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庫|食品貿易與農村發展專題】米非米、石非石:談工資物品的國際貿易
特約作者/編輯: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稻米是東亞國家的特色主食,其在日本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在江戶幕府時期,稻米不僅是食物,也是貨幣、財產和薪俸。當時以「石(Koku)」作為稻米與土地的計算單位,其計量制度名為「石高(Kokudaka)」制。
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 | 對話 (Conversation) | 想像 (Imagination) | 閱讀 (Reading)
特約作者/編輯: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稻米是東亞國家的特色主食,其在日本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在江戶幕府時期,稻米不僅是食物,也是貨幣、財產和薪俸。當時以「石(Koku)」作為稻米與土地的計算單位,其計量制度名為「石高(Kokudaka)」制。
特約作者:陳逸潔(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博士班) 特約編輯: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歐盟地區如詩如畫的鄉村農業景致總使旅人流連忘返,其背後的主要推手當屬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CAP既是農業政策,也是鄉村發展政策;其保護對象包括穀物、牛、羊等主要農產品,涵蓋了歐盟90%的農產品產量和70%的農產品種類。今日,歐盟藉由CAP的實施與改革,保護農民和產業的生產價值與所得,並推動鄉村發展。
特約作者|陳逸潔(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博士班) 特約編輯|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21世紀以來,自由貿易浪潮襲擊全球,台灣、日本、韓國等小農經營被迫迎向開放市場的挑戰,要如何在進口低價農產品的競逐中存活,新鮮、安全、環保與衛生應是小農體系邁向永續經營之鑰。
特約作者|鄧德盈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生)、蘇恒安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教授) 特約編輯|童靜瑩 (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自1960年代始,由於人口膨脹與國際貿易往來頻密,導致現今糧食體系以工業化慣行農法為主流。慣行農法雖利於大量化生產,卻也對人體健康、環境生態,甚至糧食供需平衡產生諸多後遺症。因此,食品安全(food safety)為歐盟共同農業政策2003年改革後,特別注重的原則之一。
特約編輯、撰文|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討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國際貿易理論可追溯至19世紀英格蘭學者David Ricardo在『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書所提及的跨國比較生產優勢概念。目的在於以自由貿易善用各國獨有的生產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性。原先的概念框架適用於兩國之間的貿易協商,不過發展至20世紀後期,因為國際政局變化、資訊科技發達、金融國際化,以及全球供應成形等因素,逐步發展出更深化的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型態。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