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合作課程: 一場跨界的相互瞭解與學習

作者: 周信輝 (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 張天豪 (成功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對於企管同學感受較不深刻,提出一些天馬行空想法時工程同學都在苦笑,提出網站設計的看法時設計人員也如霧裡探花抓不到企管同學的要求。

工設系吳同學

 

我覺得這樣的一個團體作業,作業大部分都是工程組的要做,我個人是比較希望自己完成這作業,這樣比較能不用配合大家的時間,畢竟工程組要完成一個動畫或功能甚麼的,都相當有難度,而人家只需要出張嘴就能了事,我覺得實在沒必要因為這樣而犧牲自己時間配合人家,除非大家都會寫CODE…

資訊系張同學


 

這些是102學年下學期社群網站設計跨領域課程在進行幾週後,來自於工設系與資訊系對於管理背景同學的看法。果不其然,這樣的質疑(或者說彼此的不瞭解)於跨領域的團隊運作中發生了。其實,我很樂意見到這樣的情況,因為在同學們進入社會工作之前,能夠有機會去經歷跨領域團隊互動如溝通,甚至是衝突,這是課本裡所學不到的。而且,我認為在學校的場域裡,同學們是可以允許不斷地嘗試與犯錯,這也是重要、寶貴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在執教鞭之前我曾服務於兩家科技公司,我已體會跨領域互動的困難與挑戰,特別是行銷與研發人員之間的整合問題,這關乎到一家企業(包含其產品)的競爭力。其中的一項問題是,雙方所使用的語言不同,彼此專業養成的過程也不同,隔閡也就自然生成了。基於這些想法,當電機系張天豪老師邀請我加入跨領域合作課程時,我便欣然接受。我很想看到在這樣的課程中,這些來自於不同系所的同學在跨界互動中,到底能夠激起什麼樣的火花。

 

這次的跨領域合作課程是要讓不同背景的同學來組成團隊,進行社群網站的設計與開發。不論從實務或者是理論層面來看,有關於團隊的領導是由何種專業背景的人來擔任為佳,目前尚未有定論。於是,我們讓所有同學進行網站設計構想的提案,以多數決的方式讓雀屏中選的提案者(無論來自哪個系所)來擔任團隊的領導者,引領網站的設計與開發;在此機制下,共產生了7個團隊,並將於學期末進行初步成果的發表。不過,這課程在一開始便遭遇到挑戰,企管系修課的人數明顯多於另外兩個系所。這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隊裡面可能會有一位以上的產品經理或者是行銷經理,我開始擔心團隊內光是在行銷看法上,會不會有分歧的情況發生。特別是,這些管理背景的同學出了一張嘴之後(當然,管理與行銷的工作並非只是這樣),實際設計與開發的工作便落在工設系與電機系的隊員身上,這會不會讓管理背景的同學在工科同學眼中的負面想法更雪上加霜?再者,我在課程進行不久後發現,有一兩個經由同學票選出來的網站設計的想法,是很難在市場中定位並找出特色(這結果很有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下即進行隨興的提案),這會不會讓這些團隊的同學有挫折感以及更難去互動?帶著擔憂的心情下,我試著在課程的進行中去追蹤並瞭解同學們的想法:

 

溝通和使用的語言上。雖然我們都講中文…但還是常常誤會對方的意思。溝通不容易,但只要夠有耐心也不會是個障礙!雖然我還是認為企管系的同學比例有點高…。但是這次若是沒有企管系同學的加入,我想我們期末展的完整度和吸引力會降低很多。

電機系朱同學

 

在於想法或處理事情的態度方法不一樣。感覺工設滿嚴謹的,組長一開始就都先把大致的架構都見好,接下來把整個網站的基本設計也都用好,做詳細的討論;相較於企管系好像就比較懶散。和工科合作最大的挑戰在於溝通吧! 很多專業術語我聽不太懂,有時會不知要講什麼,且怕講了會讓他們見笑的感覺,所以會不太敢說。好: 不過總結來說,跨系合作真的學到很多,也發現自己很多不足,很多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或一些想法,就無法容入或提出比較好的看法,這次的經驗對於未來出社會很有幫助。

企管系羅同學

 

我覺得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挑戰就是彼此要學著如何溝通,才能夠達成共識。就像我們企管組的同學對網站有所發想後,要如何把這些idea在設計尚未出來時,確切的讓工程組知道。後來我們因要做使用者調查,就先自己做紙上原型,同時也讓這些原型作為工程組做網站的藍圖,發現到以圖像表示會讓他們更容易了解我們的想法。領域團隊合作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不同背景的人進行腦力激盪,就以目前網站的發展來講,比我在期初時的發想來得更加有創意,而這些都是我們花了半學期的時間所努力出來的,相當不容易。

經濟系沈同學

 

雖然整學期課程的進行還有些跌跌撞撞,還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多數同學們還是能夠於跨界的互動中去不斷磨合,往設定的目標前進。就結果論來看,同學們的社群網站設計還不夠成熟,但這是團隊合作下的果實。我相信同學們應該能夠體會到,跨界的互動是需要不斷地溝通、協調與整合,這過程需要有人領導、有人配合以及彼此的磨合,這是一場跨界的相互瞭解與學習。

 

特色圖片來源: “Movements in the World" (2013年 “社群網站設計 & 研究" 的學生成果之一)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