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wu-Ting Chen, Emeritus Professor Chemistry, NTU
前誌
這是S編退休後第一個幫忙的活動。培育營活動與107課綱中「探究與實作」的宗旨相合,教師先組成社群,共同備課,再付諸實行。此外,承襲SHS的精神,學生的活動注入跨領域整合的元素。
整體回顧,從五月到八月,大家的確做到了:團隊合作的學習,選擇社會關懷的務實主題,同時有環境永續的內涵,實作與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兼備,師生共同參與,工作的格調與品味交融!
在簡菲莉校長和藍偉瑩主任的領導下,這些老師們才是我心目中的菁英。有理想,能實踐,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超過本身的教學本事,科教館朱楠賢館長的全力支持,提供了環境與資源。
這並不是説活動已經滿分,這是第一屆,活動結束,檢討會還沒開,課程發展剛跨出第一步,歡迎明年有新的師生加入,一起走前面的路。
藍主任的網誌是第一手紀錄:

藍偉瑩 台北市立山高中教務主任·2016年8月21日
記得被找到科教館開會時,一頭霧水,看見竹亭教授、菲莉校長,館長和祝里主任開始談著想要做的事。跨域整合人才,這是個新的構想,坦白說我喜歡這個主題,因為和我的素養課程方向一致,但心裡同時擔心自己的時間還能夠做這件事嗎?跨域人才在新課綱中同樣的被重視,為什麼呢?對於學校課堂而言,跨域課程模糊了學科的界線,問題在真實世界被呈現,能讓學生不能單以學科知識回應,這使得學生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與夥伴合作,更重要是能夠發現每個人的與眾不同,才能真正互動共好。跨域課程比起學科課程情境複雜而有趣,需要的能力多樣,問題富挑戰,正因有趣讓學生能夠有動機與動力持續努力,更願意主動蒐集資料或資源,自學得以實現。又正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的能力多樣,學生才會知道團隊的重要性,更因為問題富挑戰,讓學生能夠持續努力,一旦找到解決方法,這便代表學生已經改變,成長了。對於科教館而言,除了達成上述我所提到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科普機構,培育未來所需人才是必要的責任與使命,我們的土地需要的不再只使讀好書上好大學的學生了,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關懷土地、願意解決問題,並樂於自學,勇於挑戰的人。所以,能不參與嗎?當然要了。

第一天的會議,我們談定了方向、目標,也提出了大致流程。為了更了解大家對於跨域人才的理解與期待,便決定於104年12月20日辦理跨域整合人才計畫的OST。OST聚集了相關領域的教授、中學教師以及學生,大家針對何謂跨域整合人才、跨域整合人才培育需要的課程、自然探究實作課程、專題課程等主題分頭討論。這一天最後的成果對於整個計畫的方向確認是很有幫助的,雖然很多內容和原本會議中的構想相同,透過大家討論後,我們的心就更篤定了。跨域整合人才需要的能力其實就是21世界我們要培育學生的能力:發現問題、自學能力(搜尋、分析與解讀資料)、運用新科技能力、擬定方案與執行、團隊合作、表達分享、關懷世界、系統思考、設計思考等,這些能力不也是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所追求的嗎。在討論過程中,讓我感到最有趣的是學生討論著這樣的活動是要選擇已經具有特質的學生參與,或是不具特質的學生呢?這個問題在後續的工作會議中也被討論過多次,我在活動辦理中找到答案了。沒有一個學生具備所有的特質,所以找來的學生可以說具備特質,也可以說不具備特質。由於在為期不長的活動時間內,我們期待找到的是願意接受挑戰,又有十足動能且具備基本能力的人。
第二次籌備會議,還是同樣的人,還沒加入新夥伴。這次我們擬定了跨域整合計畫內容。從書面審查、面談(含團體面談)、一日挑戰營、三日培育營。我心中理想的培育營是五日,但由於是第一次辦理,對於學生生活安排以及隊輔工作等需要確認事項甚多,故而還是訂為三日。而對於參與計畫的人員,也分為三圈。第一圈為計畫核心人員,負責規劃計畫方向、當年度主題與課程;第二圈為課程小組,負責課程內容設計與執行;第三圈為協助與輔導教師,負責課程實施時之協助與學生輔導工作。但由於是第一年辦理,因此三圈就先變一圈了,這也是為何第一屆的老師們格外辛苦,也因此培養出革命情感。
由於時程緊迫,所以在幾次密集會議後,決定了書審的審查原則,大家分別推薦了書審的各領域委員。面談的方式也在討論後確定了個別面談與團體面談兩個部分。面談的方式與內容取決於我們想要甄選的學生特質,這也經歷多次的討論(爭論吧)。個別面談要看出學生的思考、邏輯、冒險勇氣等特質,團體面談則是確認學生分析、整理能力及與人合作的情形。這樣的選才方式是否合適還要後續再分析與討論,才能確認是否有效度與信度。這個過程最要感謝的是辛苦命題的老師們,花的時間與心力應該是其他活動中少見,我們不像只是辦活動,而更是希望透過我們的嘗試,為未來這種課程或能力分析先做試驗。就這樣,近180件初審資料經過各領域評審的審查後,最終選出67位學生進入複審面談。為求初審客觀與嚴謹,我們對初審委員寄上本計畫,並說明計畫目標,並讓每件報名資料都經三位不同評審委員審閱,希望不會出現遺珠之憾的情形。經過兩天的面談,我們從67位同學中選出了25位,成為第一屆的學生。兩天的面談所花費的時間與心力,更重要的是用心,這更是其他活動不易見到的。

105年5月29日,正式課程展開,這一天活動共分兩個階段,上午是個人探究,由佳龍和華傑負責,各提供了一個目標明確,但又擁有學生發揮空間的問題待解。這個部分讓學生嘗試在沒有太多指導步驟下,自己設計與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就近觀察學生的個性,有些學生喜歡計畫後再行動,有些則喜歡邊做邊想;有些學生善於文字表達,而有些則善於繪圖表示;有些學生勇敢冒險,有些學生謹慎小心。當然,這樣的過程也幫助老師們看到學生可以努力之處,這對於後續的協助與輔導是很重要的訊息。下午是小組任務,而分組是依據面談時對於學生的觀察,讓各組內都分配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異質組合,這樣的分配是希望學生能夠相互學習,也希望最終的成果是較全面的。下午課程是由學淵和育霖所設計的,複雜的遊戲規則,需要以創意解決問題的活動,這個過程讓小組學生們很快就熟悉了,展開初次合作。這樣的過程幫助老師們看到各組合作的情形,對於小組中較不主動的學生,老師們鼓勵他參與或給予表現機會;對於小組內互動不順之處,老師們也先讓學生們自己處理,再適時透過提問讓學生重新思考如何對話。這樣的觀察對各組老師後續協助各組完成任務是很重要的,很短的時間內快速了解每個學生在團體中展現的特質,也預想未來小組合作或完成任務可能遇到的困境。或許是第一屆,我想更或許是這群參與的夥伴都是平日對學生非常關注的老師,大家不只關照自己的小組,更相互注意其他組的學生,也常常交換意見,期望能夠給學生更好的協助,目的是能夠讓學習發生。
105年7月4日至6日,重頭戲「培育營」上場了。培育營三天的課程是整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學生無法在三天中了解到這個活動期望他們能從關心生活真實問題出發,我們期待的不是科學研究而已,更是讓學生們從發現問題,到了解與同理相關人等的感受,再藉此解決真正的問題,而非假想的議題。雖然從最後的成果發表中發現,由於課程時間太短,確實無法更清楚更學生們說明問卷的設計與意義,這是下一屆課程可以繼續努力之處。
三天的課程從讓學生學習簡便的測量APP與方法開始,第一天上午甫宜老師為學生安排了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透過探究活動,學習使用測量工具;下午則是小P帶來的研究方法課程。由於本次主題是水,為了結合這個主題,小P設計一個全新的探究課程─家庭水質測定,讓學生僅用三用電表,進行簡易的實驗操作,並能規劃變因、分析數據,最後還能整理數據與形成結論。
因為只有三天的課程,第一天晚上也就繼續安排了。為了讓第二天的課程可以開始聚焦,第一天晚上以團體共創為主題,讓學生們共同討論「值得被解決的問題」,問題特質是什麼?討論過程除了幫助大家釐清,也增加小組合作的機會。第一天晚上經過幾次的團隊共創,最後讓各組聚焦出想要探討的問題。這個活動也幫助老師們看到學生們對於想探討的議題認識多少,缺乏什麼。


第二天上午要展開真正想解決的問題了。設計思考的活動以簡化的方式運作著,要改變學生用想像找出問題或做研究的習慣,所以必須不斷地挑戰他們,希望他們思考遭遇這些問題的人認為的困擾或困境什麼(同理)?如何重新定義問題?目前相關問題已經解決了什麼?或相似的問題曾經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有歷史脈絡嗎?如何發生,又如何變成現況?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哪裡?我們能夠或選定要解決的問題是那個(些)面向?就這樣學生被逼了一整天,做了兩輪的發表,第一是描述問題並說明問題的重要性,第二是問題包含的面向、要優先處理的面向、要如何做。相信這些學生沒有這樣一整天不停討論,不斷撞牆、不斷發散與聚焦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幫助老師們看到團隊動能的特性與問題所在,不得不說這些老師們的陪伴功力都很強,也很有耐性,很能磨學生,也很能被學生磨。
第二天晚上為了讓學生邊放鬆邊學習,安排了士林夜市的學習之旅。除了逛夜市外,主要是觀察店家如何吸引顧客,如何讓顧客願意相信並接受。當然,重點還是讓學生放鬆一晚,也促進小組的融合。很多小組都利用晚上逛夜市的機會,順道訪談了路人有關小組研究主題的看法與問題。
第三天上午讓各小組學生可繼續討論,或是利用科教館實驗室的材料試做。前一天晚上學生們在夜市活動結束後,仍持續討論,所以這一天多數的組別都開始試做出設計的原型了。唯有原型做出且試行無誤後,才有可能思考如何精緻或變成更實用。
第三天下午進入重頭戲,各組須對當日到科教館參觀的民眾解說自己的設計。各組除完成問題解決的構想海報,如有原型了,也可一併展示。這個部分我們稱為募資資平台,學生透過不斷解說,以說服或感動參觀者,參觀者可依據自己對作品的喜歡程度,決定要贊助學生的金額(玩具紙鈔)。透過這樣短時間密集的說明,學生對於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有更清晰的輪廓,也透過向人解說,觸發靈感而產生多樣可能性,使思考更完備。為了這個部份的活動,學生在短時間完成了研究架構的雛形,讓老師們看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可能的。

105年7月21日的回流活動,上午的水資源議題OST,讓學生和參加的家長、同學、師長們有機會一同談談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以及相關教育。這個過程能讓學生知道其他人對於水資源議題的看法是什麼,以及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是否可行或有意義。上午的談話看得出學生們還是很羞怯,常常都處於聆聽大人們說話的情形,對於能以平常心對等談話似乎還未被培養,或是過於客氣。而下午的研究進度報告,相信學生們都被大轟炸,研究的問題被師長與其他組同學挑戰。做研究總是很容易陷入只關注眼前的事物,而忘記所做的事在整體脈絡下的意義,簡言之,為何而做,做了為何。這樣的衝撞讓學生們離開科教館後真正開始上緊發條,也感受到時間的壓力,以及目標還很遠。終於看到學生更積極地動起來了,方向也因為被挑戰變得明確多了。
2016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劃,結束了。看到學生們這一個多月來的產出與成長,成果遠超過我的預期,讓人感動。 這個歷程讓我自己對於明年的課程有更多想法,這個課程還能再增加與調整而這個歷程也提供了未來學校教育要發展跨域課程重要的建議。感謝這些參與的同學,讓我獲得未來課程發展需要注意之處,也讓大家更相信“只要相信” 就能實現。學生的潛力無限,我們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更勇敢更堅持,這才是台灣教育目前最困難之處,如何跨出舒適圈去冒險,這不只是年輕的學生的課題,也是老師們的。所以我的答案是讓他們留白,才能有創意與實作機會;第二個答案是提供培養能力的歷程;第三個答案是給他們夠挑戰的任務。

在今年的基礎上,明年課程必然要再增刪調整,以期更貼近培育跨域人才所需的課程。在大家持續努力下,相信明年這個計畫能夠更好!
(後續的小組研究歷程與其他心得,將寫於另一篇文章。)
2016 08/20 蘇恆程老師整理
第一組 https://www.facebook.com/gilbert.shc/media_set?set=a.10207036471218881.1493168496&type=3
第二組 https://www.facebook.com/gilbert.shc/media_set?set=a.10207037816652516.1493168496&type=3
第三組 https://www.facebook.com/gilbert.shc/media_set?set=a.10207041171496385.1493168496&type=3
第四組 https://www.facebook.com/gilbert.shc/media_set?set=a.10207043532195401.1493168496&type=3
第五組 https://www.facebook.com/gilbert.shc/media_set?set=a.10207043856323504&type=3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