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在放與不放之間糾纏──以旗津放生為例 [Part 2]
責任編輯:李佩儒(中山大學社研所碩士生、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教學助理) 在訪談旗津當地居民、意見領袖或宗教組織後,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對宗教來旗津放生的行為多少有所質疑,但這些反對的聲音大多維持在非公開的私人意見層次,並未凝聚為公共議題或動員公民的組織。那麼,為何居民雖對放生行為有所質疑,但幾乎都不會採取行動?我們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 | 對話 (Conversation) | 想像 (Imagination) | 閱讀 (Reading)
此專題為中山大學 「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之部分研究,授課老師與研究助理嘗試寫作科普文章,讓一般讀者理解目前海洋生物資源保育問題, 同時也促使海洋、社會、管理三大學科間的對話。
責任編輯:李佩儒(中山大學社研所碩士生、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教學助理) 在訪談旗津當地居民、意見領袖或宗教組織後,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對宗教來旗津放生的行為多少有所質疑,但這些反對的聲音大多維持在非公開的私人意見層次,並未凝聚為公共議題或動員公民的組織。那麼,為何居民雖對放生行為有所質疑,但幾乎都不會採取行動?我們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責任編輯:李佩儒(中山大學社研所碩士生、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教學助理) 前言 2014年一月,海濤法師在旗津進行法會,隨後進行放生活動。學生團體至現場舉牌抗議,指出放生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造成生態失衡及動物權利的受損。這一抗議活動引起媒體關注,報導指出放生過後大量魚類死亡,民眾「釣爽爽」,不僅破壞生態,被放生動物的「下場」也跟宗教團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