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交往或是一言難盡?你的依存型態決定臉書的感情狀態

作者:曾郁蓁  台大心理學碩士

編輯:黃群皓、楊力行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交往到什麼程度,你會覺得應該在臉書公開呢?一個月、半年、還是一想到要高調就頭痛?這個時機似乎因人而異,這也是常引起情侶爭執的問題。其實在臉書上公開感情狀態的方式與時機,除了反映情侶間的感情穩定度之外,也會受到雙方的依存型態(attachment style)影響。

臉書(Facebook)創立不過短短十年,卻已經在大眾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讓朋友參與我們的人生大小事件,友誼不再受時空限制。而臉書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幾乎每個人都是使用者。當多數人都在使用臉書互動時,它就成為社會的延伸,而我們在臉書上的行為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會受到用戶的個性與社會環境所影響。

對感情的態度,也會呈現在帳號的設定裡。在熱門論壇上,常能看到討論情侶吵架的話題,原因是一方認為在臉書上公開感情狀態,能讓關係可見度(relationship visibility)最大化,這同時也是最簡便宣告關係的方式,昭告世人雙方已經認定彼此,但另一方卻認為交往是兩個人的事,何需公開這麼多私密資訊,徒增麻煩?雙方意見衝突時,總能引起網友一番論戰。在臉書上的關係可見度對情侶來說,好像很重要,卻又好似虛無飄渺,到底它跟感情的品質、個性有什麼關係?

 

在臉書的用戶帳號設定中,大頭照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這張照片會對所有人公布,參與任何活動也都會顯示這張照片,照片的內容會大幅影響其他人看到帳號的第一眼感受,所以大部分人在選擇大頭照的時候通常會精心挑選。若是放上跟另一半的合照,所有人都會知道或猜測這位用戶已有伴侶。一群美國與加拿大的心理學研究團隊使用大頭照來測量關係可見度,他們發現這張照片可以看出臉書用戶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在研究樣本裡,將大頭照設為情侶合照的人不多,大約只有四分之一,但這些人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明顯高出沒有放合照的臉書用戶。研究者再追蹤兩週的變化,發現受試者在感情特別滿意的日子,也比較容易把大頭照改成合照。研究者們指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另一半感到親密或滿意時,會傾向將對方視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由於臉書是個人生活的櫥窗,能反映出每位用戶的自我概念,因此在選擇大頭照的時候,對親密關係滿意度高的用戶會選擇使用兩人的合照代表自己。 

雖然研究指出放合照的用戶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通常比較高,但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助長這類的爭執,不放合照、不公開感情狀態也不代表對另一半心懷不滿。臉書既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的使用習慣當然也會受到本身個性的影響,而在社群網站上會有大量的人際互動,也因此,每個用戶在使用臉書的時候,個人的依存型態(attachment style)會大幅影響使用習慣。

 

依存型態來自於幼時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許多心理學研究皆指出,幼時建立的依存型態,會成為我們與其他人互動的模板,型塑日後所有的社會互動模式。依存型態最常見的理論是使用焦慮(anxiety)逃避(avoidance)兩個向度來區分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人際安全感高的人,焦慮度或逃避度都低;對人際關係有高期望度、害怕被拒絕、常需要確認親密度的人,人際焦慮度較高;而對其他人難以信任、抗拒親密關係的類型,則是人際逃避度高的類型。若以社交行為來觀察,焦慮度高的人對朋友或情人比較黏,而逃避度高的人則不常主動建立新關係。

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人際焦慮越高的人,臉書的使用頻率越高,越常將臉書當作心情避風港,也越容易擔心別人藉由臉書訊息對自己評價;另一方面,逃避度雖然跟臉書的使用頻率沒有明顯的關係,但是逃避度高的人對臉書的開放性較低、對臉書的評價也比較偏負面,換句話說,雖然逃避度高的人未必會少用臉書,但臉書上的人際互動對這類型的人來說,可能會徒增另一種心理負擔。有趣的是,人際逃避度高與焦慮高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都很關心,只是隨之而來的使用習慣似乎南轅北轍。

 

除了上述的臉書一般使用習慣,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依存型態影響最深的是每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心理過程,所以臉書上放閃的行為模式同樣受到依存型態影響。來自北美的心理學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索,發現依存型態與臉書上的關係可見度有特定的關係。為了量化數據,這組研究者將關係可見度的範圍定義在大頭貼照片、感情狀態設定、共同貼文這三類,再測量它跟焦慮度、逃避度的相關性。他們發現不管是焦慮度高或逃避度高的使用者,由於安全感都偏低,所以容易覺得自己的感情品質會被其他人看輕。然而,這兩種人雖然有類似的心理狀態,因應而生的行為型態卻恰好相反。焦慮度高的人會希望提高關係可見度;而逃避度高的人,會不希望自己的感情狀態在臉書上太高調,實際上的可見度也較低,甚至還會進一步降低另一半在臉書上的感情可見度。

在上述研究的統計結果裡,雖然焦慮度與逃避度都能預測關係可見度,一個是正相關、一個是負相關,但是逃避度對關係可見度的負向預測效果較明顯且穩定。也就是說,逃避度高的人,會特別不希望公開自己的感情狀態,不會把大頭貼放合照、不設感情狀態、也不希望另一半高調放閃。若把這個發現拿來跟上述約克大學的研究一起比較的話,可以推論出逃避度高的人因為對臉書的態度通常較負面,對這些人來說,在臉書上放閃可能只會招來批評或嘲笑,跟親密關係本身的品質或滿意度比較沒關係。

然而,由於社群網站屬於心理學的新興研究領域,所以還有許多變數等待研究者們釐清。例如在上述依存型態與關係可見度的研究中,作者們有討論到關係可見度的定義侷限在感情狀態設定與大頭貼照,其實是稍嫌狹隘的。有些用戶喜歡低調放閃,每則動態都標記情人,或每天貼出情人絮語,雖然不設感情狀態,這些行為也足以閃瞎身邊的朋友了,因此,關係可見度的測量可能還有更好的操作型定義。此外,既然臉書的使用習慣會受到用戶的個性影響,當然也會被用戶的使用動機或朋友類型所影響,有些人加入臉書只是為了玩小遊戲、加入同事群組、或是像部落客般促銷產品……等等,這些動機也會大幅影響公開個人訊息的意願,更遑論公開親密關係了。但由於臉書的功能設定是固定的,且使用者的數量多、差異性又大,因此它已經成為社會訊息與人類行為的珍貴資料庫,近年來有許多心理學家開始從這個虛擬的世界觀察最原始的人性,而以上這些待釐清的問題,相信研究者們很快就能給我們更清晰的圖像了。

 

 

參考資料:

L. R. Saslow, A. Muise, E. A. Impett, and M. Dubin, (2013).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 411-418, doi:10.1177/1948550612460059

J. A. Oldmeadow, S. Quinn, R. l. Kowert, (2013). Attachment style, social skills, and Facebook use amongst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1142-1149, doi:10.1016/j.chb.2012.10.006.

L. F. Emery, A. Muise, E. L. Dix, & B. Le (2014). Can You Tell That I’m in a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Visibility on Facebook.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4549944, doi:10.1177/0146167214549944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