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在臺北藝術大學與陽明大學的藝醫共學計畫中,有門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吳岱融及余昕晏老師開設的「藝術方法學」,成果發表展中有兩組同學,做出相當大膽的嘗試!「亮睛睛」關懷女性老化身心問題,而「美的方程式」則是直接對現今最熱門醫學美容所定義的「美」,以實驗方式深入探討,不但勇於提問求證和創作,也讓藝術作為一種關懷社會的途徑,有更多元的詮釋!
有多久沒有好好看到媽媽「亮睛睛」的眼睛?
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彭佩菁和蕭瑞郁所做的「亮睛睛」一展,以眼睛為主題,探討女性老化的身心現象,透過訪談媽媽們,認知自我身體未來可能變化,希望進一步促進人們對長輩的關心,除了平日生活晨昏定省的關懷外,能否為長輩提供更便利的生活,降低眼部退化所帶來的不便。
為了讓人更具體了解老化對身心的影響,成果展示展設計了體驗區,讓參觀者體驗身體感知環境的變化,以及帶來的不便。最後,針對訪談者提出老化帶來的身心問題,兩個女生用她們的巧思設計了「未來眼鏡」這樣的概念眼鏡,期盼能帶來更多的反思和關懷!
美的方程式挑戰醫學美容中美感公式
現今「醫學美容」、「微整形」等新興產業雨後春筍般出現,蔚為風潮,醫學美容是人們對於美的不斷追求和渴望?還是新的「醫療商品」可以指定和購買?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周翊涵和謝宜潔大膽提問也試著用方法求證:選定八家醫美診所走進去進行問診,請醫務人員(諮詢人員或醫生)建議臉部首要的整形部位,將蒐集到的建議,透過軟體依照建議的部位進行照片的液化調整;最後將「與醫務人員的對話」進行整理,模擬出現場診間的情境,並搭配修圖後的照片及醫生背景資料的比對,來呈現每個醫生對於美的定義。
問診過程中,當問及「怎樣才是所謂美的臉」時,醫務人員醫生大多會說:美是主觀的,若要進行下一步醫學美容服務,則會以臉部的黃金比例做為客觀標準,或以時下大眾熟知且認定是美女的藝人或名人為建議參考。於是,最後在「美的方程式」的呈現方式,就是依照醫務人員建議修出的八張「美圖」,以及集結所有醫務人員建議微調過的石膏面具,至於美不美,答案就讓每位參觀者自行判斷。
她們分享最大的感想是,一開始進行諮詢問診時,是以比較跳脫和抽離的心態,但後來每位醫務人員用黃金比例的標準來嚴格審視的臉時,心裡也開始對自己的臉產生了質疑、否定,甚至有醫務人員認為臉太圓,用懇求的語氣拜託她去做抽脂。展覽後回想整個過程,她們開始從他人的眼光去了解自己的臉,進而會再更細緻地去觀察自己,會去思考為什麼會喜歡自己的哪個部位或不喜歡哪個部位,而不只是全然地接受他人看待外貌時的眼光而已。
兩組同學都不約而同的從自身出發,重新凝視身體景觀,以不同的視野會看到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並且切合當今社會正重視的議題或需要關注的趨勢,過程是重要的,激發出不同的創意及問題意識,帶來精彩的火花!
【延伸閱讀】了解更多關於「藝醫共學計畫」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