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銘杰(臺大職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科所碩研生)
截至2013年8月23日為止,全台共9縣市44鄉鎮傳出鼬獾感染狂犬病(rabies)的案例,其中台東縣台東市更發現台灣首例錢鼠罹患狂犬病 [1]。令人費解的是,至今尚未發生任何狗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但民眾的恐慌卻主要來自於狗,甚至還出現棄養潮 [2],顯示民眾的資訊來源是有問題的。
未經篩選的報導內容是一大問題
新聞媒體是絕大多數民眾最主要的資訊來源。筆者以狂犬病作為關鍵字,搜尋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四大報後發現,7月16日確認首例鼬獾罹患狂犬病直至8月23日為止,蘋果日報共計有692筆與狂犬病相關的新聞 [3],自由時報則有508筆 [4]、聯合報約350筆 [5]、中國時報約478筆 [6]。即使以數量最少的聯合報為例,每日仍有平均超過9筆新聞與狂犬病有關。更別提閱讀量數一數二的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讀者每天平均接受超過13-18篇狂犬病相關新聞轟炸。但如此大量的報導似乎沒有帶來正面的幫助。
過度集中甚至浮濫報導一項重要議題,一直是我國媒體的通病。狂犬病議題當然重要,但報導前媒體應先做好最基本的查證和篩選的工作,而非任風吹草動都大肆報導,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例如我們常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然而最近只要發生狗咬人的案例,也不管民眾當下被咬的原因為何,幾乎都會登上新聞版面。這些案例平時也會發生,卻未曾像現在這樣頻繁地被媒體報導。媒體不斷藉由各種方式營造出疫情擴大的氣氛,讓許多人對流浪動物有莫名的恐懼,甚至不信任自己或是鄰居的寵物,引起大眾恐慌。
新聞重點偏離
以防疫角度而言,新聞重點應放在如何正確且有效的阻隔狂犬病疫情,並傳達給民眾正確的狂犬病知識,例如替流浪動物或寵物施打疫苗等。但媒體的重點卻集中在政府決策檢討,或是宣染疫情的嚴重性。政府的決策有檢討的必要,疫情嚴重程度也應該掌握,但不應該過度強調,否則民眾對於狂犬病的印象就只停留在政策錯誤和疫情嚴重,而真正重要的防疫知識卻一知半解。
舉例來說,最近狂犬病的議題重心轉向該不該對14隻米格魯進行活體實驗,引發一系列的論戰。無論是科學網站、社論、新聞,正反兩方的論辯相當激烈 [7-12]。就筆者的觀點,該不該對14隻米格魯展開活體實驗固然重要,但並非一般大眾迫切需要瞭解的內容,媒體過度集中報導這個問題,已讓狂犬病防疫的焦點模糊了。許多民眾仍對狂犬病有所誤解,才會發生棄養的問題,媒體應把報導重心放在知識的澄清,對於防疫才有正面的幫助。
提供正確且客觀的資訊對媒體而言是最基本的任務,但只有這樣仍不夠,媒體還要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避免依照自己的喜好集中報導。如何讓媒體扮演好這樣的角色,或許是未來最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推薦閱讀
-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截取日期:20130823)
- 狂犬病暴棄養潮 捕狗通報多2倍 (截取日期:20130823)
- 統計自蘋果日報網頁版 (截取日期:20130823)
- 統計自自由時報網頁版 (截取日期:20130823)
- 統計自聯合報新聞網 (截取日期:20130823)
- 統計自中時電子報 (截取日期:20130823)
- 素顏VS 狂犬病病毒-你在乎的是動物權還是米格魯? ( 截取日期:20130823)
- 不能作米格魯實驗,用老鼠就合理嗎? (截取日期:20130823)
- 狂犬病實驗 先測老鼠再決定是否用米格魯 ( 截取日期:20130823)
- 放過米格魯?狂犬病實驗 農委會:徵詢國內外專家後再定 ( 截取日期:20130823)
- 搶救米格魯! 動保團體盼「替狗接受實驗 (截取日期:20130823)
- 從米格魯談農委會失言 (截取日期:20130825)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