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昆賢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 責任編輯: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Crisis and Culture: The 1930s, 1970s, and Post-2008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本堂研討課程,是我在英文系選的第二個研討課,其特色相當貼近老師的研究方向以及當代文學文本,是堂充滿實驗性與對話空間的「課程」,也讓我見識到英文系的與時並進。老師Lee[i]教授是一位韓裔美籍人,研究美國少數族裔文學與蘇聯Avant-garde運動的關聯,因此選擇的文本也都以少數族裔(觀點出發的)文學為主,與國內課程大多選擇典律文學(literary canons)有很大的差別,更不用說在這裡連去年才出版的小說都已成為學院中討論研究的題材。由於老師將課程主軸設定在馬克斯主義的發展,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看美國文學/文化的發展,所以他大膽假設二十世紀的歷史發展是有週期性的,從30年代、70年代的經濟危機,到最近的華爾街金融危機,三個時期作為其研究與上課的重點,試圖將文化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理論化。 由於這堂課程的名稱及關注重點,有許多曾經參與佔領柏克萊[ii]的同學都加入了討論,除了能夠聽到運動的實際秘辛、還有文本以外的觀點,更期待討論從文學研究直接轉移到運動策略的好壞。或許是預期到這個發展,老師第一堂課就要求大家討論紀錄片Inside Job(紀錄華爾街金融危機)。有趣的是,同學們的討論沒有落入簡單的政治對立或是仇富邏輯,而是仔細討論本片的敘事方式(是否過於訴諸情感)、資訊呈現方式等等。這讓課堂中之後的電影與文學,乃至於理論討論,都更具有批判力。舉個例子,老師在講解Clement Greenberg的“Avant-Garde and Kitsch”這篇文章的時候,並不刻意將其視為真理似的理論來講解(相較之下,台灣許多老師在講解時少了批判理論的力道),而是給予同學本文的歷史脈絡及當時的文化生產樣貌。接著,同學們就自動地開始用當下生活中的案例來質疑Greenberg所立下的許多結論(包括先前看過的電影等等)。這種討論對我日後如何在報告中引用/批判/回應「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重視史料與脈絡的新歷史主義式課程安排,最有幫助的其實在於”comparative”一字。換句話說,當課程進行到最後,進行對佔領運動的討論時(是正式的史料與理論探討,而非同學們的經驗分享而已),先前累積的文本就變得非常有用。例如,Tillie Olsen紀錄的舊金山大罷工,到底與現今年輕人發起的占領運動差別何在?而這差別又是從何而來?這些問題都是極有趣的。兼具史料與文化文本的討論,也與台灣純粹介紹性的課程相差甚遠。後者或許純粹帶著台灣學生了解迪斯可文化的內容,但前者卻深入探討什麼樣的政經氣候造就了迪斯可文化的自溺與狂放。 藉著老師的訓練,我大膽地跳出課程的內容,選擇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小說《盛世》作為探討文本,希望可以藉此一窺中國/香港/華文圈如何回應中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的中國社會現況。跟隨老師的歷史方法,我爬梳中國20世紀的科幻小說傳統,並加入了對寫實主義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討論等等,期待能夠將陳冠中的寫作筆法置入脈絡之中,才不會陷入直接臆測其寫作意圖的陷阱。另外,我也研讀了一些關於中國「後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遇上「後現代主義」)的研究,作為定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經環境的理論文本。如果沒有老師詳盡且全面的課綱作為範本,我可能無法順利選擇我報告所需的文獻。 即使課程內容以美國文學為主,但本門課依舊能包山包海,從少數族裔運動到全球化下的經濟危機,乃至於我最後選擇的當代中國文學,證實了框架與方法的正確訓練、可以讓學生的眼光看得越廣越深。而老師願意敞開心胸與學生暢談他的研究、更是讓人願意參與討論。不過,若要總結這門課程,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老師在介紹2008年的經濟危機時,選擇播了Arcade Fire的那曲The Suburbs。“And all...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