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天豪; 成功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我開了一門跟網頁設計有關的課,因為課程主題是我的興趣,課程內容也比較沒那麼八股,我上課時的風格可以比較輕鬆。上課時學生的反應還不錯,不過配合某些老師私下的聊天內容,讓我驚覺有件事正在發生…
一邊
我是個資深PTT鄉民,在鄉民這個詞還沒出現前就開始在用了。如果你不知道PTT是什麼也沒關係,那正好突顯了我想表達的主題-代溝。請把它想成一個討論的地方,就跟一般線上的論壇或是現在流行的社群網站一樣。甚至,就想成是某間會議室,因為某些因素(例如該會議室有提供免費飲料),讓大家喜歡在那個特定的地方討論、聊天。
(註 :已經了解PTT的人就不要太計較我的說明文字了,我想PTT對每個人的意義可能都不一樣,這也是社群的魅力之一。)
總之,至少對學生族群來說,現在PTT是個接受度很高的討論場所。在特定的場所,有特定的族群,就會產生出特定的文化,不論這個場所是實體還是虛擬的。喜歡待在PTT上的族群通稱「鄉民」,而「鄉民梗」是指在PTT裡發展出來的一些特殊用語。舉例來說,這系列文章中的「閃開,讓專業的來」,就用了不少這樣的梗,像是在句子最後加上「誤」這種吐槽自己的文字。
(註:其實該篇文章的標題本身就是一句蠻有名的鄉民用語,如果你身邊找得到專業的鄉民,可以問問看他這句話的典故。)
我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會使用鄉民的語言,其實也不是刻意,因為接觸過的東西會自然而然在說話的時候流露出來。硬要說的話,反而是因為發覺學生對PTT語言的反應比較大,漸漸沒那麼刻意避免使用到鄉民梗。有時會聽到學生說這樣上課比較有趣,不像有些資深老師上課比較嚴肅。
另一邊
在課堂上不用太在意身份,可以輕鬆聊聊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而且學生還有反應,其實蠻不錯的。我一直沒想太多,直到有天參加了系上的一個例行會議。會議的內容不是重點,只是休息時間有兩位老師的對話吸引到我的注意。細節當然記不起來了,不過大意如下(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設計對白),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老師們之間典型的對話:
對話 |
備註 |
「最近學生越來越混了」 | 開場白很常是這句 |
「是啊,每週meeting都沒有進度」 | 中間一定要穿插英文,尤其meeting這個單字 |
「這樣下去畢得了業嗎?」 | 老師通常不滿意學生的研究,學生也知道 |
「要看你敢不敢留啊」 | 很多老師對延畢是這種想法,悲哀的高教體系啊 |
「哈哈哈」 | 充斥著中氣十足的俊朗笑聲 |
「想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啊…」 | 演變到這種句型的話可以講很久,恕刪 |
「現在學生整天不知道在幹嘛」 | 有沒有既視感? |
「就上網啊,除了FB外,還有玩什麼BBS的。上次我去實驗室啊,看到好幾個學生在玩,就一個黑黑的螢幕,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看著那個發呆那麼久」 | 其實我的重點只有這一句 |
聽到最後一句時我的想法是:「糟了,我就是那種可以在PTT上掛一整天的人」。當下我沒有插入這個話題,但是一直到會議結束,我都很惶恐的在思考這中間的差異。(註 : 感覺備註才是上面表格的本體。)
邊邊
答案很明顯,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代溝。而我發現,自己可能處於代溝的懸崖邊,正努力抓著不要掉下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將標題定為「抓住代溝的邊緣」。三年多前修我課的學生跟我差了大約十歲,說不定本來應該有代溝了。不過跟我差不多時期的鄉民開始進入職場,他們的影響力開始擴大。除了之前有電影「BBS鄉民的正義」外,最明顯的應該是記者,許多主流媒體開始重視網路言論。
(註:其實只是偷懶吧,好新聞,不抄嗎?)
有些記者可能跟我一樣,發覺新聞寫一些自己學生時代覺得有趣的東西,效果反而更好。所以慢慢的,許多沒那麼常上PTT的人也會接觸到上面的文化。總之,這個現象減緩了我掉落的速度。但現在的大一新生跟我差到快二十歲,在課堂上學生對某些詞彙的反應已經不同。例如知道周星馳電影對白的人數下降,接觸線上遊戲像是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LoL)的人數增加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TT的文化也不斷在改變,而我不再有學生時期那麼多的時間看著螢幕傻笑了。
(註: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PTT上最紅的是學運、食安等公眾議題,這跟之前的氣氛比起來已經嚴肅許多,誰也無法預料接下來的走向。)
而且,哪一天PTT被淘汰了呢?我只要想像哪一天學生們都在玩我從來沒聽過的技術,而我得花多大力氣去了解,就會冒冷汗。那些資深老師們可能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他們一開始也是跟學生打成一片的有趣老師,但是文化的演變讓他們漸漸不習慣學生的節奏。或是說,學生漸漸不習慣他們的節奏。
結論
是的,花了很多篇幅講問題,然後就直接跳結論了。原因就是,我還沒資格給這個問題答案。事實上,要不是偷聽到其他老師的對話,我現在壓根不會去思考這類的問題。我現在處在一個兩難的狀況是,不知道要繼續追趕最新的文化,還是要到代溝的另外一邊開始對新文化搖頭。追趕新的文化對現在的我來說還很有趣,所以並不會感到累。但是得花很多時間,而現在的高教體系讓老師們很難把時間花在教學上。
註:總之談到高教體系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茶)。
到代溝的另一邊似乎會比較輕鬆,現階段我有可能只是心理上不想接受罷了。何況這種方式是許多前人經驗累積的結晶,很擔心自己哪天受不了,就會加入他們的行列。那寫這篇文章幹嘛?除了我自己因為這門課感受很深很想談一談代溝之外,還有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換了位置真的會換腦袋的。我剛開始教書時開了一些偏理論的課程,即使我那時更年輕,上課卻很嚴肅。因為我的腦袋一直告訴自己,現在是老師了,不可以在台上亂開玩笑。而因為這門課,我現在其他課程,即使偏理論,也比較敢在台上亂來了。第二,要幫一些老師講講話。上課對老師和學生來說完全不一樣,老師除了要花更多時間備課之外,如果要開一門讓學生滿意的課,得注意非常多事情,何況有些事情(例如了解最新的網路用語),老師跟學生得花的力氣是差很多的。而在學生時期上課注意課業就好,不太可能會去想代溝這玩意吧。
(註 :呃,也有人只注意點名啦,每個人有點不太一樣。總之,學生時期通常只需要注意比較少的事情。)
最後,要幫一些學生講講話。老師們聚在一起,聊天的話題十之八九是跟學生有關。而跟學生相關的話題十之八九是在聊學生的素質下降,然後又開始想當年的無限循環。素質下降是事實,我可以清楚感受到比我資深十幾二十年的老師,他們的數學基礎訓練跟我不是在同一個等級上;同樣的,現在學生的數學基礎要求,好像有比我學生時期要來得鬆一點。但是,難道跟學生說自己當年數學很好,學生就會希望自己數學變好嗎?再深的知識,如果學生聽不進去,還是沒有用。而要讓學生聽進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採用他們的語言。倒不是說一定要在課堂上開玩笑討好學生,只是至少不用嫌棄他們的文化,這樣更有機會讓學生達到老師的要求。
(特色圖片來源: http://ppt.cc/16r3)
張老師您好,我是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總編輯關魚。看到本篇文章後,欣賞其中的觀點並認為值得推薦給更多讀者, 已網摘節錄到敝報的「終身教育」單元了: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50111/5603
為了吸引讀者點閱,多加了副標:當資深鄉民變成年輕教授,跟您說明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