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跨科際教育在國際

近年來, 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網路科技的發達(如:線上函授課程的浪潮)、全球化相關議題的不斷延伸 (如:氣候暖化、糧食分配不均、區域戰亂、跨國際勞工移動),世界多數大學與高等教育相關研究機構、開始反思高等教育的知識產出與傳播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如何應用於社會脈絡之中、如何影響大眾觀看世界、如何影響重要的政策決定。

不可否認地,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反映該國的政治經濟需求、風土民情、甚至是該國人民(即使局限於某些族群)如何定義「文明」、「教化」或「專家」等關鍵字。台灣過去十年經歷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與政治經濟結構重塑,我們的高等教育如何因應調整呢?身為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領導者之一,SHS 致力於從理論、課程、學生實作等層次引進國際上的「跨科際研究與教育」思潮,期待更多關心教育的讀者一起討論與嘗試改變。

本電子文庫專欄將蒐集目前世界上進行中(或已邁上軌道)的跨科際教育案例,希望能用於未來研究與課程創新上、抑或鼓舞更多人思索「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本質與呈現。

0

「中東」的讀書與行路

作者:吳玟諭   貝魯特美國大學 碩士生 責任編輯: 楊力行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專任助理   中東研究 在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裡“CAMES”(Center of Arab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的碩班學生,總是讓其他社會學們的老師頭疼,我的指導老師在第一次與我會面時,聽到我當學期才決定研究主題,他把頭埋進手裡:「CAMES他們應該要在一開始就告訴你們先選科系,第一學期就修研究方法阿!」 選科系?可曉得「中東研究」對我的教授來說,不是一門學科。在CAMES的學生,可以選所有社科院的課,從經濟學、政治學到語言學,自己系上的課,也常和其他學門一起開,我列舉一些這學期在課程菜單上的課: MEST 210C Gender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East (cross listed with SOAN...

0

在美國學到的一課

作者: 戴宇呈 (Brena Yu-Chen Tai) (PhD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Women’s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責任編輯: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0

種下意識化的種子

作者: 詹允文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 麥迪遜分校 課程與教學博士生)   作者簡介: 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在中部的某個小城市長大,目前在美國中西部的公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課程與教學博士。博士班第二年,因緣際會接了一份在中國貴州推廣黑頸鶴及溼地保育的環境教育工作。人文背景出身的她,對生態一竅不通,硬著頭皮接下這份工作。她一點也不喜歡毛毛的鳥,因為了解而喜歡。深感自己在生態知識與環境研究訓練方面的嚴重不足,作者花了不少時間到外系修課,累積生態背景知識。從道德教育轉到環境教育,跨了很大一步。研究關注是溼地保育的教學研究,期盼可以將道德與公民教育的專長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從公民與道德的角度切入環境教育研究。目前的研究重心放在環境議題的討論教學研究。  

0

[SHS | 跨科際教育在國際 2]: 柏克萊課程心得 (3)

作者: 沈昆賢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 責任編輯: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Crisis and Culture: The 1930s, 1970s, and Post-2008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本堂研討課程,是我在英文系選的第二個研討課,其特色相當貼近老師的研究方向以及當代文學文本,是堂充滿實驗性與對話空間的「課程」,也讓我見識到英文系的與時並進。老師Lee[i]教授是一位韓裔美籍人,研究美國少數族裔文學與蘇聯Avant-garde運動的關聯,因此選擇的文本也都以少數族裔(觀點出發的)文學為主,與國內課程大多選擇典律文學(literary canons)有很大的差別,更不用說在這裡連去年才出版的小說都已成為學院中討論研究的題材。由於老師將課程主軸設定在馬克斯主義的發展,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看美國文學/文化的發展,所以他大膽假設二十世紀的歷史發展是有週期性的,從30年代、70年代的經濟危機,到最近的華爾街金融危機,三個時期作為其研究與上課的重點,試圖將文化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理論化。   由於這堂課程的名稱及關注重點,有許多曾經參與佔領柏克萊[ii]的同學都加入了討論,除了能夠聽到運動的實際秘辛、還有文本以外的觀點,更期待討論從文學研究直接轉移到運動策略的好壞。或許是預期到這個發展,老師第一堂課就要求大家討論紀錄片Inside Job(紀錄華爾街金融危機)。有趣的是,同學們的討論沒有落入簡單的政治對立或是仇富邏輯,而是仔細討論本片的敘事方式(是否過於訴諸情感)、資訊呈現方式等等。這讓課堂中之後的電影與文學,乃至於理論討論,都更具有批判力。舉個例子,老師在講解Clement Greenberg的“Avant-Garde and Kitsch”這篇文章的時候,並不刻意將其視為真理似的理論來講解(相較之下,台灣許多老師在講解時少了批判理論的力道),而是給予同學本文的歷史脈絡及當時的文化生產樣貌。接著,同學們就自動地開始用當下生活中的案例來質疑Greenberg所立下的許多結論(包括先前看過的電影等等)。這種討論對我日後如何在報告中引用/批判/回應「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重視史料與脈絡的新歷史主義式課程安排,最有幫助的其實在於”comparative”一字。換句話說,當課程進行到最後,進行對佔領運動的討論時(是正式的史料與理論探討,而非同學們的經驗分享而已),先前累積的文本就變得非常有用。例如,Tillie Olsen紀錄的舊金山大罷工,到底與現今年輕人發起的占領運動差別何在?而這差別又是從何而來?這些問題都是極有趣的。兼具史料與文化文本的討論,也與台灣純粹介紹性的課程相差甚遠。後者或許純粹帶著台灣學生了解迪斯可文化的內容,但前者卻深入探討什麼樣的政經氣候造就了迪斯可文化的自溺與狂放。   藉著老師的訓練,我大膽地跳出課程的內容,選擇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小說《盛世》作為探討文本,希望可以藉此一窺中國/香港/華文圈如何回應中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的中國社會現況。跟隨老師的歷史方法,我爬梳中國20世紀的科幻小說傳統,並加入了對寫實主義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討論等等,期待能夠將陳冠中的寫作筆法置入脈絡之中,才不會陷入直接臆測其寫作意圖的陷阱。另外,我也研讀了一些關於中國「後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遇上「後現代主義」)的研究,作為定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經環境的理論文本。如果沒有老師詳盡且全面的課綱作為範本,我可能無法順利選擇我報告所需的文獻。   即使課程內容以美國文學為主,但本門課依舊能包山包海,從少數族裔運動到全球化下的經濟危機,乃至於我最後選擇的當代中國文學,證實了框架與方法的正確訓練、可以讓學生的眼光看得越廣越深。而老師願意敞開心胸與學生暢談他的研究、更是讓人願意參與討論。不過,若要總結這門課程,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老師在介紹2008年的經濟危機時,選擇播了Arcade Fire的那曲The Suburbs。“And all...

0

[SHS | 跨科際教育在國際 2]: 柏克萊課程心得 (1)

作者: 沈昆賢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 責任編輯: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編按] 延續上一篇 “跨科際教育在國際 1″ 針對荷蘭 Wageningen 大學在環境科學層面的課程創新、以及2014 達人學苑的 “教育現場紀實",責編Carol 這次邀請到政大英文系的沈昆賢分享去年一整年 (藉由 “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跨國培育計畫")、在柏克萊大學的訪問學生修課經驗。誠然,SHS所要推動的三大跨科際教育改革指標是「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為導向」、「跨界溝通」與「隨時演化的方法論」,而目前國際上對於 “transdisciplinarity"一詞的學術研究大多著眼於自然科學、醫學或公衛相關領域;然而,人文或社會學科的研究或教育該如何因應這個教育改革?   以責編自身在北美三年的文學/文化研究訓練經驗而言,碰過許多研究當代文學的老師、其實致力於透過文本或理論的剖析,帶領學生思考與批判社會問題;這些批判(有時是報告寫作、或其他藝術展演)也許不會立即轉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卻能逐漸改變學生的價值取向、以及嘗試用多元形式溝通(不侷限於言語上的)。   本系列作者沈昆賢藉由書寫修課經驗,討論柏克萊與台灣人文學科教育的異同之處;其中的關鍵字-課程脈絡化與生活化與學生表達/批判能力之建立-某種程度上回答了我上述的問題、也趨使關注跨科際教育的讀者/研究者集結更多類似的 “教育現場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