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竹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博士後研究) 編按:許多讀者至今尚不太明瞭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到底是什麼意思,以及為何要在大學院校內推行跨科際教育。而且在許多大學都已發展跨領域學習學程。 讀者不禁要問,現在要推行的跨科際教育和現有的跨領域學程有什麼不同。 SHS計畫推動辦公室主持人陳竹亭教授特別和跨科際研究小組唐功培博士從第一次的跨科際研究討論會便開始 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連串密集地討論與資料蒐集和整理。以下為 這兩人跨科際溝通的產出實例。 本議題兩人仍在持續討論中,內容將會繼續更新及修正。 Interdisciplinarity 和Transdisciplinarity的發展緣由 界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又稱跨領域)與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又稱穿科際或穿領域)這兩個概念的產生,主要起源於當代學術界對大學科系分類的反思;學術機構習慣用學科領域的方式來分類、組織人類從古到今一路研究發展出來的知識學問。 (Gass, James R., 1972, 頁 9)(Klein, 1990, 頁 19-21) 學科之間的分界不是只取決於每門學問本身的性質,另外還受機構體制上的規範。 (Mittelstraß, 2007, S. 2) 就如同Thomas Kuhn 在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指出,這些規範取決於學術傳統。 (Kuhn, 1962, 頁 46) 如何避免知識體系發展的僵化或漏洞,是界領域和跨科際嘗試要處理的問題。 Julie...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