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際溝通的先鋒 — 第二屆跨科際短講總決賽
報導:孫語辰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系學士 歷經將近半年的籌備、初複賽與培力工作坊,第二屆跨科際短講總決賽暨「跨界人才— 做第三種文化的先鋒」靜態展今日(2015/12/6)假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十位選手經兩次進階培力工作坊的淬鍊後,首度在舞台上展示訓練成果。跨科際計畫總主持人陳竹亭教授也勉勵選手,並預告雖然跨科際計畫即將結束,但短講活動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不會在校園裡馬上消失」。 來看看選手們如何就自行選定的議題,透過短講成為「跨科際溝通」的先鋒。 ◎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二年級 蔡宗霖 宗霖拿多個新聞事件作為引子,解釋為什麼他認為「科學普及」有其重要性:有基礎的科學知識可以促使人進行批判性思考,判斷資訊的真偽,而不再只是片面接收傳播媒體提供的訊息。「科學普及」在宗霖的定義裡,是懂科學的人用聽得懂的話,降低資訊的學術門檻後再拿給大眾咀嚼吸收,而他希望透過聯合高中職各類不同社團共同舉辦活動的方式,將科學知識散播到不同的高中生族群。 ◎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戴宇陞 宇陞的短講一開頭就透露強烈的信念與行動感召:吃素食救地球。這個議題已被辯論許久,且因全球氣候變遷之故而加溫,但宇陞仍然勇敢為自己的立場做出辯護,提出為為何他成為一位素食主義者,以及為什麼其他人也應該這樣做的理由。席間他也提供了幾個讓培養素食習慣更容易的工具或技巧,用簡短的小遊戲邀請現場觀眾朋友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參與素食運動。 ◎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劉彥廷 彥廷透過短講想處理的問題,是台灣人才外流的危機。他向觀眾解釋人才流入與人才流出的概念,並以自身和同年級即將大學畢業的同學們談天的內容,帶出他國的狀況。各國的人才政策依國情而訂,自然各有千秋,彥廷除了細數不同國家的人才政策如何搭配國內外現實以外,也提出台灣年輕人不願留在國內就業的因素,並分析幾個曾實施的政策何以效果有限,又該如何改善,提供足夠的誘因吸引年輕人留在台灣。 ◎ 中正大學外語系 馮立玟 因為父親曾經對她說自己已「視茫茫、髮蒼蒼」,立玟開始思考可以為老年人做點什麼的歷程。她帶領聽眾們透視「高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現象」兩相重疊背後的巨觀潮流,以及把關注的視野再更縮小到個別的老人身上,發覺老人們在生活周遭所面臨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問題。在參與彰化縣芬園鄉竹林社區的社造活動後,老人在立玟心目中改變了形象,變成生動、活潑的樣貌,她也認為應該要推廣這些帶給老人改變的活動或制度,讓老年人擁有的知識可以發揮出來,幫助老人重新再社會裡找到價值所在。 ◎...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