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態與開發

本專題先藉著台灣幾個重大開發案的探討分析,解讀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的影響衝擊,與大眾需付出的社會成本。接續著探討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生存環境呢?我們目前的生活型態可以被歸納為「先進國家」嗎?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可以兼顧對永續環境的低碳、給孩子健康的食安保證、在地社區鄰里的緊密連結與文化傳承,與滿足人親近自然的渴望?處在氣候變遷、天災不斷、水資源與糧食危機的今天,重新思考土地價值,發展對土地低衝擊的開發方式,以求生態保育與經濟開發的雙贏局面,或許才能找到那只「魔法指環」,達成真正永續生活的願景。

0

大綠色圈地

作者:孫語辰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系學士 編輯:歐陽巽  跨閱誌編輯   只消點一下滑鼠,我就可以在網路上用 10 便士買下 10 平方公分的雨林;再點一下,我又買了 0.2 平方英尺南美巴塔哥尼亞原本要用來採礦的海岸線;再點一下,管他是什麼,反正我朋友剛剛送我 1 平方公尺的巴拉米爾環礁當禮物。     用私錢圈地保育 拯救世界上最美麗、最具有生態重要性的地區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且便宜。上百個由慈善組織、環境信託或個人營運的網站邀請大家用點擊滑鼠來認購森林、土地和山嶺,好保護這些自然資源或地景免受破壞和氣候變遷之苦。如果這麼做只花你區區幾塊錢,何樂而不為,等什麼?由 David Attenborough 爵士贊助的「世界土地信託」(The World Land Trust)邀請你購買整整一英畝的印度大象走廊,要價只要 50 英鎊;或是,你也可以選擇花 25 英鎊,認購 2,000 平方公尺巴西查科-潘特納爾濕地。從 1989 年算起,支持「世界土地信託」的人已經買下 35...

0

環境正義與科學民主化

講者 | 范玫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編輯 | 黃群皓 編按:跨科際專題討論會已經邁入第八場,前幾場主要在釐清跨科際概念,這場我們邀請到范玫芳教授,從水資源爭議直接看到跨科際知識在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前不久,天下雜誌刊登了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先生的文章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提及財務、法律制度導致台灣快速邁向不公平,階級無法正常流動,有能力的後繼者無法和財大權大的家族勢力相抗衡,形成世代、財富不平等,環境正義的問題也是如此,二、三十年前的人製造了 PM2.5 的空汙問題,新生代的人卻要跟著呼吸 PM2.5 的空氣。許多社會問題都呈現類似的不公平現象,期盼跨科際計畫能透過一次次的專題討論,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人。   曾文水庫 Photo credit:Scott Lin @ flickr,CC license 什麼是環境正義? 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概念緣起於80年代的美國,當時有許多少數民族社區面臨經濟、生態不平等的問題,在此之前奠基的民權運動基礎,促使環境正義運動者連結環境、種族階級、性別社會正義等議題,挑戰既有的政治、經濟權力結構。有別於更早之前的環境主義,以白人中產階級的觀點為主流,關注稀有動物保育和自然生態保育,環境正義的論述奠基在既有的社會正義、政治哲學思想上,關注範圍更廣,舉凡人們居住、生活、工作、休閒等地方都算是環境,探討面臨環境利益風險時應該如何公平分配,以及產生污染時該由誰來承擔、人們怎麼跟自然界互動。 為什麼少數族裔的生活環境容易受到環境風險的不公平分配?早期的環境正義研究比較聚焦在其關聯,例如是否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不公平是種族階級造成的?還是這些空間分布只是反映房地產價格變動的動態性?也就是說,是廠商先設置汙染廢棄物,導致地區價格下跌,窮困者、少數族裔才搬過去居住。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種族階級、原住民受壓迫、社會階級等其實是多重因素交互關聯的。近幾年,環境正義的研究強調空間尺度的動態性,也就是某一個地方的政策、居民活動,會造成跨越疆界的多重影響,例如氣候正義、全球電子廢棄物跨疆界移動、空氣汙染。在地環境的特殊性、居民的行為模式,都會影響到他們對有毒物質的暴露程度,因此,談論環境正義不能忽視在地知識、文化的多樣性,當主流文化以附屬地位看待在地文化時,往往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將在地意見排除在外,導致分配不公。 近年來,有不少STS的學者進一步探討環境正義運動該如何挑戰既有的科學,因為科學知識有時候會受限於議題敏感、權力不對等、特殊的政治結構,無法被有效使用,例如在美國,有些大型的工廠時常製造汙染,但當地居民又依賴工廠提供的工作機會,如果這時候廠商又提供很多政治獻金給官員,我們很難期待會有研究經費提供給科學家,去研究工廠排放汙染與民眾健康的長期關聯。這種情況下,過往偏向靜態的程序正義已經無法做出符合正義的決策。科學應該具有不確定性、變動性,如果有新的科學知識產生,我們理當賦予居民參與過程的機會與權力,例如美國有些州的大工廠必須取得執照才能營運,取得證照的前提是獲得在地居民同意,等於是直接民主,一旦有更多研究數據顯示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居民也有權力撤銷原有的同意權。 環境正義運動所倡議的正義、永續健康概念,若能被納入科學技術生產的過程中,有助於催生更公平的技術,有別於傳統的量化風險評估或是致病率這類過於簡化的計算,而是全面的涵蓋文化關聯性來考量。以蘭嶼核廢料為例,政府認為核廢料的輻射劑量在標準範圍內,避重就輕的看待污染,但卻未有涵蓋文化的全面性評估。 環境問題牽涉範圍廣泛,有學者提出民主化社運,讓常民知識與專家知識能完整結合,例如共同參與社區研究、爭論科學的客觀性,試圖在專家知識的高牆內納入常民觀點,重新建構科學知識,促使知識生產民主化,真正解決環境問題。   左圖為范玫芳教授,右圖為陳竹亭教授 攝影|楊力行   環境正義實例—水資源爭議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

0

【水資源專題】 守護湧泉-尋回水與人的共同記憶

撰稿: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 責任編輯:楊力行   103年歲末,應臺大環安衛中心環境教育講座之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蒞校演講,邱博士妙語如珠地分享他多年來珍貴的湧泉故事與探堪調查,讓我們深深感動湧泉與人之間的關係曾是多麼契合密切。 湧泉是地下水層因地形關係與地面層交界時,含水層裸露出於地面層而自然湧出的水泉,是非常珍貴的水資源。湧泉的生成條件必須要有豐沛的水脈,通過地表結構上的不透水層,使地下水能在不透水層上流動,而與地表相接之處,水流出成為湧泉溪流。湧泉會依地表結構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相貌,若出現於山谷凹地,便聚水形成埤塘。臺灣早期許多地方都曾擁有湧泉,然而中低海拔地區因人為開發,使得湧泉逐漸消失或被遺忘,也迫使原本棲息在其中的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 重新尋回湧泉的工作對邱老師而言其實是偶然的,在過去幾年協助林務局研究的過程中,老師見證了許多遭受農藥或工業汙染的淡水溪流環境,發現生物群的減少甚至消失,然而卻有些特別地區的水域中依然擁有相對存活較多的生物群,維持著良好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探究才發現是湧泉存在而造就了這個環境。例如高雄柴山地區,珊瑚礁石灰岩的地形加上林樹遍佈,扮演著天然過濾水質的大海綿,水下滲到礁岩下方後,再從岩石縫隙中冒出形成湧泉。在這宛如城市荒漠裡的諾亞方舟,水中常可見鱸鰻、字紋弓蟹及過山蝦等淡水生物悠游其中,甚至2009年被認定的新種淡水蟹「馬卡道澤蟹」,也被發現棲息在柴山湧泉之中。而這些少數珍存的環境,也陸續在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社區、宜蘭縣礁溪鄉及三星鄉等地方,被邱老師一一尋回。       湧泉與人類的關係   湧泉潔淨而源源不絕地維繫著生態系統,是許多水中生物的避難所。然而除了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貢獻之外,湧泉的出現更是聚落與文化的起源。 回溯人類生活與湧泉的關係,自古以來便密切結合,例如人們常稱地底冒出的乾淨水源為「清泉」或「玉泉」;此泉若出現於山腳下,風水上便稱之為「龍泉」,成對的龍泉就稱「龍目」,大量成井取水則形成「龍井」等等。 湧泉流經之處成為早期居民拓墾的選擇,生生不息的湧泉支撐起農耕、畜牧業發展,而後逐漸形成聚落的經濟結構。在屏東縣恆春鎮的龍鑾潭旁的龍水社區,湧泉灌溉了整個龍鑾潭的水稻田,當地居民取泉水灌植作物,栽培有機無毒的優質農產品。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居民,一百多年前便利用潔淨的泉水種植香蕉,由於生長香蕉樹的土表都漫淹於水中,因此所栽植出的香蕉也被稱為「水香蕉」。而在屏東外海的小琉球島上同樣也有湧泉的存在,島嶼中央的碧雲寺是當地居民生病時選擇坐船回臺灣醫療之外的另一個選擇,他們會在廟裡向菩薩祈求藥籤,並取用廟旁名為「龍目水」的湧泉水來作藥引醫病,形成當地特殊的文化。     在日本稱為「救命水」 邱老師對於湧泉的研究與調查也借鏡日本,日本在二十多年前就將全國多處有良好水質的水源規劃為「百大名水」,而其中70%都屬於湧泉。近兩年更衍生出另一個的名字稱做各地的「救命水」。 政府單位將水源資料製作成摺頁提醒當地居民,若再次出現重大災害(如核災或海嘯等)導致無潔淨自來水可用時,能夠循著資料找到這些從地底湍湍不絕湧出、且能賴以為生的乾淨水源。 以日本京都的針江聚落為例,高山雪水溶化後流入地底,之後流入村落中形成200多個湧泉口,當地社區營造成「生水之鄉」,每戶人家都有一口湧泉,將泉水與自家廚房結合稱做「水廚房」,再依水質乾淨度分三階段利用。這樣的「生水之鄉」戶戶有流水的景緻,開放遊客參觀也同時活絡了地方產業。 此外,日本富士山的湧泉水在靜岡縣的三島市形成四條湧泉溝,其中最有名的是源兵衛川,河川經過整治後,清澈到能夠孕育出珍貴的三島梅花藻。如此美好和諧的共存,讓社區居民皆有共識要擔任湧泉環境的守護者,造就當地成為著名的生態復育與休憩場所,潛移默化中也教育了孩子們維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些與湧泉的相處經驗都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湧泉水量減少原因 一直默默地守候著我們的湧泉,她的貢獻涵蓋了生態、生活文化甚至到應急救災,而人們卻因為生活的便利就遺忘了她。高雄柴山的巃巖冽泉,早期湧泉造就了附近的龍井社區,邱老師查閱相關文史資料並與當地耆老訪談,發現此處湧泉維繫著整個內惟聚落,從史籍記載發現,詩人卓肇昌曾以「龍井甘泉」一詩描繪著清朝鳳山八景的「龍巖冽泉」:「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蟹眼千尋渫,龍澌百丈淵。」此為形容當時湧泉水量之壯闊,但由於都市化過程中抽取了過多的地下水,造成湧泉出水期間僅剩一個月,而早期人們在岸邊洗竹筍、洗衣服以及孩子們戲水的畫面,如今只是長輩們的片段回憶。都市的發展使濕地面積大幅縮小,政府又將原有的水圳加蓋配管自來水,當取用水方便之後,也逐漸遺忘了舊時所依賴的湧泉,後輩之人更只將湧泉誤以為是既有的排水溝,日漸疏離,最終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湧泉水量減少原因包括了治洪方式、水土保持工法與土地過度使用。湧泉水與地下水位有關,超抽地下水、山上汲水區的過度開發與森林砍伐,皆會使水量減少。現在的治水策略一向講究上游到下游快速的排水,也就是降水後立刻引入河道,再快速通洪,但如此一來,中上游的土地無法吸收到足夠雨水來補注地下水層,進而使得湧泉出水量減少,出水口也越來越難預測。   未來如何維護與利用湧泉 對於湧泉的永續經營,邱老師認為仍為自然狀態的湧泉(如蘭嶼的湧泉)就讓其維持現況,並發展成環境教育的場域;而已建設作為灌溉使用的,地方政府或輔導單位則應讓農民了解湧泉的珍貴性,利用潔淨的泉水種植高品質的作物。而在都市發展過程裏,依循著地理的紋理,產生生活連結,形成獨有的湧泉文化資產,居民若將這些故事包裝串連,結合當地的特色,發展觀光與戶外教學也相當適合。邱老師認為,湧泉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只要我們能夠讓潔淨的湧泉源源不絕,湧泉就會回過頭來照顧人類。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生態村 / 生態社區是人類未來復興之路

作者│劉德輔 (天使部落永續生活基地 負責人、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 理事)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經歷過工業革命的震盪,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不依靠石化產業的生活模式,甚麼才是未來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樣子? 其中一個解答或許是生態村,生態村結合了環境保育、非核、樂活慢食、社區凝聚、樸門永續等眾多綠色概念,在世界各地開始蔚為一股風潮。本文著重探討生態村的核心概念與精神。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與臺灣食安運動

作者|唐嚴漢(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特約編輯、影像提供|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食物的生產是一門從頭到尾的生命體驗與驚奇,只有我們真正開始檢視我們與食物、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夠達到生態和生產的兼容並蓄,與這個島,與這個世界共存共榮。 20多年以前,當米糠油事件剛剛發生時,台灣並沒有多少人對於食品安全的議題有所認知,食品安全多半仰賴著商人的城信和良心,這樣的事件也很快被人們淡忘。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利潤為訴求的商業模式很快地成為了食品工業乃至於農業的本質,向錢看齊使得我們吃東西越來越不安心,塑化劑、回收油、瘦肉精、毒澱粉、黑心食品,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不出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安弊病儼然成為這個時代潛伏在暗處最大的隱憂,我們往往要經過幾個世代才會發現現代科技創造出來的工業和食品會產生的問題,而為時已晚。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生態旅遊與環境永續

作者、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當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或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區因為工業開發或不敵全球化浪潮下,正以驚人速度消失,Pera和McLaren(1998)指出:「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天堂正持續被剷平摧毀,你能做些甚麼阻止其惡化下去?)」除了一味抵制開發外,生態旅遊可能是種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開發的永續發展之路。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國光石化開發案之環境與社會成本

作者|蔡嘉陽(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國立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前言 彰化西南角長期被認為是偏遠貧瘠、風頭水尾一個沒有發展潛力和希望願景的地方,所以過去彰化縣政府、在地部分的民代和鄉長才認為需要工業大開發來扭轉彰化芳苑鄉、大城鄉擺脫窮困的宿命。因此從2003年開始進行的大城工業區規劃到國光石化2008年確定以大城和芳苑海岸為開發區位,就是要把彰化西南角從貧窮老化的農漁產業和社區脫胎換骨成為石化重工業的新市鎮,真的是這樣子嗎? 現今社會最大的危機就是價值觀的扭曲與窄化,我們把經濟發展的選項和想像寄予這些短期高獲利、高排碳、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上,卻忽略了當地既存幾百年的農漁產業尊嚴和價值,以及對待土地生命的態度和倫理。總以外地的眼光和短淺的價值來判斷地方整體的好壞,企圖以經濟發展的迷思來改變、斬斷當地的社區和土地海洋的關係。什麼叫做永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思維下似乎就是不斷的開發蓋工廠達到經濟成長賺更多的錢,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所謂永續發展就是「滿足這一代人的需求,不會掠奪下一代人滿足他們需求的權利」也就是符合世代公平正義的資源利用,當我們這一代人已經滿足的經濟發展,就不需要資源過度利用只為賺取額外的利益,來剝奪下一代人使用地球資源的權利。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最後海岸線:阿朗壹古道

作者|許順發(阿朗壹古道解說員)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開發建設是否會繁榮經濟?或是僅是帶來人潮、車潮、噪音、垃圾,乃至污水等惡業留給當地社區居民共同承受?本文以台灣最後一段的海岸線:阿朗壹古道開發為例,來探討不當開發對生態、人文文化、社區發展的可能破壞與影響。 先人的足跡,古道的歷史意義 「要去臺東賺銀票,慢了一步賺抹到,想要來返怕人笑,姑不二終給人招。」恆春民謠中的滿州小調,幽默而真切地訴說著淘金大夢無疾而終的無奈。17世紀的歐洲傳教士曾在書信、備忘錄當中記載,臺灣東海岸,宜蘭至花蓮一帶的海岸地區,蘊含著豐富的金礦。《熱蘭遮城日誌》也記載到荷蘭人從原住民部落中得到線索,而多次組成探金隊遠征。然而當時的臺灣島東西岸交通,除了航運之外,「阿朗壹古道」是唯一的陸運交通要道,一直到現在,古道上普遍常見的沉積岩「硬頁岩」,也被當地人傳為試金石,再再顯示著阿朗壹古道在淘金熱潮所占有的地位。然而淘金熱終成歷史,古道則成為臺灣僅存的天然海岸。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是誰殺了石虎?!-以石虎生存現況談生態與開發

作者|林育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開發,是人類邁入文明的行為表現,但在開發的同時,我們究竟造成了多少改變?只是單純把森林變成道路、住宅、工廠和許多設施嗎?其實不然,環境的改變使得許多無聲災民-野生動植物失去了居所,有些物種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甚至有些物種滅絕了!此篇文章以石虎的現況呈現生態與開發間的衝突,還有人類可挽救的行動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