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腦與管理腦的溝通障礙

作者:  朱明璟 (成功大學電機系)

責任編輯: 張天豪 (成功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大學四年來,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們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訓練成某一種思考模式。一不小心,寶貴的經驗也可能變成思想的束縛。還記得第一堂開課的時候,地下室小講堂內在近百位學生湧入之後有些擁擠,大家帶著新鮮和好奇的眼神觀察著彼此。我和其他電機系的同學自然地在教室角落聚成一群;企管系的同學則是散布各處,人數超出座位數量許多,最後在講堂後方形成人牆。如果說要一眼分辨哪些同學是電機系,哪些不是,除了外在的穿著打扮之外,還有更明顯的差異。一堂課下來,舉手發問的人幾乎都是企管系的學生。難道是電機系的學生都沒有問題嗎?轉身看看身邊電機系的同胞們各個充滿疑惑的眼神和交頭接耳、試探性的低語,就知道不是這樣…。我想,倒不是工程的學生沒有其他科系的學生勇敢,而是我們被一直以來學習主修課程時的習慣影響著。大學四年中,電機系數門必修,堂堂都是質量大、內容深的重課。老師講課往往倉促,礙於進度壓力,我們也養成即使有問題,也留到課後再問的習慣。再加上,必修課的內容幾乎都是行之有年而且幾乎不容置疑的理論;反之,商管科系大多注重創意與創新,新理論常可以取代舊理論,也特別重視個人意見。

 

正式開始的第一堂課,每個人有一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想做的網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題都來自於企管系的同學:「Make a wish(夢想交換平台)」和我後來加入的「Go home(動物送領養平台)」。這兩個主題對我而言的共同特色就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做、要做到什麼程度、更不知道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想當初在思考該做什麼樣的網站,第一個想法是我要怎麼架設這個網站、怎麼維護、資源上的可行性等等的”How?”,但是一個idea最重要的往往卻是”Why?”。在什麼既有架構都說不上來的時候,企管系的同學就是有辦法把這樣的主題呈現得讓人迫不及待想要實現它們,好像那些關於「如何實現」的問題都可以再慢慢討論。雖然接觸電腦程式較多的我們一定比企管系的同學對於網站結構更熟悉也有經驗,但是這樣的熟悉反而限制住了創意。創意一定要有基本的經驗作為基礎,但是太過依賴經驗也會扼殺創意。

 

picture 4

“Go Home"

我們這一組「Go home(動物送領養平台)」是四位企業管理系的女生、電機系的一男兩女和一位工業設計設系男生的組合。除了領域分配不均以外,男女組成也不太均勻。整個團隊經過尷尬、破冰、熟悉、磨合到最後共同完成一個網站,經歷無數溝通和自我調適。第一次小組討論的時候,每一組都會碰到的問題就是到底討論要怎麼進行、誰來主持,因為不確定每個人的個性和習慣,難免會有一陣尷尬。沒人願意在想清楚之前著急的表態,或許有些人害怕自己的意見不被接受、或許有些人認為自己的意見已經精闢到沒有討論的必要,也或許有些人真的沒有意見。有太多的可能,想也想不完,這個時候一個不錯的辦法就是直接跳出來表明立場,態度堅定但是開放討論。沒有人的看法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的看法不值一提。幾次的討論下來證明破冰永遠比保持沉默有效。溝通是門藝術,明明我們講的都是中文,而中文也不算是一個不精確的語言,但是同樣的一句話可能有一百種解釋。在沒有經過規劃的討論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在拍同一本小說改編的電影,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敘事手法、分鏡畫面。舉個例子來說,整個網站我們討論最久的就是網站的首頁畫面。一開始有人希望極簡,有人希望豐富;有人喜歡鮮豔,有人喜歡有意境,好不容易有一次我們都同意首頁要有”開心”的感覺,讓每個來到我們網站的人都會心情變好,大家以為終於達到共識開心的結束討論,等到下次修改完之後卻沒人滿意,好像根本沒有討論過一樣。後來我們發現這樣不對,不能期望同一個故事大家自己拿回家會拍出一模一樣的電影。我們該做的是在溝通時,就讓遣詞措字精確化,想法具象化,”開心”的感覺這種主觀的形容詞絕對不行!我們開始用畫面代替言語,實際找出圖片來說明自己的想法,終於才有結論。

 

當然,就像一部電影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導演,還要有編劇、監製、攝影師和後製,網站的架設也是一個分工合作的過程。對不少有寫程式底子的同學來說,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架設一個完整的網站,但是要完成一個專業的網站還是需要有完整的行銷手法和概念設計。整個過程中,組長是導演、企管系的同學是監製、設計的同學是攝影師,所有的後製則交給程式設計。當我們對程序有了共識,真正”理工腦”和”管理腦”的溝通問題出現了。其實,從小到大因為父母成長背景的關係,我都能感受到所謂學文的人和學理的人在思考邏輯上的差異。以前我都不覺得自己會有所謂跨領域之間的溝通障礙,一直到累積了一定的「專業知識」,才發現自己不會再像初學者那樣凡事從零開始思考,有時候甚至會理所當然的忽略向別人解釋的必要。”理工腦”喜歡跳躍性的思考,不喜歡解釋太多,比較重視結果;”管理腦”卻非常喜歡解釋,喜歡有邏輯性的說服別人。我們這組的工程師比較幸運,”監製”們總是怕我們太累,希望網站增加新功能之前都會先詢問技術上的可能性。但是有趣的是,她們直覺認為單純的功能,實作上不是那麼簡單;有時候以為複雜的功能,其實有很簡單的作法。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和體諒,合作就會變得辛苦。原來,溝通不在於自己的想法說了多少,而是別人的想法聽了多少;對其他人的想法瞭解越深,越能夠統整出最符合大部分人期待的方向。picture 5

 

聽了再多別人的心得和故事都比不上自己親身經歷一次學到的事!除了專業,「溝通」也是實力很重要的一部分。當我們離開了大學時代每個夥伴都是同一類型的舒適圈,都免不了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合作,該是時候歸零,重新檢視自己不擅解釋的”理工腦”,走出工程師的小圈圈吧!

 

 

picture 3

該組同學的成果 “Go Home", 利用網路平台集散狗兒領養–其中包含即時的討論區, 送領養配對, 和經驗分享.

圖片來源: http://merry.ee.ncku.edu.tw/swd2014/2/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