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S 短講培力工作坊 1–短講表達能力暨口條訓練 (20141017@中興大學)
作者: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照片提供: 孫語辰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跨科際中台灣區域推動中心
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 | 對話 (Conversation) | 想像 (Imagination) | 閱讀 (Reading)
作者: 賴翊瑄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照片提供: 孫語辰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劃辦公室) 、跨科際中台灣區域推動中心
記者│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接前篇「SHS的精神與課程」)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在九月五日舉辦103年度期初說明會暨「跨科際課程溝通討論」工作坊。這篇報導以下午的工作坊為主題,與讀者介紹「引導」技巧與應用。 這次工作坊裡的關鍵角色是三位經國際引導師協會認證的專業引導師,分別為東海大學企管系、曾執行101學年度B類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的余佩珊副教授,以及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與張桂芬兩位引導師。 余佩珊副教授在席間和與會教師解釋,「引導」是「建立(討論的)遊戲規則」及「問問題」的技巧。魔鬼藏在細節裡,為了設計出適合這次工作坊的「遊戲規則」,余佩珊副教授在籌備階段即積極與課程計畫辦公室溝通、規劃工作坊各個階段的內容,包含場地氛圍、使用的工具、討論問題、討論時間長度與分享方式等,因為「引導討論」的成敗多取決於此。 這次工作坊所使用的會談模式是廣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前青輔會)與環保署推廣公共參與所使用的「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1995年,布朗與伊薩克(Juanita Brown & David Issac)夫婦在家中舉行會議,意外發明世界咖啡館。世界咖啡館的特色是每組有一位「桌長」記錄討論或進行引導,其他與會者分成小組參與討論,在每個階段都需要「換桌」作移動式學習,到不同組別觀賞他組前一階段的討論結果,並接續討論新一階段的議題。因為世界咖啡館強調創造輕鬆、非正式的氛圍,並鼓勵與會者發言與各種形式貢獻,例如開放與會者在桌面塗鴉,還有不斷讓與會者重新排列組合的討論結構,適合創意發想與搜集天馬行空的行動方案,使得世界咖啡館因此成為最常見的會談方式之一。但也因此討論成果較破碎或發散,不易收攏,不適合使用在須聚焦重大爭議的討論議題上。 除了主要會談模式外,這次工作坊中也應用許多附加的流程技巧。舉例而言,為了使桌長和與會者易於系統性地收集各桌討論內容,余佩珊副教授設計了適合的記錄的表格提供給各桌桌長,並且在最後一階段引導各桌討論者使用引導中常用的工具 – 便利貼,歸納不同的意見於相對應的議題紙中。在收攏討論結果上,因為時間限制的因素,三位引導師選擇的是「爆米花分想法」,取代較花時間、偏向視覺呈現的「藝廊」法與呈現共識或熱門程度的「貼點法」,讓與會者接力用口語的方式,提出討論最後一個階段關於「引導」如何在課程中應用的發想,因為「不間斷」的發言像是爆米花「逼撥」爆發,具有「炒熱氣氛」、「鼓勵積極發言」的效果,無形中凝聚了討論的團體動力。不同的討論段落間,引導師也運用各種風格的音樂、鈴鐺等工具,不露痕跡地提示與會者結束前一階段的對話圈,並增加會議輕鬆、開放的氛圍。 除了討論流程與方式,另一個引導師或欲使用引導技巧的教師需要設計的是討論議題,以及所提供的參考資料。這次討論工作坊因應新學年度跨科際計畫的「短講培力工作坊」與「系列短講競賽」,設定讓課程教師與助理夥伴練習引導技巧的議題即以「短講」為主軸。三個討論階段的題目由淺入深,從個人經驗出發,首先透過欣賞一支六分鐘TED短講,讓與會者分析觀賞影片時所感受到短講者所使用的溝通技巧。第二階段則是探詢課程教師的短講經驗,以及運用短講作為溝通方式,其中迷人與引人入勝之處。第三階段則是進入行動方案,討論課程可以如何推廣短講,以及推廣過程中可能需要的資源/支援。 與會教師與助教、助理夥伴們在第四個討論階段中提出短講的應用方式,包括可應用的議題、對象,或是所需要培力的內容,提供給計畫辦公室參考研擬後續的培力課程。三位引導師也應計畫辦公室的需求,開闢最後一個階段的討論,回歸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引導」,亦是讓與會者發想可以如何應用「引導」於課程中。 與會者多對本次工作坊抱持一定的肯定,認為引導技巧有助於課程中的討論活動,像是如何將複雜的問題切割成易於被接受的小問題(例如常用的ORID提問法),置入連貫的討論階段中,降低討論的進入門檻與難易度,能夠幫助課程教師引導修課學生處理真實世界議題。 張桂芬引導師指出,課程學生需要建立的是表達能力,相對的,教師需要的則是「引導」技巧。這次工作坊在議題與流程上,正好觸及這兩個不同角色所需具備的能力。會談模式或引導技巧,以及議題的(階段)設定,是討論裡密切不分的兩大支柱。張桂芬也分享她過去不間斷接受引導訓練的歷程,建議對引導感興趣的課程教師,不斷地操作、練習,累積實戰經驗,是磨鍊引導技巧的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The World Café – History" http://www.theworldcafe.com/history.html 2012 SHS達人學苑也有使用世界咖啡館進行討論,SHS中區論壇也舉辦過「問問題、找方法」咖啡館工作坊,更久遠以前101年 SHS 0期計畫「達人學苑0.com」也是用世界咖啡館找出「我們所面對的十大議題」的喔!
記者│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進入九月各大學即將開學之際,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在九月五日舉行「期初說明會」暨「跨科際課程溝通討論」工作坊,提供即將開課的課程教師、助教夥伴們當面溝通執行計畫細節的機會。一年一度的說明會,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地點選在別富田園風味的嘉義縣民雄鄉金桔農莊,讓期初說明會不是只是一場制式的會議,更增添輕鬆與適合交流的氛圍。以下,跨閱誌記者記錄了當天上午「說明會」裡值得分享的片段,而下午「工作坊」的內容則會在後續第二篇報導中。 SHS之精神與課程 前跨科際課程平臺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從一教授在往年每一次課程計畫期初說明會中,總是擔綱說明的要角,今年雖已自課程平臺計畫卸任,仍身體力行支持SHS計畫,再度回到說明會講解「典範課程群組的參考方針」的內容。 「典範課程群組的參考方針」(下略為「參考方針」)是規劃、執行跨科際課程計畫須保持的核心精神與操作指引。林從一教授指出,跨科際計畫的精神在於真實問題的解決大多需要個領域專家的投入和共同合作。培養上述這種「跨領域」能力需要界面,在大學裡主要的界面即是「課程」,又「課程」界面收納著教師、教材內容、教學(法)、學生、助教等元素,因此跨科際課程亦是需要仰賴在這些因素上做細緻的規劃,方能獲致培養大學生跨領域能力的成效。整個參考方針即是圍繞在課程的四元素:議題設定、教師社群經營、助教培訓與學生指導、學校行政支持等層面,對欲進行跨科際課程計畫者提出具體的行動建議。 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y) 多科際 (Multi-disciplinary) 界科際 (Inter-disciplinary) 問題導向 問題導向:出發點不是哲學面或是理論層面,而是為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主題導向而非問題導向,旨在提供新的觀點而非提供解法。 解決問題或理論層面等學科內問題。 演化的方法論 建立一套方法論,在其中整合不同領域的方法論與認識論。 傾向保持領域的自主性。 在合作的學科間共有的架構下,分別處理不同的問題。 合作 科學家、研究者與利害關係者間進行合作。 只在不同科學領域間合作。 只在不同科學領域間合作。 表說:Wickson等發展出的跨科際、多科際、界科際分類指標 來源:Wickson, F., et al. (2006). “Transdisciplinary...
記者│于沛馨(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 照片│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提供 繼塑化劑、毒澱粉後,油安問題也相繼爆發引起食安疑慮。自102年10月17日媒體報導「橄欖油系假ㄟ」,揭露大統長基公司的「大統長基特級橄欖油」內橄欖油含量不到50%,且非法添加「銅葉綠素」,並在現場查獲4桶綠色膏狀物,業者宣稱係葉綠素之添加物,公司負責人高振利因而以100萬元交保並道歉。
短講者、撰文|嚴天浩(成功大學化學系) 教改,我想是新聞最喜歡報的題材之一吧!新聞上時常為此吵得沸沸揚揚,談話性節目交織著對教改政策的正反論述,像是十二年國教、廢指考、採計方式…等,也都曾經是媒體的主要報導對象。當然這些教改議題也在校園生活中不斷地傳遞著,不少朋友在FB轉貼教改相關文章,然後加上自己對教育政策有不滿或是支持的意見,和同學吃飯聊天的時候,也會針對這個議題激烈討論,雖然異口同聲地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政策,但後來許多人仍繼續過著自己平常的生活,期待教育本身未來會有什麼改變,而我則是期待著我能做什麼,來為教育帶來些許的改變。
資料提供|SHS計畫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SHS南區區域推動中心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系統系教授兼成大博物館副館長陳政宏老師為我們分享現今教育制度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跨科際教學。 傳統教法V.S學生學習吸收能力 陳政宏老師指出,目前傳統的理工學院教法大多是以重視專業技術為導向,課程的編排從簡單到困難的架構來作為教育的順序劃分方法。理論上來說,這是十分合理的教法,但學生往往會在一開始的公式階段就放棄學習,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了;因此陳政宏老師主張,更改學生的學習順序,先提升學習興趣,再把解決問題的公式、方法丟給學生,讓學生學習。
資料提供|SHS計畫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繼上屆短講活動獲得學生們廣大的迴響,SHS南區區域推動中心於103年3月26日再次舉辦第二屆「SHS Talk Show-Let’s Short Talk」短講活動,再次聚集各校對短講有興趣的同學,在活動中大展身手;同時,透過短講活動,讓更多值得被關注的重大社會議題,讓大家有更深沉的思考與討論空間。
記者|詹穆彥(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像提供|跨科際數位平台 東海大學「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群組計畫,由於在跨科際課程規劃的完整與創新,獲得教育部「典範課程計畫」的補助。本次巡迴於全台各大專院校的SHS跨科際課程訪視活動,最終站為東海大學「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此次訪視成員由教育部資訊與科技教育司楊鎮華司長領隊,帶領教育部官員及顧問一行五人、四位計劃審查委員(中正大學通識中心黃俊儒教授、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周素卿教授、中央大學學務長郝玲妮教授、臺灣大學社會系陳東升教授),及SHS計劃各平台主持人(SHS計畫總主持人陳竹亭教授、數位平台主持人鄭原忠教授、課程平台主持人廖蕙玟教授、中區推動中心主持人蕭淑娟教授)及計畫助理共同出席。東海大學方面則由湯銘哲校長、蔡瑞銘研發長,以及許書銘教授共同主持。本次訪視共分為兩個場次,第一個部分為計畫報告與討論,第二個部分則是教學經驗分享,模擬上課情況,並安排訪視成員與課程教師及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短講者、撰文|林思妤(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九十年,當時念科班的我剛獲得高雄區團體現代舞比賽高雄區的決賽權,大家在高雄技擊館前開心的合影。這張照片跟今天的主題「打造臺灣文創產業軟實力」有什麼關係呢?就先讓我一開始先賣個關子。
記者│郭惠琮(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編輯、攝影│杜亞潔(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於2013年11月25日舉辦的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下午場次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尤菊芳教授逐步為大家介紹幾個實用的思考訓練方式,供老師與TA們未來回校園協助教學的工具,分別是亟速思考、九宮格思考法、MECE原則。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