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博士後研究)
合作研究經驗作為共同規劃跨科際課程的基礎
從2013年6月9日舉行的「道德、藝術與生命科學的折衝與整合」課群成果發表會中,拋出了一個問題來重新思考 跨科際課程所訴求的問題導向思維,那就是什麼可以是跨科際問題導向課程所需要扣緊的「具體問題」?
這個問題,又可以扣到參與發展跨領域課程的教師或多或少曾面臨過的問題:當自己與其他教師在共同規劃一個課程時,課程的主題首先要聚焦在什麼地方,好讓合作的老師一方面都能夠有個別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清楚彼此間的連結?
有些教師在研究上有合作的經驗,以此研究經驗為基礎來尋找夥伴共同規劃協同教學計畫,這是一種發展跨科際課程的方法。「道德、藝術與生命科學的折衝與整合」的教師團隊便是經由讀書會的方式,長期的互動討論並且合作研究。教師們以這個方式共同規劃課程時,不一定需要先將焦點放在某個發生的特定社會重大事件。
SHS計畫將跨科際教育界定在讓師生能共同面對社會上具體的議題,是假設公眾議題應該一方面能讓不同學科同時都有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又讓教師與學生們有一個共同探究的方向及目標。
在搜尋國外高等院校的文獻資料之後,發現瑞士Basel大學的可持續性發展碩士學程(Master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發展背景符合上述的假設。以下的案例將顯示,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推動Basel大學內進行跨科際的整合。
Basel 大學兩位教授Paul Burger和 Leo Jenni (2010)在創校550週年之際,檢視Basel大學從1986至2010年的發展過程,發現這個大學在進行一個組織結構改革實驗,一個如何將學科統整和真實世界問題連結在一起的跨學院組織結構發展實驗,這個改革的具體結果為永續發展碩士學程 (Burger, P.; Leo, J., 2010)。
這一個校級跨院課程整合計畫的發展背景可回溯到兩項重要事件:跨科際課程的實施與人類社會與環境基金會的成立。
1986年的 校長 Werner Arber 提出 跨科際課程計畫
這個計畫是依據 Basel大學教師群在社區大學與老人大學裡的合作經驗而產生: 教授們經由社區大學的活動,和對科學感興趣的一般大眾進行了深入且帶給雙方許多收穫的對話。基於這樣的經驗,Arber 計畫讓Basel大學內全校的學生和助理助教能經由課程活動,跨到自己陌生的科系,進行跨領域的對話。
在1987/88年的冬季學期開始,大學內各科系提供全校學生與助理助教,每週二下午兩小時的課程,讓他們去認識不同的陌生學科領域。在此計畫推動初期,執行委員會持續受到質疑和挑戰。校內不同院系的人員抱怨進行跨領域溝通合作上的實質困難與不便,並且質疑進行這個校級轉變的必要性。
Sandoz農藥倉庫火災事件
1986年11月1日在當地發生了一個重大環境事件,也就是萊茵河旁的山德士(Sandoz)農藥倉庫火災事件引起Basel大學校園內師生的關注。
學校委員會的學生代表要求,Basel 大學必須要提出有效的對策來消除社會大眾因這場災害所產生的不安和疑慮。校長Werner馬上回應這項訴求,並且提出具體的工作方案;在每個學院裡都必須開始發展跨領域的研究和學說,每個科系都需要提供溝通能力的學習以及發展生態學相關研究。
在1986年12月組成人類-社會-環境跨領域工作小組:在這個小組裡,Basel大學的教授、學生、助理們和校外的專家一同合作。 在既有大學機構外,組織靈活的工作網路,並且列出在大學內所有與環境相關或跨領域的課程,研究或學術活動清單。這些工作讓Basel 大學改革了管理委員會的組織結構以及改善科系間的合作關係。
1987年開始,瑞士政府提供每年兩千三百萬瑞士法郎的經費,並且要求一個專職的協調單位來運用這筆經費,由於這場災難是發生在瑞士的巴賽爾鄉村邦 (Kanton Basel-Landschaft) 的行政轄區,巴賽爾鄉村邦議會每年提供其中一千五百萬瑞士法郎成立專職基金會,人類-社會-環境基金會( Stiftung Mensch-Gesellschaft-Umwelt)應孕而生。此基金會的管理委員會成員為由 Basel大學六個學院內選出18位教授、共作人員及學生代表。此基金會的發展目標是將所推動的研究計畫最終盡量整合到大學機構之內。
2002年,由於人類-社會-環境基金會累積足夠的研究經驗與能量,Basel大學內通過一向能整合大學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種功能的持續發展計畫。到2009年,這個計畫發展為橫跨校內各學院的可持續性發展碩士學程。所以,Basel 大學這個獲得全校共識發展出來的跨領域學位學程,中間經過23年的發展過程。
基於上述的重大社會事件,「可持續性發展」在Basel大學不是一個被灌輸的觀念。學生在此學程中進行人類社會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學程安排涵蓋不同學科的實作導向課程,在環境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學到自然科學及文化和社會學在環境學的影響和應用;在科技領域將「社會可接受的科技創新和永續資源管理」放入課程當中。這些課程內容皆包含相關研究方法。
以Basel大學案例來看,界領域代表學科間的學術研究合作,而跨科際代表學術界跨出大學,與相關人員實際進行合作。 (Burger, P.; Kamber, R., 2003)針對跨科際合作,該學程在方法部分提供了「溝通與合作」、「團隊管理」,「專題規劃與進行」等課程 (Arbogast & Kamber, 2004, 頁 17-20)。
如Basel大學的可持續性發展碩士學程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跨科際思維下的研究及教學活動是直接由真實場域的公眾事件所引發,並且跨出大學機構之外,在不破壞現有分科制度的情況下,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在瑞士Basel大學因應跨科際思維開始進行高等教育轉型的1986年,遠在臺灣的學者們也組成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並且針對四大災害之發生與防災問題給予建言。只是,因應921地震、禽流感,八八風災等重大公眾問題時,至今彷彿沒有哪一所大學曾經出來說,要動員全校的力量,連結當地資源來處理。要針對某特定社會議題而整合校內資源難度很大,但是Basel大學的案例告訴我們,還是有可能發生的。而且,在今年SHS計畫有五所大學,各針對氣候變遷、資通訊科技、人口結構改變問題、海洋資源、農業問題來發展校內跨院的跨科際主題導向課程群組計畫。SHS計畫裡產生了另一種真實問題導向的大學教學與研究組織轉型。讓我們拭目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ArbogastHeidi, & KamberRainer (編者) (2004) Semesterprogramm MGU Winter 2004/05. Basel, Switzerland.
2.Burger, P.; Kamber, R. (2003). Cognitive Integration in Transdisciplinary Science: Knowledge as a Key Notion. Issues in Integrative Studies(21), pp. 43-73.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