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書籍推薦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細節性標準:產物與出版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上次介紹完細節性標準(1):計畫的執行與方法、細節性標準(2):跨科際研究的方法與整合、細節性標準(3):反省與溝通,以及細節性標準:成果後,本次再來談產物與出版。 直接的產物與出版品 1. 研究成果得到什麼樣的產物?其次,研究計劃設定的目標團體之間的聯結性是否成功? 當我們發表研究成果的時候,必須表列我們得到的研究產物(包括研究報告、實際應用的導論、應用的概念、評價與排名)。在科學與實務應用的領域中,有不同性質的目標團體,其次,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語言與表達方式,所以,在產物的表列中,我們必須針對上述的差異,進行明確與差異性的分割。我們必須檢查我們的產物列表,重要目標團體的研究產物是否得到落實與延伸,其次,在列表中,科學性與實務應用相關的產物是否得到清楚的說明與區分。最後,這些表列是否針對目標團體進行適當的編列。此外,目標團體的回饋是否得到適當整理與檢驗、目標團體的迴響是否得到適當的說明。 此外,我們必須檢查,在研究計劃規劃中,但是,那些在研究成果未被採用的產物是否具備發展的潛能?這些潛能是否可以幫助與支持研究目標的達成? 當我們的研究成果沒有出版的規劃,其次,這些成果只是提供給研究計劃相關的目的,或者,它只是提供少數限定的團體的研究產物的時候(例如研究成果報告、計劃委託人的應用概念、評鑒與排名等等),那麼,我們必須說明這些研究產物的用處。其次,這方面的產物也可以是非書面形式的研究成果與產物。 2. 研究成果是否有出版品?目標團體的關聯性是否整合成功? 在公關的宣傳領域裡頭,研究成果有哪些出版形式?這些形式包括單一研究學科的學術期刊、專業期刊、書籍、叢書、科普的出版品、報紙、電視與雜誌、網路與研討會的出版品。 在我們表列出版品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幾點重點。出版品的表列是否針對研究成果的落實與推展所設定的重要目標團體,進行科學性與一般實務性的出版計劃,其次,出版計劃是否依照這些目標團體的需要進行製作。在本質上,科學與實務應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我們的出版計劃是否針對上述不同領域的特質進行明確的區分。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兩者之間不同的表達語言與表達形態。此外,我們必須檢查,計劃設定的目標團體的迴響是否得到效果。 如果出版的規劃具有科學性的目的時,我們必須檢驗,在這方面的領域中,我們是否可以找到適合刊登整合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或出版品。其次,我們必須再次檢驗單一學科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檢驗,研究成果的出版品是否具有為開發的潛能,可以提供未來研究出版的再利用,同時,在什麼樣條件下,可以支持計劃目標的完成。 出版品是將研究成果用書面的形式撰寫與表達,所以,它與比較大型計劃設定的目標團體與應用對象有區隔(例如一般的學術期刊、單行本與叢書性質的書籍),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出版系列發行;例如,說明書、手冊、科普的出版品、媒體的發表會或網路文章等等。 當我們無法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時,那並不代表,我們的出版策略是錯誤的。現存的知識整合刊物居於哦多元性質的文章,但是,這並不適合刊登我們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跨科際的研究計劃中,我們建議,在預算的規劃必須編列出版經費,讓研究成果以書本的形式出版;當研究可是進行成果的跨科際知識整合時,研究成果的發表不一定要與嚴格的學科相關性。其次,當出版計劃的主體並不是完全一致,或者,出版的經費無法回收與沒有市場價值的時候,出版的經費就會增加,或者,出版社會提出更多經費支出的要求。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細節性標準:成果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上次介紹完細節性標準(1):計畫的執行與方法、細節性標準(2):跨科際研究的方法與整合及細節性標準(3):反省與溝通,本次再來介紹細節性相關的成果標準。 研究成果的細節性標準     這部份的細節性標包括科學性的成果與革新、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貢獻與成功標準的完成。 我們發表研究成果的時候,不管計劃的成功標準是否達成,我們都應該作詳細的說明,同時,檢討研究成果讓人不滿意的地方,最後,我們必須再進行最終的評鑒。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檢討,對於研究計劃的成功來說,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是否有相同的評價?同時,所有的工作人員是否對整體的研究成果感到滿意?最後,我們必須檢驗,研究的整合是否成功。 科學性的成果與方法 1.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發現科學性的進展與革新?研究計劃是否創造新的研究方法、概念或工具? 新的(或者整合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概念與工具都可能幫助研究的內容與跨科際的整合工作。研究計劃的夥伴應該一起評鑒,科學設定的成功標準是否得到讓人滿意的成果。研究計劃的全體團隊應該檢視與說明下列事項:研究計劃是否找到令人滿意新科學方法?新科學方法的可能性是否完備?對其他或往後的研究計劃來說,這個新方法是否提供正面性的協助或貢獻?其次,我們必須考量,研究計劃是否有科學性或實務性的焦點?然後,再判斷研究方法的發展是否有用處?在實務性的焦點上,我們必須評量,因為科學革新工作的緣故,在實務的應用上,研究成果的用處是否會受到影響?如果上述的現象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進一步強化科學革新的程度。 2. 計劃設定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是否達到? 在跨科際研究的整合之外,科學家必須針對自己學科的發展,檢視與說明他們對知識革新的貢獻。當他們的知識革新也是跨科際研究的目標時,在研究評鑒上,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 在說明研究計劃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確地表列共同的研究目標。其次,在研究工作上,其他單一學科也會有自己的成功標準。事實上,在他們單一學科的領域中,這些科學家的貢獻會為他們自己贏得好的聲譽。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細節性標準(3):反省與溝通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上次介紹完細節性標準(1):計畫的執行與方法及細節性標準(2):跨科際研究的方法與整合,本次再來介紹相關的跨科際研究的反省與溝通。 這部份的細節性標準對應根本性標準;它的內容包括反省性與調整的可能性。這個部份有三個問題與選項。下面是我們對問題的說明: 1. 在計劃的規劃中,我們確保自我反省與研究品質?其次,在我們的規劃中,研究的期中反省或研究過程遇到的挑戰是否得到適當的規劃? 在研究的自我反省與品質確保上,外部的幫助可以提供很大的貢獻。在特定計劃部份,如果我們缺乏經費的補助時(這部份包括內部與外部的評鑒、計劃修正的工作小組),計劃外部提供的資源可以提供類似的效果與貢獻。當然,在這個地方,我們還是需要解決經費的問題。 2. 工作人員是否遵循溝通的規範? 如果我們可以共同擬定計劃溝通的規範時,那麼,跨科際的合作就會得到很大的幫助,同時,阻止單一學科或組織的專制。 計劃的評鑒與一些經驗顯示:研究組織之間的外部溝通特別需要嚴格的規範。這樣的話,計劃對外部的說明才能反映我們的整體計劃,同時,我們的說明不能單單轉述單一個人的意見,同時,我們必須避免,工作人員只是專注在個人(組織)的利益。 3. 當研究計劃發生衝突或危機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應對的策略? 當許多科學家參與一個大型與複雜的研究計劃的時候,工作人員的因素可能造成不穩定或危機性狀況。這時候,我們必須檢視,計劃內容的、組織性的或個人的差錯是否會影響研究工作的進行、其次,研究計劃的成功是否會受到危害? 當計劃內部的差錯發生的時候,我們必須將影響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同時,利用危機處理的策略,解決目前的危機。基本上,我們可以調整時間與任務的配置、延長或縮短計劃的進行,或者,利用新的整合方法與策略。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細節性標準(2): 跨科際研究的方法與整合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上次介紹完細節性標準(1):計畫的執行與方法,本次再來介紹相關的跨科際研究的方法與整合。   這部份的細節性標準對應根本性標準。內容包括: 1. 跨越學科界限的知識整合。2. 認知整合的反省(Reflexion der kognitiven Integration)     知識整合的方法與聚焦   這部份的分析有五個問題與選項。下面是我們的分析與說明: 1. 在跨科際研究中,我們期待,科學性與實務性的知識可以互相整合與支援。在落實上述的期待時,我們必須檢視,研究計劃是否運用真正與正確的方法? 如果研究計畫可以建構真正的《範疇性體系》(das kategoriale System),對知識的整合來說,它具有很大的優點。假設我們可以建構共同的定義、比喻、範疇、標準與工具的時候,在跨科際的合作與知識整合上,這些步驟可以提供很多的輔助。這時候,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說明:什麼樣的假設與評鑒是範疇與標準建立的基礎?《跨科際評鑒網》舉一個例子說明:一項研究計畫的主題是都市的生活空間;這項研究的科學包括建築學與材料學。因此,研究人員就設定一套《範疇性體系》。這個體系有下列幾個重點: 1.1 我們可以用四種活動,形容都市生活的特徵:飲食與療養、清潔、居住與工作、交通與溝通。這四種活動牽涉不同學科的研究觀點。 1.2 在評鑑都市生活的狀態與改變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下列五項質量標準,進行觀察:認同、差異、彈性、基本需求的程度與資源的效率。 1.3 在都會活動與質量標準的評鑒上,我們必須設定評鑒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利用來掌握時間、諮詢與資訊的問題。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細節性標準(1):計畫的執行與方法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上周介紹完根本性標準,本次再來介紹細節性標準。   工作的規劃與計畫的管理   這部份的內容對應根本性標準(內容包括: 1. 共同的工作規劃。 2. 合作性的決策結構) 這部份的細節性標準三個問題與選項: 1. 在知識的產生整合過程中,整合的進程、合作與時間管理是否成功? 在檢視上述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追蹤與檢視,知識產生的過程是否成功?這些檢視的項目包括非主要的知識與專業學科的知識是否嚴謹,其次,在時間與內容的整合上,知識與研究計畫是否相互呼應? 2. 對科學研究團隊與業界的代表來說,(依照社會整合的觀點進行觀察)雙方的合作是否成功? 3. 在跨科際研究的計畫中,許多不同層面與項目之間的合作是必然的。在研究計劃進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檢驗,合作的夥伴是否具備共同合作的能力,其次,他們是否有同樣的準備工作?對整體研究與知識整合來說,參與研究的所有工作人員之間的社會整合是一個先決條件:在研究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參與的工作人員是否對研究的成果有共同的體認?他們是否認同,這是一個整體團隊的成敗?

0

《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評鑑〈跨科際研究計畫〉的〈根本性標準〉(die Basiskriterien)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當我們從〈跨科際評鑑網〉來了解跨科際評鑑的程序與步驟後,我們應該也能夠比較知道跨科際研究計畫該如何執行。 首先,我們必須組成評鑑的研究團隊。團隊的組成模式有三個步驟,此外,團隊組成的過程有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是:1) 整合,2) 分工,3)介入。基本上,研究團隊必須先確定共同的研究對象,同時,在設定的過程中,整合科學性與日常生活的問題。其次,在設定共同的研究對象之後,我們必須釐清科學性與與日常生活問題之間的連結性,然後,找尋評鑑的方法,調和單一科學與不同領域科學之間的衝突,確認評鑑方法的科學性與分析性,統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最後,依循前面的科學方法與程序,建構一個系統性的跨科際研究評鑑,同時,在整合跨科際研究的問題與知識之後,撰述跨科際評鑑的具體成果。 在實際評鑑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有一套依循的標準,進行跨科際研究的評鑑。事實上,如果沒有科學性與分析性的標準的話,跨科際研究評鑑的意義與客觀性將遭受許多的挑戰與質疑。因此,在多年的研究與檢討之後,〈跨科際評鑑網〉擬定一套系統性的〈標準目錄〉,提供專家學者評鑑操作的根據,然後,依照這一套〈標準目錄〉,解決實際評鑑工作的障礙與困難,同時,確保評鑑結果的意義與客觀性。其次,當跨科際研究的評鑑成果具備客觀性與普遍性的意義之後,社會大眾必定給予高度的評價與認同,那麼,跨科際研究的評鑑自然可以落實具體的社會功能性。這一套〈標準目錄〉分為〈根本性標準〉與〈細節性標準〉兩個部分。 在制定〈標準目錄〉的過程中,首先,我們必須設定一套系統性與完整的〈細節性標準〉(die Detailkriterien),然後,整理與篩選這些〈細節性標準〉之後,確定核心的〈根本性標準〉。基本上,〈根本性標準〉顯示一組完整的〈根本性—組合〉(das Basis-set);在〈跨科際研究評鑑〉中,這套標準將推動評鑑工作的順利運作。事實上,〈功能性標準〉是篩選眾多〈細節性標準〉的結果,可是,在另外一方面,〈細節性標準〉可以深化與補充〈根本性標準〉。此外,〈細節性標準〉還有一些補充說明的功能,換句話說,在評鑑的過程中,當我們針對研究計畫進行一些補充說明的時候;例如一些更深入的解說或者一些有關評鑑計畫成功與失敗的例子,〈細節性標準〉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更深度的理解 [1]。

4

【跨科際研究意涵】《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之跨科際課程的設計與知識整合

作者|黃銘惇(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德語講師) 本文的目的是討論《跨科際課程的設計與整合》。在課程設計上,跨科際課程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一般的課程設計,所以,在課程規劃上,一方面,我們必須涵蓋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另外一方面,對學生來說,跨科際的知識整合是不是有明白的解說,換句話說,在沒有背景知識下,學生是不是可以理解課程的內容,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我們面臨許多的挑戰。 我們想引用德國神經學家格哈德.羅特(Gerhard Roth)的一本著作:《感覺、思考、行為:大腦如何引導我們的行為》(Fühlen, Denken, Handeln. Wie das Gehirn unser Verhalten steuert.)作為例子;這本書整合腦神經科學、生物社會學與哲學不同知識。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涵蓋神經科學、生物社會學、心理分析與哲學的跨科際學群時,我們應該如何規劃課程的設計。 首先,我們想先介紹格哈德.羅特(Gerhard Roth)的一本著作:《感覺、思考、行為:大腦如何引導我們的行為》(Fühlen, Denken, Handeln. Wie das Gehirn unser Verhalten steuert. Suhrkamp, Frankfurt (2001/2003 and following) 這本書對當代的哲學思潮有很大的影響。 羅特是德國大腦神經教授,可是,這本書卻是哲學論述。他的論述大概分為三個層次:1. 腦細胞與腦容量;這是神經科學的領域。2. 生物社會學的討論。3.哲學的深層詮釋。對研究傳統哲學的人來說,腦神經細胞是相當陌生、複雜與困難的領域,可是,羅特的學說卻引起很大的迴響;雖然他的是學說跨越三個不同的領域。 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三個層次的基本結構。 1. 在二十世紀末,神經科學有很大的進展,因此,因為一些新的發現與研究結果,羅特試圖反思傳統的哲學定論: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他用圖表與模型解說,腦神經細胞如何接收資訊與反應,然後,他利用腦細胞的結構解釋腦容量與智慧的關係。...

1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第12講:同性婚姻的辯論&良好生活

哈佛大學開放式課程:Michael J. Sandel教授主講的正義課 第1部分-同性婚姻的辯論(DEBATING SAME-SEX MARRIAGE) 如果正義的原則在於其所針對權利中蘊含的道德或內在價值,那我們該怎麼面對每個人對於良善的概念都有所不同的事實?學生以激烈爭論同性婚姻是否應該合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不討論同性戀的道德容許性或婚姻的目的之下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第2部分-良好生活(THE GOOD LIFE) Sandel認為,政府在困難的道德問題上不能保持中立,例如同性婚姻和墮胎,並詢問為什麼我們不該以同樣的道德和宗教信念商討所有議題-包括經濟及與公民切身相關之事。Michael Sandel教授在最後一堂課中,強而有力的提出了一個攸關公眾利益的政治新觀點。參與而不是迴避我們同胞的道德信念可能是尋求公正社會最好的方式。

0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第11講:社群的主張&我們的忠誠所在?

哈佛大學開放式課程:Michael J. Sandel教授主講的正義課 第1部分-社群的主張 社群主義認為,除了自願和對人類普及的責任以外,我們也有成員、團結和忠誠的義務。這些義務不一定以同意為基礎。我們從我們的家庭、城市或國家繼承我們的過去、我們的身份。但問題是,如果我們對家庭或社群的義務,與對人類普及的義務發生衝突呢? 第2部分-我們的忠誠所在? 我們對我們同胞的虧欠比對其他國家的公民還多嗎?愛國主義是一種美德,或是對自己所屬社群的偏見?如果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身處的特定社群所定義,那普及的人權會是什麼?

1

生命裡的物理奧祕

【2011.08.09/跨科際閱讀/全文原載於2011.07.01《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05期】 存在於物質微小尺度的量子效應,似乎與巨觀的生物風馬牛不相及。但是近來一些研究發現,在生物世界中存在著某種量子效應,這使得科學家想到,可以師法生物自然原理,來了解量子世界的奧祕。 從表面上看起來,量子效應跟生物有機體,這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量子效應通常只有在極小的奈米尺度才看得到,還要加上強力真空、超低溫、以及嚴密控管下的實驗室環境。生物有機體則居住在一個宏觀尺度的世界,那裡溫暖、混亂、什麼事情都不能控制。像是「同調性」這種一個系統裡每一部份波動模式,都保持一致的量子現象,在喧囂不已的細胞世界裡,維持不了百萬分之一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