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傳播(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HS計畫結案檢討與建議()

Mezzanine_126.jpg.crop.1200x675

SHS計畫推廣「教育傳播」就是認為所有的專業都可以從事傳播,其基本概念就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站出來承擔知識傳播的社會責任!

 

社會需要有信據的資訊

Truth_2015_poster每一種學術專業都會發展出其面對或探究問題時必要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二十世紀,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學科加速發展,其偏重知識、技術而疏離價值、情意的趨勢較諸工業革命時代尤有過之。傳播本身也是專業,當然自有其理據和媒體的發展。逾半世紀的資訊和科技爆炸,傳播因為需要有信度的傳達不同專業的觀點,本質上就必須是站在「跨科際」的前沿。

生存倚賴資訊。就社會對資訊需求的情形看來,普羅大眾和各種專業包括媒體自己對資訊的關心和喜好,情況皆不盡相同,利害關係、語言及溝通習慣也互有岐異。譬如發生一件劣油食安事件時,政府在意法規,食品及分析專家會先著眼物料、技術和品管程序,很多民眾卻只在乎還有甚麼品牌的油能安心的食用。上中下游的食品產業、合法、非法的商業團體之利害關係又不同,所以何謂傳播「有信據的知識」,不僅事關個別媒體的信譽,也是社會系統運作機制、政治績效及公權力信任度的考驗。

 

重啟媒體與大學的跨界責任

Michelangelo-Gods-finger-1140x683當今高教的新興領域此起彼落,造成大學中科系所或研究中心的單位林立。不少「學科」課程中核心知識的角色模糊。楊照就曾經批評台灣很多新聞系的學生花了四年學了些半年就可入門的傳播技術,畢業時卻多無「專業」可言。入行時程度遠不如從「專業科系」跨界轉行的新聞記者。[1]

台灣的媒體其為公眾喉舌、針砭時局的社會良心角色漸趨式微,剩下的產業軀殼多在提供綜藝化、庸俗化、廣告化的雜碎資訊。這也許不能僅是怪罪媒體,即使以創造知識技術為重心的大學師生,對自己校園內有信據的資訊和知識從何或如何而來,都少有關心。校內的傳媒多在宣揚績效,殊少分析批判,有獨立媒體的學校更是極少。雖然BBS倡行,但較屬於學生互動平台,教師使用者少,師生缺乏跨界的交集。

今世代的大學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知識生產」(knowledge production)角色,專家們也應該主動的的承擔「知識傳遞」(knowledge transfer)的責任。[2]不論是站在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科技前景(technology foresight)、或跨科際學習的觀點,大學與研究機構必須重返社會,把專家的常識轉化成常民的知識。常民如果抱怨社會媒體資訊的混亂、不可信、或是沒有格調,通常只能消極的關機。學者專家與其抱怨社會媒體無能提供真實的知識,不如決心與行動並重,挑戰自身對社會的立場、價值、及工作。

就提供社會「有信據的知識」而言,除了媒體之外,大學為什麼不能學習善用日益普及的網路、多媒體工具,從事「教育傳播」呢?大學不提供知識傳遞就像不開放的圖書館、沒有流量的網站或無功能的資料庫。昔日留學美國時,就注意到許多大學都有自己的新聞社、出版社,發行獨立平面媒體或出版。許多專業學會都積極的對普羅大眾倡文興藝、教育社會。尤其現在文創及設計風行,自媒體傳播創業風起雲湧,校園媒體正可提供學生實務學習的機會,籌創自己的媒體,推動教育傳播,對外建立校園新傳播文化,對內打造師生對話管道及議事平台,此其時也!

 

專業知識的傳播

2008-2009年草創「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 http://case.ntu.edu.tw)時,有鑒於網路掌握了未來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就決定仿效科學媒體流行的先進國家,擬定以「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同時支撐「科學教育」的策略。這種作法其實和目前以策展的手段推動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正是借重新興科技的多媒體工具及互聯網多元用途,以傳播的思維促進當時尚在襁褓的翻轉教學,讓科學教育走出教室、走入社會。青年尬科學海報

近年來,在SHS計劃(https://shs.ntu.edu.tw)中推動「跨科際教育」(Trans- Disciplinary Education),訴求不同專業的專家共同面對真實世界問題時先相互學習溝通合作,尤其是互動型專家(interactive expert)除了專研本科的知識,也要能主動向其他專家及社會大眾傳播有信據的資訊和前沿知識。[3]「教育傳播」認為所有社會需要的專業都可以從事傳播。學習跨領域傳播必須脫下專業象牙塔中傲慢的外衣,傳遞知識需要學習將專業術語轉換成閱聽受眾喜好或能理解的語言。進而鑑往知來、設身處地、更需要將心比心,才能有效發揮社會教育的傳播功能。這正符合當今大學發揮服務社會的大事業。

事實上,SHS總辦公室為了將計畫內容及執行過程同時傳播,就從不同背景科系聘了許多工讀生。他們的任務是由專任助理帶著設計網路、部落格、製作海報、協助記錄活動,編輯文字、特刋、現場攝影、撰寫研討會特寫稿、訪視訪談、演講現場聽打、逐字稿、撰寫活動側寫⋯等。工讀生雖未修習跨科際課程或傳播學分,但是寓學習於工作,實際上就是「做中學」。

這不是說新聞媒體工作不需要學科專業的基礎。傳播當然是專業,但是傳播技術的專業性範圍很寬,學生只是依工作的經驗啟發興趣和學習動機,再設定學習的優先順序,正是翻轉教學的精神。從跨領域學習的角度思考,新聞或傳播科系的學生的確可以鼓勵或要求雙主修(double major)或輔系。對就業取向的學生,任何科系的課程規劃都可以鼓勵選擇雙修、輔修、學程、實習的機會,提升高教的投資報酬率。No pain, No gain!

 

SHS Talks —教育傳播基本功的舞台

Communication在社會的面向是指傳播,在個體的面向是表達溝通,兩者都是跨科際學習的要素,而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絕非竟日之功,一蹴可及。

個人溝通能力的培養可從課程中實施討論、報告、辯論等,加強聽說讀寫的基本語文素養。SHS計畫也效法TED的精神,舉辦跨科際短講(SHS Talks)活動,並且透過傳播呈現學生跨科際學習的綜合成效。這種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知識舞台」可焦聚講者與公眾對於議題的關注,也落實溝通能力的養成。SHS Talks正式在2013年上路,不只是為了搭紅遍全球TED的順風車,也不僅是要為SHS計畫圖些熱鬧。台灣的舞台其實不少,獨缺以專業知識為底蘊的舞台。SHS Talks photos

每一個成功的知識文創事業絕不是只靠市場。TED的成功主要是讓IDEA(點子)在多媒體網路世代有了全新的詮釋。甚麼樣的點子值得傳播推廣?要有見解,能長見識和知識,它可以是好的、聰明的、用心的、投入的、原創的、獨特的、有趣的、感人的、啟發的、娛樂的……點子,在WEB2.0的場子上,點子可由專家教導,更可由普羅大眾來定義。庶民的點子與名流賢士有機會並列。常民能參與知識的舞台已經促成了專業之士和專家學者必須學習扮演新知識份子的角色。

同樣的道理,翻轉教室也在顛覆學校中教與學的關係。師、生之間原本不僅是有授受之別,更是社會倫理架構中的相對角色。大學的本業是研究。教師和學生在大學中的工作目標不論是學術、教學亦或是社會服務,基本功都在「研究」。大學研究的本質本來就是師生共學,或是教、學互長的求知活動,所以聞道者後發先至,青出於藍的例子早就所在多有。但是師、生的職分大多仍然受到社會倫理框架的約束,經不起學生在知識上挑戰的教師畢竟是多數。翻轉教室在東方的學校中真正的挑戰,應該是教師或制度能否讓學生參與一個有機會平起平坐,攜手共創知識與新倫理的舞台。

SHS計畫的目標是培養跨界人才,主張真實問題或議題導向的實踐學習。所以不僅可以順理成章的接受翻轉教室提倡的創新教、學的挑戰,更適合效法TED傳播知識或見識的精神。因為大學本當是生產專業知識的場所,而且教育和傳播的結合也能充分發揮跨科際教育的特質。讓學生把課程中所學的做個報告也許不是最難的事,但是要學生的報告講得讓聽眾聽了能覺得有見解、長見識,為講者叫好,佩服講者的用心、投入、原創、獨特,或受到感動、啟發、或因為有趣覺得喜悅快樂……,老師們就不得不謙卑的反省反省。

一所偉大的大學不僅應該創新學術、教育學生,也可以胸懷教化社會或為世界歷史文化啟智的雄心及遠見。所以大學跳出來做教育傳播正是要借重現代民主社會的特質與價值,貢獻大學於天下。何況語文的表達溝通本來就是知識份子跨界的基本功,SHS Talks不算創新,只是因緣際會的要把學生推到時代的浪頭上。但是SHS Talks當然不只是說說講講,因為網路多媒體世代的傳播更是要結合行銷和服務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為知識找顧客;用專業謀服務!

OLYMPUS DIGITAL CAMERA既然說SHS Talks是「知識舞台」,當然就不會拒絕「表演」或「綜藝」。在今天台灣的大學中談表演或綜藝或許已不足為奇,但是如果拿台灣演藝圈、人民議會或政治殿堂的表現來定義「表演」及「綜藝」,那就是邯鄲學步、井底窺天。如果說Hollywood重新定義了電影藝術;National Geographic重新定義了科學影像藝術;TED重新定義了提供知識的舞台,文化創新正是最能挑戰跨界實力的舞台。SHS Talks會有甚麼樣的面貌,就要看參加的師生如何投入表現,大學能否肩負教育傳播的工作,知識份子是否具備知識、文化傳承的思維和使命。

跨科際教育除了訴求跨越專業間的藩籬,也訴求高等教育必須跨越學術高塔,走入社會。專業使用傳播,正是硬實力可軟;傳播跨越專業,就是軟實力要硬!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1. JTC 說:

    當初在推廣「教育傳播」時用了一個講題–大學大革命!其中藴含了兩個面向的概念。

    大學是社會智庫,不僅是産生新知識的場所,也是任何社會最有能力提供有信據知識(authentic knowledge)的源頭。

    另一個面向就是大學雖然是社會的學術聖地,卻不一定要以學術標準放諸天下。

    這話怎麼說呢?

    當今大學的學術傳統源於歐洲,其之所以視為桂冠殿堂,乃源自希臘詩或藝術的榮耀,後來也加諸科學或其他的學科。

    學術之有别於大學外的作品,乃在於一直有非常嚴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