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環保之外,還有更多被你忽略的重要問題—永續活動的重要性、架構及指引

作者:賴柏宏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特約編輯:詹詒絜  歐盟 Erasmus Mundus 環境科學、政策及管理碩士

 

 

前言

我們曾看著其它國家一塵不染的街道與環境而羨慕他們擁有較好的公民素養,我們也曾立志及要求自己在跨年後不留下任何一項垃圾,以證明我們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養。但這樣的行為需要不斷地被鼓勵及監督,情況時而良好,時而失控。

至今,我們仍然常見到活動結束後,滿地垃圾的狀況。但垃圾的處理僅止於表面問題,其實還有更多關於「永續」的細節藏在活動舉辦的過程中。舉例來說,你知道手上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嗎?你知道發生意外事故時該如何逃生嗎?你知道臨時搭建的設施可能有什麼危險嗎?你知道你的造訪對當地社區造成壓力嗎?

忽略這些問題看似並不急迫,但我們絕對正在冒著高風險在參與各項活動。

 

 

衝擊

無疑地,舉辦活動是一項擁有整合多方資源特性的營利事業,通常具有主題性且熱鬧的活動能夠吸引大量的參與人數,也為當地帶來了許多經濟收益。像是大型活動如電玩展、演唱會、運動賽事、以及節慶活動,皆能夠吸引大量地觀光人潮。但這些活動卻也可能造成許多潛在的負面衝擊。這些衝擊大致分為:

經濟衝擊:物價通膨、財富分派不均、活動失敗帶來高經濟風險。

社會衝擊:活動發展過度將造成社會風險的增加,可能導致當地居民的移出。

環境衝擊:污染及過度浪費、雍塞交通、增加當地自然資源的負荷。

如何使活動舉辦能夠更加的永續,將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皆考量進去,則是現在活動產業與國際社群都正在關心、思考的議題。

學者將責任性活動、綠色會議、環保活動、社會責任之相似的活動管理規劃概念統稱為「永續活動」(Laing, 2010)。與環保為主要訴求之活動不同的是,永續活動增加了社會與經濟的考量,評估活動造成的各項負面衝擊並發展出永續活動管理方針(Raj, 2008)。

永續活動管理的作法不僅只是為了環保目的,也為了滿足社會責任、行銷、公共關係之各項需求。

 

 

何謂永續活動?

學者Raj參考至今既有的活動管理政策,並提出永續活動管理架構來說明基本的永續活動如何落實。永續活動架構中列出活動規劃及管理者必須考量的十項管理議題(請參考下圖):

圖一 永續活動管理架構 資料來源:Raj, 2009

圖一 永續活動管理架構
資料來源:Raj, 2009   

組織架構:各項永續活動管理作法都必須建立在「組織架構」的設計上。因為組織架構代表的是一個組織的管理能耐以及組織內部情境,決定活動永續政策的制定以及各項活動舉辦行為,包含分派職權、與利害關係人之合作關係…等。

多元設計:避免單次性使用的設計、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避免衝擊:針對活動舉辦充分進行事前評估,將負面衝擊最小化。

在地連結:強調必須投入時間與資源給當地社區,加強在地的影響力。

消除浪費:杜絕一切濫用資源的可能。

 傳承與資訊透明度:提供活動績效指標以及未來永續行動之相關資訊給利害關係人。

獎勵誘因:讓合作夥伴都能夠享受到節省成本或是得到其他益處,例如:綠色材料優惠方案、活動期間內的公共運輸優惠方案

策略管理:必須針對各項行動進行價值分析、瞭解各項行動造成的實質效益,並且深入瞭解利害關係人對各項行動的價值認知。

教育:訓練人員並提升所有合作夥伴的永續意識,全面地達成永續管理。

場館與選址:選擇環境友善、合法性高的場地

 

 

案例呈現

以2012英國倫敦奧運為例,在規劃舉辦運動賽事的過程中,便將上面的要素都考量進去。

首先,英國政府財政部編列了大筆的預算整治了東倫敦受到汙染的工業用地;再者,其運用可拆卸式的場館設計,讓有限的觀眾席次增加兩倍以上,節省場館的佔地空間;最後,於兩週的運動賽事結束後將一定比例的選手村變成社會住宅,發展新住宅區。

這些設計和發展都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要在籌劃過程中就融入永續的概念才能達成。此案例也讓往後的奧運賽事都要求主辦國必須符合永續活動管理之國際標準。

 

 

GRI活動產業指引

至於我們現在常聽聞許多活動主打「愛地球」,這些環保活動真的如實地愛地球或對社會、環境友善嗎?許多活動以「環保」作為主要訴求,但實際上活動主辦方到底做到了什麼?考量哪些環保面向?採取什麼行動方針(如:碳排放、水資源、能源使用、生物多樣性、交通選擇…等)?此外,活動期間內進行的各項經濟活動是否能夠回餽給當地社群?舉辦活動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社會福利?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理所當然活動主辦方要肩負起社會責任,而參與者本身也應該以身為消費者以及公民的權力,對參與活動所造成的負面衝擊有更多瞭解。但活動主辦方該如何提升活動永續性?而我們又該如何檢視以上問題?

實務上,全球永續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提出了活動產業的補充指引(Event Organizers Sector Supplement),讓主辦方知道要融入永續概念,可以從哪裡下手;讓消費者了解一個活動是否真的「環保」、「永續」或「愛地球」,有哪些指標可以參考。以下為GRI所提出的指標:

 

場址選擇

 人員、志願者、參與者進行招募與培訓

 原料、物料、服務的採購及使用

 活動造成的社會、自然環境以及經濟衝擊進行管理

 潛在經驗傳承進行管理規劃

 無障礙設計

 

至於主辦方應該做到多少程度?理想上,永續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而非一次到位。學者提出永續發展應該要從需求之確立開始,然後檢視目前流程並提出改善建議,再針對待改善之處規劃出執行政策。

最重要的是持續進行、持續改善。實際上,應該要以主辦單位的組織能耐以及當時所面對到的情況而定。過度要求一次到位的結果,極可能造成難以負擔的財務壓力以及危機。

圖二 永續金字塔 資料來源 Raj, 2009

圖二 永續金字塔
資料來源 Raj, 2009

舉辦永續活動的最終目的為何?

為了能夠持續地達成各項發展目的,活動主辦方應重新審視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獲利途徑,不應該只是追求一次性地財務利潤。活動主辦方需要將經濟效益轉型成對環境與社會友善的模式,才能持續創造良善的經濟價值。

畢竟,活動具備很大的影響力。以短期來看,舉辦一個活動所帶來的永續影響可以先把目標放在影響參與者的行為,透過教育訓練提升員工、志工的永續意識,以場域氛圍與活動設計影響參與者,或是將永續資訊能夠傳遞給參與者的行銷宣傳,以此改變參與者的行為。

以長期來看,主辦方則應該追求持續改善,以獲得永續管理所帶來各項綜合性效益。

最後,合法性也是永續活動的其中一個大要素。許多活動業者認為永續是相當進階、上位的議題,在台灣活動產業之生態中,這也應包含公共安全、衛生之合法性,此議題當前仍然具有相當挑戰性,是嚴重的管理問題。

近期活動所引發的意外性災難事件使政府對大型活動法規進行更新與修改,將導致業者不得不重視將合法性列入永續概念裡。活動發展形式多元,符合各項法規對於業者來說是一項工程,特別對於合作單位、供應商、施工單位來說。因此,在合法性上的要求最為急迫,也是發展永續活動的重要關鍵。

 

 

參考資料

Dickson, C., & Arcodia, C. (2010). Promoting sustainable event practice: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9(2), 236-244. doi: 10.1016/j.ijhm.2009.10.013

Laing, J., & Frost, W. (2010). How green was my festival: Explor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staging green ev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9(2), 261-267.

Raj, R., & Musgrave, J. (2009). Ev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CABI.

Raj, R., Walters, P., & Rashid, T. (2008). Events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nd practical approach: Sage.

Saeed-Khan, S., & Clements, P. (2009). 14 Planning Models for Creating Sustainable Events Management. Ev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140-149.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