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論壇心得 實踐跨科際溝通
作者|簡于鈞(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聆聽這場超時、意猶未竟,而且期待再相聚的公共論壇,在形式展現上毫無疑問的吸引了所有參與者的目光,透過主持人的牽引,我們得以聆聽各方從不同角度、立場所提出對綜合大學和高等教育在大環境低迷的情境中,所產生的各種困惑與不同的指引。 公共論壇這個討論形式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中,是不常見的。我們於日常生活中所慣用的談話模式,例如倫理份際、對話默契,在公共論壇的進行中,都需要再度調整。而這次對談的三方:學生、專家、教授,屬於不同社會位置、不同世代、不同認知的多元聲音,在與談人來源多樣的情況下,苑舉正教授於論壇一開始所提的「說真話」原則,進一步點明了此次公共論壇的意圖─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在這次論壇裡,要討論的真實世界問題就是「高等教育與實際職涯中,學與用之間的拉鋸」。作為跨科際的實際操作模式,公共論壇確實提供了一個說真話的平臺,並且找出對話對象,使問題得以縮小。然而,從臺上與談人的對談過程中,卻讓我看見除了最明顯的就業問題之外,問題背後,討論真實世界的問題的複雜性和困難度。在這裡我想談的,是關於對話頻率。 以其中一個題組為例,專家們認為職業無貴賤,從任何職業中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當然,這是一個很正確而廣義的發言,但這樣的發言卻也透露出專家與學生雙方在真實世界中,於「就業困境」這個事實在認知上的差異。以木工為例,這是一個需要具備專業技能與經驗的職業,薪資所得比多數大學生畢業平均所得多上許多,因此專家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職業經驗,或許就能因此渡過所謂的經濟困境、遠離高失業的陰影。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