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郁笛(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整理|楊玲(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達人學苑」平臺5月4日假國立臺灣大學舉辦「大師講座」活動。活動主題為「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高等教育中能力與智慧轉向問題」。
特別邀請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忠謀、臺灣綜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朱經武、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Malcolm Beasley及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Laura Greene分享自身經驗以及對跨科際教育的看法,並由國立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主持。
以下以現場實錄方式,完整紀錄當天精彩演講內容。而另一篇則刊登大師們與現場觀眾進行精彩Q&A。
主持人:吳茂昆(國立東華大學校長)開場
謝謝在座四位教授參與我們的講座,也謝謝大家來參與這個講座。為什麼要辦這個講座呢?原因如下:教育在經濟繁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當地社區的主幹。在當代,我們面臨著各種不同方面如環境、經濟、社會的問題,因此教育更顯得重要。全球經濟的科技發展與組織變遷使現在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大學教育或更高的教育程度來面對,隨著許多基層工作都以機器代替,勞工更必須知道如何操作更加複雜的難題與狀況。但最近許多企業主都覺得大學畢業生沒有足夠的能力勝任基本工作,我們也抱怨大學或許沒有把學生教好,足以面對未來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學生們對現在的大學教育感到滿足。
我去年接手擔任東華大學校長,很遺憾地我發現越來越多學生決定輟學,我不知道原因,如何解決卻絕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舉辦這個講座,可以聽到講者們的經驗和建議,學習如何培養人才及發展專長。
讓我介紹今天講座的講者:第一位講者是現任職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Laura Greene教授,她是國家科學學術院(National Academic of Science)的院士。
第二位講者則是張忠謀先生,台積電董事長,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學術院(National Academice of Engineering of the US )院士。
第三位講者是Malcolm Beasley教授,雖然已經從史丹佛大學退休,但仍活躍於該校中。他曾任該校的科學、人文、社會學院的院長,等等我們可以向他請教。同時也是國家科學學術院院士。
第四位講者則是朱經武教授,他曾是我攻讀博士時的導師。他獲邀擔任新成立的台灣綜合大學校長,這是一個聯合成功、中興、中山、中央大學的學校;在此之前則是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也是休士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的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國家科學學術院院士。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四位皆是美國學術院的院士,希望大家今天收穫良多。首先有請Laura Greene教授。
講者:Laura Greene(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
你們手上有張講義,我也希望你們也能多多參與。單一科目主修已經不合時宜,要面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我們必須橫跨多領域、與他人合作。談到全球問題如氣候變遷、能源等,我們必須和其他領域的人合作、溝通、創新。看看講義上的圓圈,上面是不同領域的學科,例如:生物與人工智慧、材料裝置、網路、智慧能源等。這些學科在各個大學分屬於不同學院,我們想做的是試圖在其間建立橋樑,而這不是只有讀書才做得到,而是要學會以各種不同溝通方式與其他不同領域的人溝通。所以除了學習如何寫作、發表外,我們也要學習社交及溝通。
我自己是物理學家,但我有許多跟化學家合作的經驗;即使看起來學科領域相近,我們仍有不同之處。一開始我們不知所措到後來的互相吵架,再然後我們試著以許多不同方式溝通,發現其實還是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從發現雙方有共同喜好開始,我們能夠開始溝通合作。之前我和一位生物學家能夠合作愉快,就是因為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成功一起做過很多研究。
在大學中,你能夠搭起連結的地方即是校園生活,因此我在這裡放了許多社團活動的照片,因為社團活動非常重要。在此我要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有參加運動社團的舉手?不多。在美國,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會舉手。再來,你們有參加樂隊、交響樂團嗎?合唱團?戲劇社?辯論社?要記得溝通就是一切;你可以在書本上學到已知的知識,但要向新的領域延伸、甚至創造新領域,你不能只讀書、更要向外發展。老實說,大家越來越少溝通,因為都傳簡訊。我兒子是個大學生,他因此感到很沮喪,因為他覺得沒人要講話;所以他成立了一個社團,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講話,主要就是要跟他人溝通。
我問學生他們周末假日都在做甚麼,回答都是讀書,所以成績都很好,但這樣有問題。當你都拿好成績,說明了你都在學已經被其他人做過的事,但你的任務是要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很多學科都很重要,而且世界變遷快速,如果你只顧著自己的作業,很快就會被拋下,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因此,你必須拓展視野。講義上的T模式圖是我的處世哲學。我試著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然後和其他領域的人遠距離溝通。T模式上的一橫讓我們和其他領域的專家溝通,然後一起面對全球性的問題,例如:全球能源危機。為了要創新、跨領域或者創造新領域,你必須有個自己的專業基礎,然後你要拓展知識領域,再把新的知識帶回自己的專業基礎,以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再與其他領域分享。
這裡有幾張照片如愛因斯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必須熱愛你正在做的事、你必須投入熱情。
講者:張忠謀(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今天我想談談關於台灣的大學教育。
台灣有幾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期待有落差。現在的大學生與二十年前的大學生處境大不相同,當時考上大學等於擁有了永久飯票,然而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有很多人沒辦法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對於大學的期待有所落差、夢想也因此破滅。
第二個問題則是技能學習分配不當。外面徵人的工作與應徵者所會的技能有落差,因此學校裡所學習到的與社會上所需求的不同。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沒有好的大學來培養未來領袖。台大在培養領袖部分也沒有做得很好。
我想把重心放在一間可以培養領袖的好學校上,我覺得應該是一間博雅大學。我對這種教育的理想典範為19世紀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以及常春藤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史丹佛等也是。這些人文大學都做些甚麼呢?我想最好的說明就在2006年一篇哈佛校長的訪問稿中。他說:「我們投身於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在較廣泛的教育基礎下繼續前進,以幾種方式使個人自由:提供基礎知識、自省、分析、藝術創意學習的機會,以及欣賞並擁有科學概念與實驗精神。自由教育反對過早的科目專精與專家化。」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重點:自由教育反對過早的科目專精與專業化。
「但這不是哈佛大學的任務。我們的學生會把大部分時間用來特別專注於思考與學習。我們期許我們的畢業生是有好奇心、有自省能力的獨立思考者,並能夠承諾去服務更廣的世界,以及在未來持續終身學習。這就是我們歡迎我們的畢業生加入知識分子時的精神。」
人文大學應該如何培養未來領袖呢?第一,入學資格。我從我自身經驗來說,我在哈佛大學待過一年,那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年。我從同儕身上學到很多;所以同儕是人文大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認為入學資格的標準不能只考慮學業表現。我們更該重視領袖特質,以及剛剛Greene教授所提到的一些人格特質如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意、企業家精神等等。當學生們進來時,他們會發現他們可以在同儕身上學到甚至比課堂上更多的東西。
另外,學生群體的背景也應該更加多元:外籍學生、來自不同社會層面的學生。教職員工、學校、學校管理人都必須有這樣共同的哲學,也就是認同這是一間人文大學,這是一個要培養未來社會領袖的地方。
接著是宿舍。我認為應該要求所有大學生都住在宿舍,宿舍不應該只做為一個睡覺的地方,宿舍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生活、念書、社交的地方。
還有社團活動。學生除了讀書,也應該要參加運動、談論、辯論、文化活動等社團活動。大學四年非常重要,是黃金四年。要利用這四年來刺激學生的心靈,就像我剛剛唸的一樣:造就知識分子,造就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終生學習的習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自省精神等。
講者:朱經武(臺灣綜合大學系統總校長)
現今的確是一個多變的世界。像佔領華爾街一樣,人們可以被百分比歸類,因此有上層階層5%、中間階層90%、下層階層5%,你可以看到在座各位出身各有不同,也來自各個階層。這告訴我們世界很大,年輕人不必太過悲觀,要樂觀,世界這麼大總有容身之處、天生我材必有用。根據蘇格拉底所說,最初也最重要的是你們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誰;接著,孔子也說修齊、治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所以我們也必須知道自己可以做甚麼,並盡最大努力去做。
談到大學教育,在台灣和亞洲其他地方,人們會說要創造或教育天才;但我認為要教育有潛能的人,將來他們才能服務社會。我認為天才不需要教育,他們都已經成功了,不像一般人成功要靠天時、地利、人和,天才會自己創造那樣的條件。過去六十多年來,我學到一件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值得去學習。所以我想在此分享一下個人經歷。
我從小受我父母和同儕影響甚深,在當年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我的童年很快樂。我父親曾是美國飛官,但因為八年抗戰,他決定回中國加入戰爭;他認為最能幫助中國的是研發科學、科技,我也被他所影響,跟在他身邊時我已經能造出一台晶體收音機。我在台中清水念小學時,學到影響我一生的研究方法,學到如何分析問題與問題背後的哲學,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上了國中、高中後,我也幸運地遇到了許多好老師,他們學歷背景好、也很關心學生,會帶我們去爬山,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的方法;高中的老師也教我物理、代數等課程。後來我進了成大物理系,在大三時我開始對半導體有興趣,於是我的教授便協助我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他花了很多錢買昂貴的晶體,但我卻沒來得及做實驗。
畢業後我到了美國的Fordham 大學;之後我覺得Fordham大學的物理相關資源沒有很多,因此決定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就讀,也在那邊認識很多好教授。在那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超導科技與高壓技術等。之後我工作了兩年半,認識了許多我這個行業的大師,他們之後也在事業上給我很多幫助。因為美國政策的改變,公司要我到應用部門去,但我拒絕了;後來我就到了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校方原先要建造規模龐大的物理系,但後來也不了了之。旁人問我會不會覺得沮喪,當然還是會沮喪,對這個領域也是一個衝擊;但之後回首一看,也覺得這是個短暫的低潮而已。我在克里夫蘭州立大學建立了自信。之後,我到了休士頓,我在電梯裡遇見了MK,這就是我們合作的開始,我們建立的德州超導中心,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成熟的研究中心。接著香港科技大學也邀請我擔任校長,之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講者:Malcolm Beasley(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
我學到的是到了不同的領域,如果認真傾聽,你就會了解不同之處;當你了解到專業用語的不同後,可以以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該字的意義、概念。當我考完試,我了解到這就是他們領域的概念、這是他們的想法,還真有趣。我學到一些很有意義的事:如何去學習不是你專業領域的事物、當你了解後,你會尊敬其他人所做的事情,以及其他重要的事情。即使你想成為物理學家、作家或經濟學家,不代表那是全世界最好的學科,而是對你而言最適合的學科領域。世界上還有其他有價值的學科、領域,你必須學著去了解並尊重其他人為世界所帶來的貢獻;尤其我們現在在談論跨領域的主題,含括了比以前更多的學科,這是你們年輕一代的挑戰。
回首過去,我學到的跟Greene教授所說的一樣,你必須先有所專精,才能在和大家聚在一起時有所貢獻,你也學別的東西,你學到如何去學習、了解一件事物,你有所準則,你可以知道別人在高談闊論時到底有沒有真材實料。在T的一橫上,你會和他人合作、溝通,然後了解其他領域。
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對我影響深遠。在大三時,有一堂必修課程教授人很好、也很有名,但我真的完全聽不懂課程內容,即使做了功課,還是對課程概念很模糊。現在回首看來,不是因為教授不會講解,而是我的價值觀不同。我很擔心考試,所以趁著聖誕節假期,翻開課本,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也終於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期末考後,教授請我去辦公室一趟。我有點擔心,不知道做錯了甚麼。我進到辦公室,他請我坐下後告訴我,我的期末考考得很好,但他從來沒看過這種答題方式。我向他解釋,因為我聽不懂老師上課的講解,所以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我是以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回答。教授聽完後,對我說:「你的前途無可限量。」在回宿舍的路上,我很開心,也才終於理解我中學英文老師一直想傳達的觀念──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才是真正理解。
現在我自己也是教授了,教學這件事,老師必須引領學生尋找自我,學生的旅途上會有人發現你種下的引導,並加強引導。你在開頭引領學生、在結尾教導學生,打開大門,鼓勵學生獨自向前。我很榮幸有兩位老師引領我,並教我自己的方式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這件事。
接下來要講的也是一個私人故事,故事名字叫「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先前提到,我在大三時曾經修過藝術史。一年後我認識了一個女孩,最後跟她共結連理,我們至今已結褵四十三年(她後來因癌症過世)。所以我實際生活真的結合了藝術與科學。開拓你的眼界、嘗試新事物、和你喜歡的人來往、和你很喜歡且可以為你帶來新事物的人結婚。如此一來,你會有個美好的人生,也能服務社會。
主持人(吳茂昆)提問總結:
我想請問各位一個問題,我們的學生在面對畢業後的出路,或多或少都受到同儕或家庭的壓力,有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承受或反映這樣的壓力,請問你們有甚麼建議嗎?
Laura Greene教授:
我想如果學生照家裡的建議做,未必會不快樂。但我也看過一些很有熱忱的學生想要做些其他事,那就去做吧!找到力量,往自己的目標堅定向前。我家人也反對我念科學,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念了。不管怎樣,你必須試試看。
張忠謀董事長:
我的建議很簡單:找份工作!找份你喜歡、薪水也好的工作!
Malcolm Beasley教授:
我完全同意。在美國有一個優秀學者叫Joseph Cambo,他說:「追隨你的幸福(Follow your bliss.)」,做你想做的事。別想這份工作會不會帶你到你想去的地方或境界,不可能會有答案的。朝你喜歡的方向前進,看看它會帶你到哪去;或許會有彎路,但只要對自己誠實,你會得到對你、對社會都好的結果。
朱經武校長:
我想前三位教授都說得很詳盡,要順從你的熱情。Lanus Paul過世前在休士頓的演講中,他說:「做你喜歡的事情,同時也可賴以維生的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會做很多不同工作,所以別想著你會做第一份工作做一輩子,心中要抱持著可能性,才會做更棒的事情。
(更多Q&A內容請見此)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