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跨科際人物

0

SHS Profile: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規劃者:許瑛玿及劉湘瑤老師

採訪|唐功培、詹穆彥、林欣穎、李雅玲 撰文|蔡宜文、詹穆彥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規劃者:許瑛玿及劉湘瑤老師。從理論到實作,以環境議題紮學生跨科際處理問題之能力。   SHS計畫本次很開心請到台大《環境教育議題》一課的許瑛玿、劉湘瑤老師來分享協同開課、開設跨領域課程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經驗。許瑛玿教授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擔任科學教育研究所的所長一職,其研究專長包含了科技輔助學習、科學探究學習、科學課程設計、地球科學教育等;劉湘瑤教授是科學教育研究所的老師,研究專長較偏向環境議題與教育部分,本次兩人共同開設《環境教育議題》希望引導學生思考環境相關的時事與政策等在教育上的意涵,並培養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判決與解讀能力。

0

【SHS Profile】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行政改革,從最關鍵的限制開始

  記者、攝影|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陳貞文(政大廣電系) 撰稿|蔡宜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 Profile很榮幸地由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專訪成功大學副校長蘇慧貞教授。蘇教授同時也是前教育部顧問室主任,更是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的開啟者。訪談過程中,兩位老師讓我們理解更多跨科際的意涵。 作為公衛專家,蘇慧貞副校長學術的特色就是跨界及以人為本。進入顧問室後擔負行政上的工作,蘇副校長認為行政永遠是有限制與困難,但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她說:「行政改革要先從最關鍵的限制開始改起,才會有機會衝破現今學科的侷限。」

0

SHS Profile 2013年度工作心得

撰文|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於今年2月23日所舉辦的 STDEII 跨科際教育與傳播研討會暨工作坊中, SHS計畫主持人說明,要推動跨科際的知識整合需要溝通,因此本年的工作主軸為推動Communication in TDE。計畫推動辦公室根據Communication一詞所代表的「溝通」和「傳播」意涵,建置 SHS計畫參與者訪談檔案: 本計畫工作團隊對參與本計畫之國內外10位專家學者、6位計畫內課程教師和16位學生進行訪談,將其訪談內容整理後以文字報導及影音短片方式,向大眾說明這些參與者對跨科際教育的願景及推動現況,藉網路傳媒推廣跨科際教育。

0

【SHS Profile】國立中山大學前管理學院院長吳仁和老師分享跨科際課群計畫經驗:跨科際教育讓所學即為所用!

記者、攝影|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 Profile這次專訪到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前管理學院院長吳仁和老師,同時也是「資訊通信科技與社會:衝擊、應用、共生」課群計畫主持人來分享課群計畫經驗。吳仁和老師是台灣著名的資訊管理學者,專業領域在資訊科技管理與融入,以及創新電子商務與價值創造等。在網際網路與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日趨重要的今日,透過推動課群計畫,希望以跨科際的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實作、批判的行動力! 訪問時,吳仁和老師以一部好萊塢電影與我們分享課群計畫經驗的奧義:【重返榮耀】由麥特戴蒙飾演一位天才高爾夫球好手,因故無法再參賽。因緣際會之下,一場重要且關係到他是否復出的高爾夫球賽即將舉行,在威爾史密飾演的桿弟的協助下,最後他找到自信而「重返榮耀」!吳老師分享:教育不正是需要一位導師(Mentor)在旁循循善誘,專注地讓打者所見(view)成為所體現的格局和視野(vision),找到自己的打法,揮出漂亮的一桿! 吳老師認為,目前高等教育因分系所,專注在各領域知識,較少關注在跨領域的問題上。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平台計畫洞見未來,提供了跨科際教育理想被實踐的可能性,同時也突顯了下一世代的特色:強調跨領域、實戰知識及實作經驗。因此,問題解決導向、創業的議題相對的被重視。

0

【SHS Profile】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劉孟奇:分享「共時授課」的理想與實踐,及暢談跨科際教育現場的角色轉換

記者、攝影|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 Profile這次專訪到,身兼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政治經濟學系的劉孟奇教授,同時也是「資訊通信科技與社會:衝擊、應用、共生」計畫的協同主持人。經過這次訪談,才發現劉孟奇老師跨科際思維和作為其來有自,原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後來攻讀經濟,也參與過一些政治活動。在網際網路與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日趨重要的今日,希望透過課程及課群計畫,以跨領域的思考方式,結合科技與社會之討論,培養學生思考、實作、批判的能力! 從課程經驗談「共時授課」的理想與實踐 在「資訊通信科技與社經發展」這門課程中,主要特點是兩位老師「共時授課」,結合劉孟奇老師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知識,以及葉高華老師對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為縮寫)的專業,讓學生可以學習與實際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對於數位落差的真實情形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實作方式,將地理資訊系統做為一種可創造數位機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劉孟奇老師分享當初開課時的心路歷程,每位老師在每門課的開立,背後都有一個主體知識要傳遞,期望學生經過一學期後的學習,有統整知識的能力,顯然要透過大量的作業、報告等實作的方式,來讓學生認識、面對問題,但跨科際課程的質量成果,很難單純透過紙筆測驗來達成,在這個情況下,才讓老師有動力進入更深一層的跨領域合作,像是「共時授課」。「共時授課」是一種老師間跨領域的合作方式,但劉孟奇強調,非僅只於邀來不同專業領域不同的兩位老師,一起上課,或一門課找不同的老師來上課演講,這可能會淪為「跨領域知識 shopping」,只讓學生淺嘗即止,較難引起更進一步的學習動機。因此,要達到「跨科際」課程的教學目標,兩位(或兩位以上的)老師,都需對共同意識到跨領域問題有共同的興趣和認知,且在此問題聚焦,再形成教學活動及內容。 一門跨科際的課程設計,主要有一個問題意識做為動力,問題跟老師教授的專業知識有關,且要有場域可以發生,如果運氣夠好的話,遇到一個老師跟你在實際問題上有共同興趣及認知,就可能可以有「好的共時教學」合作。 劉孟奇老師提到:「在實際設計課程時,就回到我很認同跨科際的目標:讓來自科學、人文、社會不同學科的專家與學生,共同面對即時、重大或關鍵的社會問題。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老師有沒有辦法找出校內外的場域,讓學生去面對即時、重大、關鍵的社會問題。一旦有了,加上有充足的資源或機會可以來做的話,當然往下整個教學活動會順著這個設計。」

0

【SHS Profile】期許跨科際教育活化大學教師與學生生態

作者|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照片及拍攝|楊玲、林欣穎(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林立、林欣穎、童靜瑩、張意菡、林佳君、孫語辰、郭乃瑋 編按:本輯的跨科際人物SHS Profile系列報導,將鏡頭帶往長庚大學專訪該校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黃寬重講座教授。黃教授曾任中興大學副校長,也是教育部資訊與科技教育司顧問,長期推動通識教育,對大學的教育改革用心頗深。其認為跨科際教育是在整合通識基礎之上,號召專業科學與人文資深教授共同參與的紮根教育模式,故期望本計畫能活化當今的教師與學生學習生態,為大學教育帶來新氣象。 面臨新的環境衝擊,專業需要統整、綜合與寬廣視野 黃寬重認為長期以來臺灣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專業導向。界限清楚的專業壁壘,為臺灣各種產業創造了非常重要的發展基礎,但是那樣的發展基礎在新的環境挑戰之下受到非常大的衝擊。面對從勞力密集走向創新產業的新時代,專業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育要具有統整、綜合並且更寬廣視野的人才,如此才能夠對未來產業發展有實質幫助。 比如說,過去土石流議題往往是水土保持專家擔負關鍵的角色,但土石流形成的因素,其實有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因此僅憑單一領域的人去解決,某種程度上只是治標的工作。同樣地,臺灣的颱風、地震的問題解決,也不能單靠某些的工程人員,必須深入考慮到跟當地環境相切合的諸多面向才能治本。

0

【SHS Profile】南華大學林俊宏老師「離開書桌,走到社會」,從自然農場實踐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

編輯|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作者|翁武媖(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一直是近年來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宏,是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A類「生物生態、環境倫理與永續經營課程群組發展計畫」的主持人之一,希望透過課程的開設,結合及推廣跨環境保護、生物生態、永續經營等重大社會議題。 自然農場是一種生活方式 跨科際面向廣泛 呼應跨科際課群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方式,林俊宏老師預期自然農場須解決的三個重大社會問題,分別是「食品安全、生態」、「青年人回鄉工作」、以及「從農務農」的問題。現今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盡量不使用人工資材的自然農場,用最安全的方式去料理產出的天然食材,林俊宏老師表示,希望能將自然農場的概念,化作一種良性的生產及生活模式,讓這種生活模式跟飲食教育交互作用發揮自然影響力,於是他們一邊也在推廣低碳飲食,倡導用當季當地的食材以及多吃蔬食、少浪費的理念。 自然農場不只是一種農業型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討論涵蓋的相關議題十分廣泛,從種植技術開始到銷售通路、社區互動、創意行銷等。學科知識可包含環境、生態、倫理到中間核心的自然農法,及未來可能發展的生態觀光、生態旅遊,有系統地推展下去的話,甚至可以是環境教育的活教材。

0

【SHS Profile】正視國內氣候變遷相關學程缺乏,臺大全球變遷中心陳正平教授分享課群計畫發展經驗

記者|林函潔、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童靜瑩、張意菡、游翰庭、孫語辰 「再不做就來不及了!」訪問一開始,陳正平老師就道出跨科際課群的迫切性,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也是臺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陳正平教授,是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中A類課群「氣候變遷與人類永續發展跨科際主題導向課程群組發展計畫」的計畫主持人。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漸重要,普遍在國際受重視,但在台灣幾乎沒有專門的課群、學程或系所,來因應這樣的趨勢,回應真實世界正在發生的問題,那時陳正平老師及一群教授學者,認為應該成立一個碩士班,或至少是學位學程,在這樣的共識及氛圍下,臺大全球變遷中心就擔起這個責任,開始規劃籌備課程。 「只有課群是不夠的,唯一讓它不散的方法就是把它變成一個學程,在學校支持下,讓課程可以繼續下去,因為這個目的我們才願意做這件事情。」陳正平老師回想起當時跟其他老師的想法;他更進一步表示:「剛好教育部有SHS計畫,我們就想趁這個機會,在學程成立之前,若能有這樣的課程可以先操練一遍,在學位學程成立後就可以上軌道,所以就開始進行計畫課群的規劃。」 第一年計畫與兩位協同主持人:臺大地質系的鄧茂華老師,同時也是能源方面的專家,同時因為意識到「教育」面向的重要,請到在推動科學教育經驗豐富的師大科教所許瑛玿老師當協同主持人一起做初期規劃;後來,因鄧茂華老師接任系主任,才聘請原全變中心組長臺大地理系的簡旭伸老師擔任協同主持人,借重簡老師的人文領域專長,而鄧茂華老師仍持續在參與計畫,義務幫忙。

0

【2013大師講座 x SHS Profile】美國院士經驗談:教師於跨領域教學中的角色及教學方法

文稿|楊玲、童靜瑩、張郁笛(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翻譯|張郁笛(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童靜瑩、陳宇暘、 張意菡、 林立 照片拍攝|楊玲 SHS達人學苑於2013年五月舉辦兩場大師講座,邀請美國國家科學院Malcolm Beasley院士及Laura Greene院士與大學生分享「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心得。會後,東華大學鄭嘉良副校長進一步與院士們針對「教師在跨領域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教學方法」進行對談,內容相當實用,歡迎收看並給予回饋。 老師是協調者,也是帶領學生航向尖端領域的引導者 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科學、科技與社會學院院長的Malcolm Beasley院士擁有豐富的跨科際教育經驗,他強調透過小團體的教學,能在課程與家庭間的交流中間建立緊密而長久的師生關係。如此的教學模式,老師的角色不是指導者的老闆角色,而是輔導學生團體前進得協調者。平等的師生關係不但能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事實上教師也能跨越世代鴻溝,從學生方面習得新知。 Laura Greene院士附和提出小團體教學可以讓老師執行具有開創性功能的課程。她所任教的伊利諾伊大學中近年來發展一套無學分的「探索課程」,老師與學生都是志願的參與者,參與的動機主要是希望透過主題式研討讓課程內容有所變化,如在物理學領域中加入天體生物學、能源學或是奈米科技等最新領域研討。由於這些課程內容都是業界最關注的主題,因此參與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領學習過程中,提升競爭力,在就業市場受到歡迎,同時也為研究打下更寬廣的基礎。

0

【SHS Profile】長庚大學周成功教授勉勵跨科際計畫 從播種到萌芽帶來改變

記者|林函潔、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林函潔、呂婉柔、黃廸諾、林立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周成功教授長期關注科學教育,並且為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諮詢委員,常撰寫從生命科學到遺傳演化系列文章,以深入淺出的論述探究人類的問題,深受讀者喜愛,讓跨科際教育在傳播推廣上邁向一大步。 跨科際旨在重新省思教與學的使命 周成功教授一開始就點出「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提醒高等教育體制內的從業人員,要認真看待教學的這份使命。然而現今普遍的狀況是學校氛圍不重視教學品質,所以整個教育內涵和課程規畫,仍然停留在原地,在社會需要時,真正地面對問題,然而現今大學教育的內容,是否讓學生有足夠的準備和訓練,可以面對複雜的問題,是一個大問號。 他認為,高等教育的危機在於,大學部是否有把課程當成是「最重要的任務」,去重視質量來執行,還是仍然停留在傳統和過去的思維?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其實希望在有限的資源內,試著改變,現在校園裡教學的文化,試著讓有心改變的老師,得到資源去嘗試,而跨科際計畫,基本上就是針對臺灣高等教育當前面臨的危機,提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