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大師講座】東華校長吳茂昆、美國史丹福Malcolm Beasley及伊利諾伊香檳分校Laura Greene教授精彩演講(Ⅰ) 暢談跨科際學習重要性

記者|張郁笛(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整理|楊玲(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達人學苑」平臺5月2日假國立東華大學舉辦「大師講座」活動。活動主題為「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高等教育中能力與智慧轉向問題」。

特別邀請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Malcolm Beasley及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Laura Greene來臺演講,由國立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主持,兩位分享自身經驗、對跨科際教育的看法以及與現場觀眾進行精彩Q&A。

以下以現場實錄方式,精華紀錄當天精彩演講內容。另一篇則刊登Q&A完整內容

主持人:吳茂昆(國立東華大學校長)開場

吳茂昆校長暢談當今大學教育。(圖片拍攝:楊玲)

這次達人學苑大師講座由教育部主辦,共有兩場主要活動,分別於今天(5月2日)和週六(5月4日)舉行。工作坊的主題很有趣,也非常重要──「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高等教育中能力與智慧轉向問題」。

投資於公眾教育的資源多寡,對公眾利益有深遠的影響,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更是如此。現代社會中,人們在經濟、心靈、社會層面都面臨到全新的挑戰。尤其在經濟方面,科技發展促使經濟結構變遷,快速走向知識密集、機器代替勞力的自動化生產模式。對新一代的勞動人口而言,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已高於勞力付出。科技改變了工作環境,也亦加彰顯了教育之重要。

然而,目前的大學教育體系仍有改進空間;大學教育效果不彰、學生畢業後無法立即與產業工作接軌等問題,已逐漸浮上檯面。這些問題並非臺灣獨有,全球各地的大學,也都正試圖解決這些難題。

有天我走在校園中,幾位學生叫住我,說有幾個問題想問我。那幾位學生中,有兩位是二年級生,一位是三年級生。他們問我:「校長,您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要念大學?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於是我們就在湖邊展開了三小時饒富興味的談話。他們問的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每學期都會看到幾位學生(大學部和研究所都有)休學,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上大學、上研究所。有鑑於此,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教育到底能提供學生什麼?

臺大校長遴選結果已於最近出爐。幾個月前,有一群臺大學生向報社投書,向未來校長列舉希望解決或改進的議題。他們在文章中對臺大現況稍作描述,可分為以下幾點。不只是臺大,臺灣很多大學都面臨同樣的狀況。

1. 進入臺大的學生,大多是因為高中時學業表現優異;他們在不了解自身興趣的情況下就進入大學就讀,不知道自己將在大學學到什麼

2. 必修課太多;學生就算很了解自己的興趣,也無法專注於研讀有興趣的主題,而必須耗費許多時間在沒幫助也不實用的必修課上

3. 課程內容太淺太抽象,未與實務連結

接下來,他們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1. 讓新生入學後再決定主修

2. 降低必修畢業學分數

3. 建立更完整的課程錄影記錄機制,以增加線上課程,給學生更多自學機會

4. 課程內容應和社會與現實貼合,並提升國際視野;校方應邀請更多校外人士,讓學生深入了解產業現況與社會現實

5. 鼓勵成立讀書小組、促進學生間的互動

6. 學校目前不鼓勵學生參與公眾議題及事務,導致學生對社會議題冷漠;希望學校有所改變,讓學生更能有社會、國際宏觀

以上只是概述,其他的就不在這裡提。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建議,也點出了我們這個工作坊的主題與要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隸屬於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過去十年中,NRC做過許多研究、舉辦了許多工作坊,想要研究學生如何改變並適應新環境,以解決上述問題。所以針對大學教育問題,美國已經所有動作了。

有鑑於此,我決定邀請參加過這些研究的學者,來與大家分享經驗與心得。第一位講者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Malcolm Beasley教授。他目前是應用物理系榮譽教授,曾獲選為美國物理協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主席及大學協會(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 AUI)主席,並曾擔任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員,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很今天榮幸能夠邀請到他來為我們演講。

第二位講者是Laura Greene教授。她目前任職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是物理學系的Swanlund講座教授。她在學術領域上貢獻良多,並曾獲許多獎項及殊榮,例如古根漢紀念基金會會員(2009年至201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起)。

講者:Laura Greene(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

 

謝謝吳教授精彩的故事。今天很榮幸能受邀來此。這是我第二次拜訪臺灣。吳教授剛剛提到超導體性質。在歷史上,這稱為能量加速器,在美國共有四十六種這樣的物質。超導體研發需要跨領域專家共同合作、汲取不同領域的經驗,才能順利找到合適的新材料。

二十一世紀的全新挑戰,是跨領域的研究。個人如果只是專注於一個領域,就算研究得再深入,遇到複雜問題(例如全球暖化)時,通常還是無法應付。另外,教學和研究時,也都必須連結多個領域。由此可見跨領域的教育與學習之重要性。

哈佛的一位學者曾經說過,現代的研究人員必須同時運用並連結多個知識領域,像是科學工程、資訊系統和智慧能源。我認為,要真的面對挑戰並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多個面向。我們不能只重視物理、化學和工程,也必須將心理學和社會學納入考量,還要知道如何讓人們生產更多能源,並了解作成決議的過程。要做到這些,絕不能只是埋頭鑽研學問。

今天你們來參加這場演講,我希望今天你們能帶走以下這段話。不要滿足於學校教你的知識;你們必須嘗試不同的事物,以找到自己專長的領域。你更必須要能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才能適應現今跨領域合作的潮流。

多數人都不太了解,為何身為科學家的我,會覺得與化學家溝通很困難。事實上,由於我們的領域不同,談論各自的專業時,我們就好像在講不同的語言。重點是我們不熟悉溝通的技巧,導致我們的談話只是各說各話,算不上真正的溝通。各個領域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才是對的。要讓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齊聚一堂很容易,但是要讓他們彼此有效的溝通,卻不是件易事。

但我也有溝通成功的經驗。我認識一位美國生物學家。我們不了解對方的領域,但我們成了朋友,又有著歲數相近的孩子。一陣子後,我們對彼此的領域都能朗朗上口。這就是互動的結果。

身為科學家,我們必須和更多人互動,學習溝通技巧。溝通對科學家非常重要,像演講和撰寫論文都是溝通的一種。有時候溝通的內容非常專業,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和大眾溝通。過去二十年中,我都要求實驗室裡的碩班學生向大學部學生解釋何謂量子力學,因為他們必須練習與非專家溝通。

高中時代我參加過合唱團,後來又嫁給了一位音樂家。雖然看上去和我的專業無關,但上台表演的經驗也增進了我演講的能力,演奏音樂更讓我學會以大腦不同的部分思考,讓我能夠向非科學專業的人解釋何謂超導體。我會告訴他們,能以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方式傳導電力者,就是超導體;只要將超導體的一端接上燈泡,另一端接上電池,超導體電線就完成了。

當我要說服別人,溝通就更重要了。想為為科學研究爭取更多預算,就必須設身處地,並記得對方對這個領域並不熟悉。我必須設法讓對方了解,為什麼我們認為贊助實驗室會比買救濟窮人的食物還重要?

如果我花很多時間讀論文,就能對超導體等主題達到一定的了解。但如果我想做出新發明,我就必須了解別人的專業,也要讓別人了解我的專業,因為交換知識是合作的第一步。目前許多重大議題(例如:資訊安全、水資源),都需要跨界合作以突破現狀並有所創新。

專精和淵博並不相衝突。在這個跨領域溝通合作的時代,要有競爭力,就必須學會跳脫思考框架。身為大學生的你們,可以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不論是語言、烹飪、社交、表演、藝術、音樂,還是讀書會,都能帶給你全新的思考角度與方式。所謂專家,要專於本業並了解自己的學術領域,也更要享受生活、認識本科學業以外的世界。

講者:Malcolm Beasley(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

 

 

正如剛才Laura Greene教授提到的,認識不同的領域非常重要。我今天的演講,重點大致和Laura Greene教授相同,但我會在演講中穿插個人經驗。今天我要跟你們講個故事,還有這個故事背後的寓意。

我的故事和剛剛吳校長的故事有點像,只是出發的角度不同──為何要唸大學?有天早上,我決定在工作之餘忙裡偷閒,讀一下史丹佛校園報導上的新聞。我任職的史丹佛大學有個學程,叫做「Biblio Tech」。這個名稱的讀音和法文的「圖書館」(bibliothèque)相同,同時又包含了科技(Tech)這個字,可說取得恰到好處。

我讀到的新聞指出,矽谷企業家和人文學者一同正視「敘事」(也就是「故事」)的經濟價值。Geoffrey Moore博士專攻中古世紀英國文學。他目前在矽谷工作,擔任高科技公司顧問,負責提供人文藝術的思考和策略。他成功地幫助了很多公司,事業非常成功。Moore博士不畫地自限,為自己開創了一片天。

回到我要說的故事。大學教育的意義何在?我念國中時有位英文老師,常要我們用自己的話解釋課程內容。他認為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一件事時,才會知道如何向別人解釋。他會不斷地拋出問題,要我們解釋到他滿意為止。當時我常對他不斷的詢問感到惱火。除此之外,老師也讓我們練習寫作,要我們試著表達私人情感及內心世界。老實說,我對這方面不太在行。但老師很有耐心;他說我是個聰明的學生,總有一天會學會。

後來我上了高中。高高瘦瘦的我加入了籃球隊。我加入籃球隊,是因為對籃球感興趣。當時我認為,我以後的目標是成為科學家,不用知道怎麼和人群接觸。但我卻在籃球運動中學會了人際交往與合作。加入籃球隊後,你就會有隊友。每個隊友的人格特質各不相同,要達成目標,就必須學會領導。我想我表現得不錯;直到畢業前,我的球隊戰績是二十勝一敗。唯一輸掉的那場比賽,是州冠軍賽。

高中畢業後,康乃爾大學提供獎學金,要我就讀後加入該校籃球校隊,而我接受了。康乃爾大學學風開放,鼓勵學生觸類旁通。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我開始接觸物理,並且立刻愛上了這個學科。於是後來我進入工程物理學系就讀。

修完了物理系所有必修課後,我還上了電子工程、材料科學、物理化學、資訊理論和統計學。不只如此,我也修了哲學和藝術史。就像方才提到的,我主修物理學。那修其他課程對我而言有什麼好處?

那門哲學課,一開始我聽得一頭霧水。然而一陣子後我發現,哲學就和物理一樣,都是由專有名詞和概念構成,說到底都一樣是語言的使用,只是討論的主題不同罷了。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物理學,但是哲學也越來越吸引我。我終於能了解,為何有些人那麼喜歡人文學科。每個人興趣不同;有人喜歡自然科學,有人喜歡人文科學,兩者沒有高低之分。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讓我有機會認識其他的世界觀,也體會到其趣味及深遠的影響力。

剛剛Laura Greene教授提到跨學科領域的趨勢。我同意她的說法,但反過來說,「跨領域」也表示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十分專精的領域。如果想參與跨領域合作,就要有做出貢獻的能力。要做到這點,你一定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如此才能在合作團隊需要時,理解、解釋並說明你負責的專業技術。再者,如果你是某方面的專家,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很了解一件事,你也就能夠判斷,其他合作對象是否也真的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很重要,因為不是專家的人會拖累團隊,沒有跟他合作的必要。

你們應該還記得,我國中時代的英文老師常說:「用自己的話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我在康乃爾修過一門課,開課的教授很有名、對學生很好,也很喜歡我。但我就是聽不懂他上課的內容。我很擔心無法通過考試,所以趁著聖誕節假期,翻開課本,試著拋開教授的講解,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並把知識內化。

期末考後,教授請我去辦公室一趟。我有點擔心,怕是自己闖了禍。我進到辦公室,他請我坐下後告訴我,我的期末考考得很好,但他從來沒看過這種答題方式。我向他解釋,因為我聽不懂老師上課的講解,所以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答方式不同,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同。教授聽完後,對我說:「你的前途無可限量。」我離開辦公室時,臉上掛著大大的微笑。那時我終於理解了我那位中學英文老師一直想傳達的觀念──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才是真正理解。

現在我已經是教授了。教學這件事,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第一,老師必須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就像我的中學英文老師所做的。第二,當學生有所表現時,老師必須適時加以鼓勵,就像我那位大學教授。

先前提到,我曾經修過藝術史。我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是非常好,但我很喜歡那門課。看到歷史上的藝術家,能夠以各式各樣的工具,創作出歷久彌新的傑作,讓我非常著迷。後來我認識了一個女孩,最後跟她共結連理,而她剛好就是位藝術家。我們至今已結褵四十三年(她後來因癌症過世)。不只是我和Laura Greene教授,在場很多人的配偶都是藝術家。我認為和藝術家共度的人生非常棒。如果我當初沒有去認識不同領域,就無法享受到這樣的人生。

以上是我的故事。就我的個人經驗來看,也許你們不會馬上了解其中的寓意,但相信在幾年後,你們之中會有人了解。

SHS Profile系列人物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