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聰:高教改革,須尋求共同治理的圖像
作者: 林敏聰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 教授 報導: 孫語辰 脈絡 編輯: 歐陽巽 跨閱誌編輯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成員、台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認為,高教崩壞,緩解之道不是各說各話,利害關係者以須以「高等教育是社會投資」做為溝通的基礎,共同治理高等教育。 二十年政策,換來一場土石流 如果說,高等教育是一座山巒,1990 年代時教育部放任廣設大學就是一場暴雨,高等教育日益擴張,品質卻江河日下。二十年後,這場暴雨使山巒崩塌,形成一場前所未見的土石流,不僅部分私校營運開始被沖垮,也斷送許多年輕學者研究能力最高昂的黃金歲月、埋葬大量莘莘學子與學術黑工們對職涯的展望。 解決問題,要理解背景環境;跨科際計畫志在解決大學學科分化的困境,身在高教現場,自然無法忽視周遭這場來勢洶洶的土石流。因此,跨科際計畫邀請台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在八月份的跨科際教育專題研討會裡講解高教問題。 這位 2005 年天下雜誌〈兩萬名「教授長工」〉專題報導裡正義感凜然的受訪者,十餘年來持續關注高教議題。對於如何阻擋這場高教土石流的衝擊力道,林敏聰磨礪出屬於他自己的心得。「我不同意用 PK 的方式,」他表示,「整個社會裡有很多 PK 的機會,但 PK 沒辦法解決問題。」 跳脫零與一之間的對抗 原訂一個小時的演講,林敏聰準備超過 60 張投影片,從頭耐心地解釋他的思路。「以往解決問題的模式,是權益受害者站出來抗議加害者。如果協調不好,受害者有能力動員一定數量的人,就有可能一定程度改變權力結構。」可是,現在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不必然只是零與一之間二元對立的 PK,就算同是受害者,可能也會有觀念或問題描述上的衝突。 問題結構的變化,使得改革社會的行動不必然只有打倒宰制者一個選項,還需要建立利害關係者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機制。這與過去跨科際教育專題討論會關注後常態科學、公民科學與互動型專家等概念,摸索如何橋接利害關係者的初衷相互呼應。林敏聰開始把這個社會模型應用在解決高教議題上,「不同領域、不同位置的人,對自己切身的問題,感觸都很強,也會強調大學教育不同面向的功能。」對家長,大多覺得投資高等教育是自我實現與社會階層流動的管道;對科學家,高等教育培養尖端科技研究人才;人文社會學家認為高等教育要以社會責任與社會關懷為己任;通識教育聚焦在博雅素養;產業界則希望高等教育是免費、廉價、速成的人才來源。 「大家對問題的描述,也有各種學理;但是,大家對台灣的共識或方向,卻沒有有效、可以溝通的基礎。」不同人對高等教育有不同期待,事實上都指涉相異的公共資源分配策略,「但我們到底要什麼呢?」不同的團體、階層或身份地位的人須要尋求對高等教育的共同想像,共識越大,就越能找到共同的出路。...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