斷,在過去五年的夏天,他們要調查楚科奇海域,有四年幾乎無冰,因此決定派船前往。

1

水壩下湄公河的嗚咽

【2011.11.01/全文原載於2011.11.01《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09期〈水壩下湄公河的嗚咽〉】 由西藏高原蜿蜒四千八百公里,注入南中國海的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開發利用其豐富的水力資源,將對流域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目前相關國家正謀求兩全其美之策。 今年夏天,一組陌生的工作團隊來到帕蘭這個位於寮國北部湄公河旁的小村落。他們穿著短褲坐著,檢視工程設計圖,測量河岸高度和稻田面積、甚至是豬群數量。 這樣的紀錄格外重要,因為帕蘭村很快就要消失,原因是如果寮國政府在此建造高度爭議的札雅布里水壩,帕蘭村和附近十八個村落多會淹沒,必須遷往他處。這項耗資美金三十五億美元的計畫,會形成六十公里長的水庫、創造十二億六千萬瓦的電量,每年可望為泰國開發商朝甘昌公共集團(CH Karnchang Public Company)創造三十到四十億美元的營收。

0

【跨科際閱讀】歐洲黑死病的基因秘密

科博文says: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造成當時倫敦近半人口死亡。遺傳學家最近利用新基因技術,希望能建立鼠疫桿菌基因組與黑死病的關聯,這些研究雖然引起爭議,但科學家認為,將有助瞭解並控制未來的流行疾疫。 【2011.11.18/跨科際閱讀/全文原載於2011.11.01《知識通訊評論月刊》歐洲黑死病歷史專題】 歐洲可怕瘟疫的消息傳至英國倫敦後,居民開始挖洞掘墳,一三四八年,倫敦主教斯特拉福(Ralph Stratford)捐出數英畝土地,用於埋葬遠超過教會一般墓地能負荷的大批黑死病罹難者。倫敦原本居民有四萬至十萬人,兩年之內,三分之一至半數人口不幸死亡,數千具遺體都掩埋在東士美菲與西士美菲新掘的墓坑,在疫情的最高峰,每天得埋葬兩百名死者。 東士美菲舊稱聖三一墓地,是少數確知曾在黑死病時期使用的墓地,估計約有兩千四百具遺體埋葬在此,有些重疊放置五層,一九八○年代開挖其中近三分之一,儘管當時情況危急,遺體擺放仍井然有序,皆為東西向,有些舖上木炭,或是為吸收遺體腐化流出的屍水,許多遺體旁也有當時使用的錢幣及首飾。這些得宜處置不僅避免遺體曝屍街頭,也讓黑死病死者有尊嚴地依據基督教習俗下葬,也讓科學家在六百五十年後有機會,解剖這場襲捲歐洲的疫病。 遺傳學家近期已運用東士美菲埋葬的骨骸,重建造成淋巴腺鼠疫的鼠疫桿菌基因組。 這是人類首次解開古代病原體的序列,或有助於解釋為何這項疾病會如此蔓延傳染。這也代表古代疾病基因學研究的復甦,過去這項領域頗具爭議,但如今已然重生,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古遺傳學家波納爾(Hendrik Poinar)也參與序列解碼工作,他表示,「學界已出現古病原體的解碼競賽」。

2

【跨科際閱讀】莫高窟裡的最早星象圖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繪製的一張星象圖,去年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這不僅是世界最早的天象圖,其精確程度也超越一千年後歐洲的天象圖。 原文刊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二期】2009.7.01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東南方二十五公里處的鳴沙山,也在過往連接東西方的絲路途中。莫高窟開鑿於西元四世紀至十四世紀之間,做為佛教廟宇供往來旅人祈求一路順風。 西元一九○○年,道士王圓籙因為在第十七號窟意外發現藏經閣,讓莫高窟成為考古熱點,其中存放主題各異的手稿逾四萬件,涵蓋宗教、歷史、藝術、文學、數學、醫學與經濟,這些文件是十一世紀的佛教僧侶封存在洞窟之中的。眾多手稿內包括一份精緻的星象圖,記錄中國可見的星空全圖,以紅黑墨水細膩描繪於長四公尺的卷軸上。一九○七年,匈牙利考古學家史坦因(Marc Aurel Stein)帶走了星象圖及逾七千份手稿,送交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0

【跨科際閱讀】英國大選後的科學衝擊

英國五月初的大選,出現六十五年來頭一個聯合政府,由於預算赤字龐大以及能源等政策的差異,英國科學難免受到影響。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九十二期】2010.06.01 英國逐漸適應自一九四五年來首任的聯合政府,而國內科學界必將面臨重大改變,由於在五月六日大選後,各政黨均未獲得國會絕對多數,歷經一連串談判斡旋後,首次由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將現任的工黨政府趕下台。 這兩黨結合將成為一場重大政治實驗,右翼的保守黨與左傾的自民黨在部分重要政策上向來立場相異,譬如說保守黨對歐洲持懷疑態度,並主張建立更多核電廠;自民黨一向反對核能,並支持由歐洲領導的全球氣候條約。

1

【跨科際閱讀】語言的文化和認知之辯

最近語言研究顯示,人類語言的演進,是循著語言本身特質發展,而非由人類先天稟賦的普世法則形塑,這也引起看法不同的爭辯。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三期》2011.05.01  一個針對數種語言文法演化歷史的比較研究發現,人類語言的演進,並非由大腦設定的普世法則所主宰,而是循著語言本身特質發展。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心理學家葛雷(Russell Gray)與同事今年四月在《自然》雜誌發表一篇文章指出,他們研究不同語言間特質的關聯性,例如針對四個語系使用動詞與名詞的排序觀察的結果,並未發現任何不變的普世法則。

1

【跨科際閱讀】攻擊利比亞衍生的影響

法英美推動對利比亞的空中武力攻擊,能否擊垮格達費政權還在未知之數,但是這項行動卻可能產生其他重大的影響:第一、是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進行,第二、是恐怖份子的活動將更為積極,第三是阿拉伯聯盟國家乃至非洲聯盟國家對美英法的態度,或許這些重大的影響是美國始料未及的。 撰文|俞正先生(《中國時報》國際新聞版撰寫「國際瞭望」專欄逾三十年)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二期】201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