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謝豐舟(臺灣大學醫學系)
科文計畫 ─ 南區論壇2011.05.26
大腦與人文、科學的關係
今天的主題是科學跟人文的整合。我明年二月一號要退休,在這個時間點能來這裡,我感到蠻開心也蠻有意思的。人其實就是這個腦子所有的價值都在這個腦子裡面,我這幾年都在做3B,台灣最近瘋迷這個舞台,有位建築系老師最近就在探討腦與建築,例如:腦如何去appreciate建築。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了解到分子生物,今天同學問我:通識教育教我們學文學、詩、電影、繪畫與科學,到底其根本為何?我覺得一切的一切就是人的問題。什麼是人?其實就是生物,生物就是具有生物性,生物性代表自我防守,也就是我要「活下去」;「活下去」的目的就是生殖傳承而手段就是貪與不義,我覺得這是生存所需要的事。而動物貪算是小貪,人有這個超級大腦所以是大貪,生物系加上大腦就是人的行為;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問題都是人的行為造成的,大象的行為不會引起地球太大的變化,今天會變成這樣就是人的生物性加上人的超級大腦所造成人的行為所引起的。我覺得人就是從黑暗時代受到軍權、威權、神權的束縛,慢慢的在文藝復興的時候換成人本:人是可以自主的一個改變,慢慢的經過工業革命。今年是馬勒兩百年,其實所代表的就是世紀末的特徵,所謂的世紀末就是社會現狀是一種腐敗頹廢的,但我們又對將來有種期待的感覺;我們現在每天都是世紀末,只要看看報紙就會有這種感覺。像這次福島的事件就是一個世紀末的現象,今天剛好趁湯老師提到台大杜鵑花節藝術季,就針對此部分秀一些PPT給大家參考一下。
北台大、南成大,我現在剛好有個小小的基金會,我退休以後還是要葉落歸根,或許會把這部分移到台南來;成大無疑就是以京都大學為目標──把成大變成京都大學。其實我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神經科學,但我覺得要直接跟人說神經科學領域是無法輕易簡單的傳達出去,所以我弄一個杜鵑花節藝術季;因為杜鵑花節在台大已經是好幾十年的歷史了,雖然杜鵑花並不是什麼高貴的花,但顏色跟數量都是特別顯眼,因此在這場景下,我們想加入藝術的內涵,把它變成一個藝術季;像日本有很多的馬之林,馬之林就是帶來人又帶來錢。我們台大的特色就是像成大一樣,都沒有藝術學院,但是我們也可以有藝術;我們的藝術跟北藝大、南藝大不同的是──我們想將「知識」與「藝術」結合。台大最近正跟台藝大與東京大學博物館合作針對「人類的測量」這個主題做個設計展,跟博物館合作且用藝術的形式來呈現東大的主旨就是藝術科學。但我覺得藝術與知識是更廣泛的,因為人文的東西就涵蓋在裡面,語言不見得只是一種人文,而是一種科學,我們生物醫學的影像其實是一種藝術,只是我們過去僅當成寫論文的內容,而並沒有注意到這一塊。
總結來說,我覺得人文跟科學就現在的狀況而言,學科學、理工的常被說要多去接觸一些人文的,但反之要學人文的去多學一點科學、生物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是值得去關注的現象。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