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2012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

0

公共論壇心得 實踐跨科際溝通

作者|簡于鈞(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聆聽這場超時、意猶未竟,而且期待再相聚的公共論壇,在形式展現上毫無疑問的吸引了所有參與者的目光,透過主持人的牽引,我們得以聆聽各方從不同角度、立場所提出對綜合大學和高等教育在大環境低迷的情境中,所產生的各種困惑與不同的指引。   公共論壇這個討論形式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中,是不常見的。我們於日常生活中所慣用的談話模式,例如倫理份際、對話默契,在公共論壇的進行中,都需要再度調整。而這次對談的三方:學生、專家、教授,屬於不同社會位置、不同世代、不同認知的多元聲音,在與談人來源多樣的情況下,苑舉正教授於論壇一開始所提的「說真話」原則,進一步點明了此次公共論壇的意圖─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在這次論壇裡,要討論的真實世界問題就是「高等教育與實際職涯中,學與用之間的拉鋸」。作為跨科際的實際操作模式,公共論壇確實提供了一個說真話的平臺,並且找出對話對象,使問題得以縮小。然而,從臺上與談人的對談過程中,卻讓我看見除了最明顯的就業問題之外,問題背後,討論真實世界的問題的複雜性和困難度。在這裡我想談的,是關於對話頻率。 以其中一個題組為例,專家們認為職業無貴賤,從任何職業中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當然,這是一個很正確而廣義的發言,但這樣的發言卻也透露出專家與學生雙方在真實世界中,於「就業困境」這個事實在認知上的差異。以木工為例,這是一個需要具備專業技能與經驗的職業,薪資所得比多數大學生畢業平均所得多上許多,因此專家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職業經驗,或許就能因此渡過所謂的經濟困境、遠離高失業的陰影。

0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精彩Feedback攻防戰 精華紀錄大公開

記者|王柏仁(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整理|簡于鈞(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期待已久的「教授冏很大」公共論壇日前如火如荼的展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教授、學生,以及觀眾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對高等教育又有什麼樣的探討?就讓我們往下看,到底現在出了什麼問題,教授、專家們又是如何解釋呢? Q(臺下學生代表/王柏仁):我想問一個現實面的問題,請問1111人力銀行何啟聖副總經理現在的工作真的這麼難找嗎?我是土木系的學生,上課時老師常會引薦工作機會。例如老師以前的學生現在是某公司的老闆,工地常缺人;而該老闆又同時有開咖啡店,但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趨向到咖啡店做服務業的人數遠大於去工地。咖啡店薪水22K、工地45K,現在的就業趨勢,工作真的如此難找嗎? A(專家代表/何啟聖):我認為就業問題常會以偏概全,這事件的主體相當龐大,但我們常常都會著墨於某一個議題做討論。就今年主計處公布出來的20到24歲失業率已經超過14%了。老實說,失業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市場上工作職缺相當多,但我也相當好奇有技術性的勞力工作大學畢業生不願意去做,而去做較無技術性且薪水較低的服務業的原因。 至於明星大學的畢業生工作好找嗎?我最近發現他們越來越不好找工作,但是我普遍認為困難度不高。就我所知,很多木工出師後薪水4萬元以上,但是年輕朋友不願意去做,較多意願的是去做服務性質的工作。所以我也不清楚現在年輕人就業趨向,以及他在選擇打工和未來職涯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據我推測,現在的年輕人的土壤養分跟我出生的年代是不同的,長出來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彼此間應該多方面的了解,才可以對於企業用人、就業趨向,做進一步的探討。

1

2012公共論壇臺大登場 岑永康讓教授囧很大

記者|楊玲(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孫語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賴彥成(東海大學哲學系)、陳佳圻(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12月28日(五)於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活動,現場200多位觀眾共襄盛舉。早上場主要邀請SHS計畫各子平臺主持人以18分鐘仿TED短講作「成果發表」,分享推廣跨科際教育一年成果。下午場「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採「爸媽囧很大」節目形式,由知名主播岑永康主持,邀請專家、教授、學生同臺討論高等教育議題。 下午場「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由SHS計畫主辦,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與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協辦。公共論壇主要是藉由教授、專家、學生三方共同探討「大學大了什麼?學生學了什麼?用了什麼?」議題。 本次邀請專家團代表包括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林文虎、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天下雜誌總主筆蕭富元;教授團代表包括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輔仁大學前副校長林思伶、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林敏聰、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苑舉正、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張武修,以及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黃俊儒。 另外各大學生會代表包括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公關部員李昂、國立臺灣大學生會長林韋翰、國立中山大學生會長胡繹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生會長葉上民、東海人間工作坊宣傳幹部陳信仲及國立臺灣大學師範大學生會自治會長謝慧霆。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八場精彩短講 林照真全面開放學生參與製作

記錄|胡繹煌(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2012年SHS計畫「成果發表會」最後一場的專題短講主題為「臺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一個有關大學生人才培育的傳播構想」,主講人為臺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主持人兼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林照真。   林照真一開始即強調自己的靈魂是新聞人,自從她接觸新聞媒體,就從沒間斷過地埋首於這個領域。她所帶領的傳播案計畫特色有二個,包括一是向學生完全開放,且根據Google分析指出該專案的65名活動寫手所撰寫的文章,讀者人數規模達到1萬5千人,並且遍佈14所大專院校。二是該傳播案以該如何減少科學與人文間的鴻溝為目標,並持續努力著。 林照真自詡本傳播計畫可以達到以下三大角色:包括連結學界與業界間溝通的「橋樑者」、培育學生的基本與整合的「培育者」及期許能引出更多人的參與的「拋磚者」。她也於短講中提到,現代學生只顧聽、說、讀,而寫作(亦是此計畫案的執行力)則是目前尚待多強化的能力。 本傳播案也引導學生議題產製,並形成跨校跨科際團隊。在學生累積一定的傳播實力後,不僅能產製具深度、廣度的專題報導,甚至紀錄影片也不是問題。另外還有一套虛擬攝影棚的製作培訓,這是一個讓同學自主發揮的平臺,節目產製皆由學生擔當製作人,並結合各校各系的合作力量,才得以完成幾近每月一則的節目錄影。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四場精彩短講 楊明德主任點出三大影響人類之威脅

記錄|謝宇程(教育研究人員) 2012年12月28日上午,SHS計畫在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成果發表;在會議之中,中區論壇的主持人兼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楊明德主任和與會者分享跨科際教育的思維,如何在生態和永續的教學上運用。在成果發表中,楊明德主任強調,當前三個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威脅: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生物多樣性減少,都亟待跨科際的人才,阻止情況繼續惡化。 SHS計畫,提倡跨越社會(Society)、人文(Humanity)、科學(Science)三個領域的學習,培養跨科際的人才。SHS計畫之下有三個論壇平臺:北區論壇、中區論壇、桃竹苗論壇。中區論壇的主持人是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楊明德主任,協同主持人是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明珂教授,以及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莊秉潔教授。 在成果報告的開頭,楊明德教授就將世界末日的烏龍預言,與近年來的氣候變遷相連結。楊明德教授說,在過去幾年之中,發生澳洲大旱、臺灣莫拉克颱風,美國珊蒂颱風,這些極為嚴重且罕見的災難。尤其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傷亡太過慘重,使「莫拉克」這個名稱,已經從颱風命名中刪去。我們活幾十年,就看得到好幾個百年一次,甚至五百年的大災難。這不是因為我們恭逢其盛,而是因為極端氣候愈來愈常見。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三場精彩短講 高涌泉:社會需要能提出好方案的知識份子

記錄|謝宇程(教育研究人員) 為培育跨科際人才所設立的SHS計畫,12月28日上午舉辦成果發表。SHS計畫北區論壇的主持人高涌泉教授提出,在臺大論壇中,已舉辦了10場論壇活動,每次都能引起相當熱烈的迴響。高涌泉教授也期待,這些論壇活動,能夠對大學的課程教育,學生學習心態,都造成一些改變。   SHS計畫之下有三個區域論壇:北區論壇、中區論壇及桃竹苗論壇。臺大論壇在臺大物理系高涌泉教授的主持之下,以「臺大論壇」為名稱進行。 提到臺大論壇舉辦的精神,高涌泉教授認為,這個社會需要公共知識分子,而且能提出好的處理方案的知識分子;但是現在,學者卻無法擔任這樣的角色。臺灣研究社群在過去20年間快速專業化,重視學術研究與學術成果。學術界建立了明確的規則,每個人很專心地經營自己的研究領域,以利提出具體研究成果,並對於學術績效有明確的賞罰機制。因為這樣「完善」的學術體制,導致學術人士愈來愈少跨出自己的領域,處理現實世界的課題。 高涌泉教授也指出,學術思維習慣將複雜問題簡化切割,在這樣的情況下,學術界人士擅於處理單純化與範圍限縮的課題,學術研究經驗無法處理複雜社會議題。舉自己的專長物理領域為例:物理學研究力學時,可能會假設一條牛是一個圓球,「但是」牛並不是圓球。因為假設是簡化的,複雜的問題不見容於學術社群,學術往往只處理社會不重視的小問題。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二場精彩短講 林從一院長暢談跨科際課程豐碩成果

記錄|謝宇程(教育研究人員) 12月28日上午,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在集思臺大國際中心舉辦成果發表與公共論壇。在會議中,林從一教授提出,在課程平臺計畫部分,共補助了35個課程計畫,共計40所學校參與。所補助的課程,以「我們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為主軸開展與深化。 為進行師資培育發展,SHS課程平臺計畫也於8月中舉辦了「教學工作坊」,演練小組實作教學法,共30學校,120人參與。透過課程和教學,跨科際的思維和精神,正在各大學中開枝散葉。 SHS計畫乃是教育部補助的中程計畫,總共執行四年;而2012年度是本計畫的第一年。SHS計畫的總體目標,乃是在於打破社會(Society)、人文(Humanity)、科學(Science)三者的學科既有藩籬,幫助學生在本身專業之外,培育和其他領域溝通與合作能力。而在SHS計畫之下的「課程平臺計畫」,運作主軸在於,透過重要問題論述、補助課程發展、培養專長師資,等三個面向,為跨科際教育打下基礎。 在重要問題論述方面,SHS邀請各方專家,發展「我們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論述,並透過說明會、研討會,以及網路等管道進行推廣。社會系教授陳東升提出的問題,圍繞著正義與公平;中央研究院吳茂昆院士所提的問題,則集中於科技發展與自然、人類社會的交互關係。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彭明輝榮譽教授,則著重臺灣眼前的經濟與資源議題。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戴華教授,則提出了智慧與生命、社會之間的關聯。透過對於「重大問題」一連串的提問與反思,「跨科際」思考與學習的重要性表露無疑。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一場精彩短講 陳竹亭教授暢談「串思」 (trans)重要性

記錄|陳佳圻(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劃12月28日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辦【成果發表短講暨公共論壇】,由來自全國的各領域學者一同執行辦理,為臺灣打造擁有跨領域思維及能力的人才。上午場期末發表,由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暨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教授率先開場,講述本計畫的宗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 陳竹亭表示,現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越趨多元,同時也形成許多高複雜性的問題,其並無法靠單一面向的專業能力來理解。但是各專家、學者們往往各自於自己專精的領域一展所長,卻無法將畢生研究所學實際運用解決問題,為了讓真實世界的複雜議題能夠深入地被探究解答,跨科際的概念因而產生。 跨科際讓各領域的人才不再劃地自限的關在自己的世界,而是建立起交流平臺,在面對共同的社會問題下,發揮自身所長,一同溝通、合作,讓各類不同的思維碰撞激盪,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人會疑惑跨科際培訓課程與目前的通識教育區別為何呢? 陳竹亭則說,通識教育注種學習領域的廣度,而跨科際計畫課程則是以大學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為主,並首重學生自身的專業深度。學科專業能力是跨科際研究的基礎,唯有自身紮實的知識,再結合各領域的多方視野,彼此互相融合、形成「串思」 (trans)。 理工學院與人文學院的思維模式不再是八杆子打不著,讓學子們不再狹隘的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是串聯起多方面向地思考,尊重所有專業的分科,但在共同議題上互相溝通合作,並且產生1+1大於2的成果,這就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的核心價值所在。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圓滿落幕 展現跨科際教育推廣成效、開啟高教論壇多元性

記者|楊玲(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陳佳圻(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12月28日(五)於集思臺大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辦【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活動,現場200多位觀眾共襄盛舉。早上場主要邀請SHS計畫各子平臺主持人以18分鐘仿TED短講作「成果發表」,分享推廣跨科際教育一年成果。下午場公共論壇採「爸媽囧很大」節目形式,由知名主播岑永康主持,邀請專家、教授、學生同臺討論高等教育議題。 早上場成果發表仿TED短講發表 對跨科際教育推廣成效 早上場「成果發表」由臺大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擔任主持人,包括計畫總主持人陳竹亭、課程平臺主持人林從一、北區論壇主持人高涌泉、中區論壇主持人楊明德、桃竹苗論壇主持人王俊秀、達人學苑主持人鄭嘉良、數位平臺主持人鄭原忠,以及臺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主持人林照真分享各自計畫或平臺執行一年來的成果。 陳竹亭用「串思」(trans)二字為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下註解,認為來自不同領域的觀點,形成知識的整合串思、建立跨界智庫,方能共同面對各類複雜重大的社會議題,乃至全球性的問題。王俊秀認為這是由集思、串思、反思三者結合的「三思而後行」,國外許多知名大學便採取這種共學機制,如:哈佛大學、京都大學。 林從一則表示,跨專業學科計畫除了要與通識教育作出區隔、專業部分需具體呈現,還必須打破各專業之間的壁壘,實行起來需費一番心力。目前除了課程外,也在北、中、桃竹苗區舉行各類議題論壇,期望透過對話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或許無法立刻達成共識,但期許能找到缺點最小的解決方式。 下午場公共論壇採節目形式 在大專校院打造具可信性之對話場域 下午場「教授囧很大」論壇,不僅具備人文、教育、理工、醫學、通識等各領域的學者,更增添了業界各領域的專家一同進行三方交流,藉由教授、專家、學生三方共同討論探討「大學學了什麼?學生是否學以致用?」而現場也使用HiTeach遙控系統,讓臺下的觀眾能透過手中的控制器投票,呈現自己的意見與臺上對話。 本次採用仿「爸媽囧很大」的節目形式,由知名主播岑永康擔任主持人,邀請專家團代表包括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林文虎、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天下雜誌總主筆蕭富元;教授團代表包括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輔仁大學前副校長林思伶、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林敏聰、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苑舉正、臺北醫學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張武修、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黃俊儒,以及各大學生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