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作者|翁武媖(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一直是近年來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宏,是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A類「生物生態、環境倫理與永續經營課程群組發展計畫」的主持人之一,希望透過課程的開設,結合及推廣跨環境保護、生物生態、永續經營等重大社會議題。
自然農場是一種生活方式 跨科際面向廣泛
呼應跨科際課群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方式,林俊宏老師預期自然農場須解決的三個重大社會問題,分別是「食品安全、生態」、「青年人回鄉工作」、以及「從農務農」的問題。現今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盡量不使用人工資材的自然農場,用最安全的方式去料理產出的天然食材,林俊宏老師表示,希望能將自然農場的概念,化作一種良性的生產及生活模式,讓這種生活模式跟飲食教育交互作用發揮自然影響力,於是他們一邊也在推廣低碳飲食,倡導用當季當地的食材以及多吃蔬食、少浪費的理念。
自然農場不只是一種農業型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討論涵蓋的相關議題十分廣泛,從種植技術開始到銷售通路、社區互動、創意行銷等。學科知識可包含環境、生態、倫理到中間核心的自然農法,及未來可能發展的生態觀光、生態旅遊,有系統地推展下去的話,甚至可以是環境教育的活教材。
離開書桌走到社會 培養實際行動力
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強調的是討論及解決實際且重大的社會議題,對此林俊宏認為,培育跨科際人才最重要的是「行動力」。課堂上老師傳授知識只是一部分,匯整知識後應將其變成跨科際的行動力,去進行實際的社會服務、社會運動或應用於商業行為。他認為行動面向可以多樣化,但最重要的是「離開你的書桌,走到社會上去」。
而學生在進入此課程群組後會實際種一年的田,有規劃地種植並享用自己的收成。林俊宏老師表示,有些學生家裡有田但卻不懂如何經營,希望學生學完後,親眼看到自然農場和一般市場慣行農法農產品的差別,以及它在生態、環境教育以及安全飲食的附加價值,未來畢業時願返鄉從小農作起,切身具體地改變環境,這種影響力再慢慢感染整個社區,進而對社會有所幫助。
這跟以前單純在教室裡傳授知識的課程大不相同,因此,林俊宏老師也非常鼓勵學生組成團隊,透過參與各種課外營隊來累積經驗、打開視野,例如成功大學創業週末、桃竹苗論壇之「向真實世界提問」、台灣地球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地球行動家等活動。他認為整個跨科技計畫課群致力於在行動面實際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對學生企劃力、行動力及反思能力各面向均有幫助,也會培養他們行動的勇氣。
最後林俊宏老師說:「學生變得比較敢出去做!當然不保證他們會做的很好,但他們敢去嘗試一些課堂上沒有的東西。」他也期待本課群能幫助學生看到不同的面向,也懂得伸出觸手去尋求資源,讓環境逐步有所改變,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延伸閱讀 : 跨科際人物專題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