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公衛視野:瘦肉精風險
文字摘要|彭欣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特約編輯/臺大職衛所博研生/政大法科所碩研生) 本文是摘要【公衛視野】影片內容,網址如下 http://speech.mc.ntu.edu.tw/media/367 吳焜裕|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吳副教授指出,我國為WTO會員國,必須遵守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故我國不可以隨意禁止貨品進口,必須有科學證據。科學證據是指經過風險評估後,證明其對國人健康有害。若是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美國可以到WTO提出仲裁,此時若沒有足夠的證據,我國就可能輸了仲裁。 過去不認為萊克多巴胺會在身體累積,但最近卻在豬的實驗上發現到有累積的可能,所以我們必須要考慮長期的風險。過去萊克多巴胺有兩個健康風險評估,其一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利用猴子所做的評估,其二是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所做的五人實驗數據,但這兩個評估的結果都缺法可信度,猴子的評估樣本太少,人的實驗才兩天,無法代表長期的效應,五個人的代表性也不足。 吳副教授也指出,這些風險評估並沒有考慮華人與歐美國家的飲食習慣差異,例如華人愛吃內臟等。而且就算之後訂定不得檢出,也不代表就是沒有風險,因為無法檢出可能只是低於偵測極限,而不是沒有,若是有殘留就有風險。此外有人提到萊克多巴胺的風險比騎機車的風險還低,這不盡然。機車屬於可控制的風險,而萊克多巴胺在很多情況下,消費者並無法選擇,屬於強迫性的風險,事實上是比騎車的風險還大的。 吳副教授最後指出,由於政府不尊重專業,加上不了解風險評估與溝通的重要性,使得整個決策的過程產生許多問題,自然會讓民眾產生不信任感。 黃文鴻|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此文來自黃教授所提供之新聞稿 這個學期開始第一次上課(2/20, 21),我問臺大健管所與陽明衛福所兩班修課學生共約五十人:美牛進口是政治問題還是健康問題,幾乎九成以上的學生都認為是政治問題。嚴格說來,美牛進口是政治、健康與經貿的複合議題,是國家整體利益的政策議題,不是單一的健康風險問題。 政府決策者一開始想從無礙健康的科學論述切入,歷經數週的紛擾,才定調為「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 四大原則,但已失先機,再經過市場抽樣檢出瘦肉精的報導以及農委會涉嫌隱匿禽流感事件,三管五卡的成效以及政府主管機關的公信力已大受質疑。 學界出身的衛生署前署長李明亮教授曾說:擔任政務官最難過的是:「實話不能說,謊話說不出來」,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社會大眾有權利知道:政府決策者是否講真話?「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恐怕這是每個政務官都應放在心裡深思的問題。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衛生署長李明亮說,那是一種互信的基礎。然而,一旦互信的根基動搖了,整個國家的公共衛生都可能垮台。」 美牛議題至少涉及國家整體利益、民眾健康風險以及畜產養殖業(牛雞豬)層面的範疇,到目前為止,沒看到政府對基於國家整體利益的分析論述,矢口否認美國的政治壓力。在四大原則定調下,未見對健康風險管理的具體策略與畜產養殖業(牛雞豬)的衝擊、輔導措施,仍然在科學證據上打轉,迴避政治決策應有的擔當。 從公共衛生的觀點,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卻又矢口否認,也不願說明基於國家整體的利益的決策基礎,在健康風險管理的策略以及畜產養殖業(牛雞豬)的衝擊、輔導措施方面,又如何能取信於民眾?當務之急,先從恢復社會大眾與政府間的互信根基著手吧。否則,到頭來又是一場混仗。反正,臺灣社會與民眾是健忘的,離下次選舉還有兩年多,誰怕誰?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