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型專家是打破知識領域隔閡的充分條件嗎?
作者:孫語辰 脈絡 編輯:歐陽巽 跨閱誌編輯 跨科際強調透過促進利害關係者間的溝通,以解決真實世界問題;而互動型專家(interactional expertise)因為長期與議題利害關係者互動,透過學習語言累積緘默型知識(tacit knowledge),因而可以橋接不同知識體系,協助利害關係者共同構築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方法。可是,當我們可以指認出特定真實世界議題的利害關係者中,有人擔任互動型專家的角色,就能高枕無憂,確信這個議題裡的利害關係者都可以合作愉快嗎? 美國華盛頓大學海洋與環境事務學院的 Lekelia Jenkins 舉了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 NOAA)與漁民分別研發海龜逃脫器的案例,說明為什麼互動型專家的存在,不一定保證利害關係者間可以合作。 誰來設計海龜逃脫器? 多年來,科學家認為漁民捕蝦時所使用的拖網,容易將蝦以外的其他海洋生物也「一網打盡」,是造成海龜數量減少的元兇,因此 NOAA 開始研發能減少誤捕海龜的逃脫器(turtle escluder drive)。但是,誰是設計逃脫器的專家呢? 漁民們認為他們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可以貢獻一己之見,但 NOAA 的承辦人員們可不這麼覺得。為了實際測試漁業專家們所設計的逃脫器原型,NOAA 雇了一批捕漁船當作測試環境,但測試全程由 NOAA 的人員控制,漁民只負責開船,測試後 NOAA 也刻意忽略船上的漁民所提的建議,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認為漁民對不懂得怎麼操作實驗設備,而且想要盡可能排除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 此時,新角色 Sea...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