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

孔恩最有名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為當代的科學思想研究建立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討論基礎,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學史之外的其他廣泛領域中。
撰文│ 蕭育和(台大政治研究所畢,台大政治系研究助理)
影響二十世紀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人物。其影響深遠的學術活動據說始於亞里斯多德。
困惑於亞氏對「運動」(movement)概念近乎荒誕不經的定義,和該套力學體系能被援用長達十幾世紀感到不解,孔恩的疑問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何以寫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哲學觀?
1977年的《必要的張力》一書中,孔恩提及在某個炎熱的夏日他突然「頓悟」了亞里斯多德的體系,原來問題只出在於他過去無法以亞氏的典範看待現象世界。這個經驗讓孔恩以新的視角看待科學史,並以此重新處理科學哲學的幾個子題:諸如科學研究的本質、科學發現的邏輯與科學理論的結構等等。
1957年出版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預示了孔恩許多重要概念的雛形,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孔恩正式提出了典範、不可共量、常態科學、科學革命等概念。往後三十幾年的學術生命,孔恩不斷持續地深耕科學史研究,在撰寫《黑體理論與量子的非連續性:1894-1912》一書更間接地導致孔恩第一段婚姻的結束。
1982年孔恩獲得了科學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喬治‧薩頓勳章(George Sarton Medal),同年與具語言哲學背景的Jehane R. Kuhn女士結為連理,孔恩後期作品中的語言哲學色彩咸信多少來自這段姻緣,這些論文集結在孔恩身後出版的《結構以來的道路》一書。1988年孔恩被推舉為美國科學哲學學會主席,象徵其學術生涯的頂峰。據說孔恩後期致力於《科學的發展與專業詞彙的變化》一書的寫作,惜未能在其生前問世,後人僅能從他在第65屆諾貝爾獎專題討論會上的講詞「科學史中的多可能世界」中捕捉管窺該書身影。
進階閱讀
Kuhn, Thomas. 1996. “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Kuhn, Thomas. 1977. “Second thoughts on paradigms.” in 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pp.293-319.
Kuhn, Thomas. 1996. “Postscript-1969.”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174-210.
Hoyningen-Huene, Paul. 1993. “The paradigm concept." in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omas S. 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pp.131-64.
Bird, Alexander. 2000. “Paradigms.” in Thomas Kuhn, pp.65-96.
林正弘,2001,〈論孔恩的典範概念〉,朱元鴻、傅大為(編),《孔恩:評論集》,頁115-34。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