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靖
荷蘭 University of Twente 博士候選人(主攻技術哲學)
責任編輯: 楊力行
性愛機器人是現今機器人產業中最引入注目但也最爭議的項目,因為性愛機器人的研發碰觸到了人類一向視為私密的領域。我們如何看待性愛,將會決定我們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塑造性愛機器人。本文將討論「性愛一體」和「性愛分離」兩個主流觀點下,性愛機器人的可能市場與未來發展。
自從 2010 年第一個性愛機器人(sexbot)Roxxxy 正式問市以來,業界與學界皆認為性愛機器人極具市場潛力,無不投入設計與開發。機器人研究者 David Levy 也早在 2008 年即預言,機器人將在 2050 年成為人類親密關係中的一分子。 不過,社會大眾對於性愛機器人的接受程度似乎仍低,根據一份英國網路調查,僅有17% 的人願意與機器人從事性愛活動 。不難想見,若調查地點是在相對保守的亞洲社會,這個數字可能會更低。換句話說,性愛機器人的發展路徑與市場潛能,與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性愛」息息相關。
不同的性愛觀點,對於性愛機器人會有不同評價。 根據這些觀點來研發性愛機器人,亦會帶出不同設計重點。對於性愛的看法一般而言可分為三種:性愛繁衍觀、性愛一體觀、性愛分離觀。由於避孕技術的長期發展,現今已經很少有人認為性愛的目的在於生殖,因此本文不擬討論性愛繁衍觀,而將焦點置於後面兩者。性愛一體觀與性愛分離觀,作為目前兩大主流觀點,分別基於什麼原因而接受或反對性愛機器人?在各自觀點主導下發展的性愛機器人,又將呈現出什麼樣貌?
在性愛一體觀裡,愛與性不只無法分而論之,更有先後順序:先愛後性。性是愛的表達、實踐,因此不具情感的交媾活動並不值得鼓勵、甚至有違良善風俗。同樣地,追求身體愉悅的性自娛(自慰)也不被贊同、最好禁止。換句話說,性愛一體觀中的性愛二字乃是相連的「性-愛」。理解性愛一體觀的基本原則之後,我們便不難想像,何以性愛一體觀者通常強烈反對性愛機器人的發展。低階的(也是目前的)性愛機器人無法提供情感回饋,亦無法與人類使用者建立相互的情感關係,而高階的性愛機器人即使能夠表達情緒反應,那也只是擬似而非真實。再者,根據上述觀點,對於性愛一體觀者來說,性愛機器人與用於性自娛的情趣玩具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如果性愛一體觀者不贊同性自娛,那麼他們理當也不會接受幫助性自娛的「工具」──不管它是一根塑膠按摩棒或是一具性愛機器人。
不過,有趣的是,情趣玩具並非性愛一體觀者的絕對拒絕往來戶:只要情趣玩具能夠藉由加強雙方身體的愉悅互動來促進兩人情感的深切交流,那麼性愛一體觀的原則實際上不反對在雙人性愛活動中加入情趣玩具。換句話說,在性愛一體觀的世界中,性愛機器人的唯一市場,就在於成為雙方性愛中的「第三方」,而且正是因為性愛機器人無論如何無法與人類產生真實的相互情感,因此人類雙方不須過份擔心所謂「精神外遇」的問題──至少不會產生「你情我願」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性愛一體觀所主導性愛機器人發展,很可能特別強調機器人作為促進人類做愛的工具性角色,並且在專注發展機器人各種身體功能的同時,將它的情感功能減至最低,避免人類不自覺產生「單戀」情緒的機會。例如,性愛一體觀的機器人設計者,很可能會盡量避免「人形化」機器人,並且透過各種標示或程式來提醒人類使用者:我只是一個機器!
恰與性愛一體觀相反,性愛分離觀認為性與愛之間沒有任何因果關係,雖然不否認愛本身具有價值,但卻不同意性必須以愛為前提。追求純粹的身體愉悅並不無可,甚至有益生理健康,因此只要不對他人造成(不自願的)傷害,性愛是「怎麼樣都行」的身體活動。換句話說,性愛分離觀中的性愛實際上是劃分開來的「性/愛」。基於上述認知,性愛分離觀者通常不反對性愛機器人的發展,因為不論對於單人、雙人、甚至多人性愛活動來說,性愛機器人只不過是一種更複雜、更精緻的情趣玩具罷了。他們甚至擁有強烈支持開發性愛機器人的理由:性應是人類基本需求與權利之一,但現實生活中總有些人因為身體缺陷等因素而無法獲得如同常人一般的性愛機會,訴諸性愛機器人可以彌補這個缺口。雖然人類亦可勝任相關工作,但機器人無論在成本上(可以大量生產)或效率上(沒有情感負擔)皆有極佳優勢。
或許因為聚焦闡述性愛的身體面向,性愛分離觀者往往忽視機器人在情感功能方面的不足。例如,基於衛生與管理的好處,性愛分離觀者十分支持性愛機器人進入性產業、取代人類性工作者,卻忽略「心理慰藉」也是顧客尋芳問柳的主要動機之一,更未注意性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勞動。 再者,性愛分離觀主導下的性愛機器人發展,很可能帶有某種程度的「性別盲」。因為性愛「怎麼樣都行」,所以性愛分離觀者通常不對性愛活動做出道德評價,但這卻使得人類性關係中既有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容易被跳過,並透過性愛機器人的普遍化而被再製與延續。例如,可以觀察到的現狀是男性有較高的性需求,所以性愛機器人的性別一開始就被預設為「女性」,設計時也常強調女性性徵、氣質、與外貌 ,身體效果的優先性亦高於情感功能。這種設計傾向,不只忽視人類女性也有性的需求,更未注意女性性需求「能見度」較低的原因:當今社會並不鼓勵、甚至壓抑女性表情慾。除此之外,以女性性愛機器人為主的發展趨勢,可能再次加深女性在性愛關係中的作為被動角色、以及服務男性的工具意象。
不同的性愛觀點,對於「性」與「愛」關係、兩者價值排序、以及性愛行為評價亦不相同。事實上,我們如何看待性愛,早已關乎我們如何思考同性戀、性交易、以及性別問題。與其說性愛機器人對當前社會提出前所未有挑戰,不如說這個發展把既有問題一次打包送到我們面前、要求我們回答。問題或許是舊的,但回答的迫切性卻是新的。在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性愛機器人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並選定對於性愛的看法。一個社會的性愛觀點,終將反映在性愛機器人的功能、型態、以及發展走向上。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