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神經經濟學
科博文Says:科博文今天要為大家介紹臺灣大學經濟學系黃貞穎教授的文章,本文討論了神經科學與經濟學的交會,介紹了神經科學如何讓經濟學者更瞭解人類的各種決策行為,進而修正經濟學模型,什麼樣的問題是神經科學與經濟學可以互相激盪產生新的火花呢?且看黃教授的介紹! 😳 作者:黃貞穎(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翻開經濟學課本,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會告訴你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如何做選擇的學問。然而,大部分的經濟學研究可能只會告訴你,就觀察到的最終行為而論,模型甲比模型乙更有解釋力。這樣的研究就幫助我們理解人的選擇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決策包含過程以及最後所產生的行為,只研究最終的行為,似乎忽略了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多瞭解過程是否能幫助我們更瞭解行為。 近年來因為神經科學技術愈來愈成熟,我們對腦是如何運作的知識累積迅速,很自然地就有了神經經濟學這樣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嘗試運用神經科學的工具,以及我們對腦的理解,企圖去打開選擇過程這個黑盒子,希望能對選擇行為有更好的掌握。 什麼樣的問題是神經科學與經濟學可以互相激盪產生新的火花呢?比如說長久以來經濟學家假設做決策時,我們會極大化效用,效用大的選項,我們才會選擇它。換句話說,效用像是一把尺,對於所有的選項,我們都用這把尺去度量,量出來最大的那一個,就是我們最終的選擇。透過對猴子的單一神經元記錄,以及用功能性磁振造影對人的觀察,神經科學家現在的理解是,腦中的orbitofrontal cortex其活化程度非常可能就是記錄經濟學家口中的「效用」高低。這對經濟學家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長久以來,「效用」這個抽象的概念,可能是一個具體的腦區活化的狀況,對神經科學家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發現,除了瞭解基本的腦功能外,原來我們也能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決策,透過效用這一把經濟學的尺來理解它的神經基礎。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