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作者|戴子揚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教育研究部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特約編輯|林彥廷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教育研究部長/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一提到風災,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黃滾滾的土石流,或許是被吹得像搖搖欲墜的行道樹,又或者是橫斷在道路旁的大樹。只不過這些都是新聞上看得到片面的畫面,往往忽略了受災居民的心理受。風災來臨,,除了房屋可能毀損坍塌,還有受災戶面臨迫切的生計問題,以及重建的心理建設,他們的聲音,我們真的聽到了嗎?
「莫拉克新聞網」[1]是一個報導關於莫拉克風災災民生活的獨立媒體, ,內容獲得廣大迴響,網站主要傳遞給社會大眾的是受災居民生活災後重建中長期的議題。此外,在莫拉克新聞網也提到了,新聞中受災戶面對的問題,不僅僅來自於災難本身,政府的救災行動及積極幫忙的慈濟也可能會造成受災戶困擾[2]。作為這篇文章的撰寫者,在文章的開頭從這樣角度切入風災對臺灣居民的影響,希望能藉此讓讀者能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風災下的受災戶。
臺灣是個必須正面與風災搏鬥的國家
自從921大地震過後,臺灣在面對颱風時發生災難的機率大大的增加了,因為強烈的地震嚴重影響其地質結構與地表變遷,而這導致之後每當有颱風來襲造成的災難更加劇烈,即為提高其脆弱度[3],其中又以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小林村全村遭土石流滅村,最為世人所知與影響層面最大。
隨著全球暖化影響,導致颱風威力增強[4],在客觀情形不變的狀況下,各地區脆弱度提升,我們無法期待全球暖化造成海水增溫的問題在短期內獲得解決,因此如何因應日益增強的颱風,提升面對災害的脆弱度,是身處在海島國家居民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本文以下論述三個問題供思考:
高齡化臺灣社會與風災
高齡化的人口,移動沒有年輕人迅速,這會導致當颱風造成的災難已經迫在眉睫時,協助老人避難的難度是相當高的。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同時遇到日益增強的颱風,如何讓老人能夠安全且從容的面對風災,是目前臺灣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像是在家戶演習防災時,將「首要協助老人避難」列為優先,並向長輩加強宣導防災及避難知知,提出未雨綢繆的因應策略,才是現階段面對風災的積極作為。
社會資源的投入過度受媒體影響
隨著科技發達,新聞記者總是能在災難發生之後迅速挺進災區,只不過現今媒體影響力無遠弗屆,社會各界能在第一時間透過電視、網路、廣播等管道,了解受害民眾的狀況,迅速捐助救災物資於災區,只不過媒體的效果並無法讓所有災民都獲得幫助,更可能是造成投注資源分配不均的主因,受媒體關注的災民獲得龐大的資源救助,而未獲得媒體報導的災民缺乏救助資源,資訊的不均造成資源無法有效救助,實屬可惜,應建立有效、即時及易得知的投放回報機制,讓媒體成為助力。
常常面臨淹水的居民是最能直接感受到極端氣候的變化,颱風有沒有一年比一年強烈他們最清楚。然而現有的經驗,往往卻缺乏因應未來越強越頻繁地災害。這都有賴政府,除了建立災害通報機制與災害演習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任務分組與組織改造以因應未來複合性的災害,並教育民眾因應與回報災害的能力。
風災對人民的禍與福
毫無疑問的風災會對人民造成的財產以及精神損失,只不過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將是重要的課題,本文論述點出了一些目前臺灣社會看得到的問題,而將問題點出並不是為了要將救災的責任推到政府的身上,相反的筆者希望借由點出問題能讓臺灣社會在面對下一次的風災能有更完善的因應措施。
面對風災,我們不應僅僅看到了災難,在風災過後同時也看到能夠讓眾人進步的地方,在外在環境的脆弱度越來越高的臺灣,能透過政府單位的相關機制建立,與民眾對於災害經驗的認知與教育,能提升我們因應調適災害的能力,進而透過此提升我們面對災害的脆弱度。從經驗中獲取教訓,降低更多災害帶來的不幸悲劇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
[1] 莫拉克新聞網
[2] 鍾聖雄,小林:我們不想為難慈濟,莫拉克新聞網,2010年7月14日
[3] 童慶斌,脆弱度評估,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2012年1月4日
[4] Kevin E. Trenberth,林筱雯譯,科學人雜誌,2007年第66期8月號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