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第一期達人學苑

0

【2013大師講座 x SHS Profile】兩位美國國家科學院士 暢談跨界學習T型模式

記者|楊玲(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兩位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Malcolm Beasley及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Laura Greene也在「大師講座」後,應SHS Profile團隊之邀,由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鄭嘉良親自訪談兩位對於跨科際教育的想法。 T型模式強調   垂直的深度學習、水平的廣泛吸收 鄭嘉良對於Laura Greene所提出的T型模式學習法相當肯定。T模式學習法指的是,T的垂直線代表專業知識學習必須具有深度;T的水平線代表知識必須要廣泛的吸收。如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就是垂直線的深度學習;鼓勵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就是水平廣度的吸收。 Laura Greene指出,她的專業在電子、高溫超導等領域,以T模式學習法來說,這是垂直線上的深度。當垂直深度學習某一個程度後,就可以往水平線上的廣度發展,就像是她也很關心社會、心理及哲學等方面,並繼續向外拓展其他知識。當不斷延伸之後,更可與和其他T型專家交流。Laura Greene說,若以這個方式挑戰全球性問題,或許可能找到新的解答。當從其他領域獲得新的刺激,可能就能以重新角度看待事物。 鄭嘉良也指出,T模式學習法相當有趣。以樹冠層模式為例,我們像住在森林裡,每棵樹都是一個領域,樹冠層則可與其他棵樹連結。我們希望學生像猴子一樣,可以從一棵樹出發,在樹冠層中穿梭獲得跨領域的知識薰陶。 Laura Greene補充,在21世紀要面對的是全球性的挑戰,而這不再是單一領域的問題,因此學生在不同場域如教室、社團或戲院等等相互交流是很重要,這些都是建立跨領域溝通的基礎。

0

【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第六場精彩短講 鄭嘉良闡述三大核心概念

記錄|洪銘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達人學苑在2012年5月才加入計畫,致力於聚焦學苑的策略地位與期許。在計畫當中,達人學苑主要目標在於結合課程與論壇之間的關係,並融會各學校在解決問題的方式與結果,以達培育與交流之效。 身為SHS內各系統團隊共同的平台,達人學苑付出大量精力定位自身,關注的是2013會形成什麼樣的勢態,並如何以最有效的面貌成為媒介與推手。對達人學苑而言,教育面對的問題顯著並且繁多,大家腦海中都有太多針對現象的“What”,而真正需要的則是解決的方針與措施“How"。也由此針對教育提出了十個主要的問題,並形塑了自身的關鍵元素:永續、創意、跨界力。 第一期的達人學苑邀請了來自各種平臺的九位學人參加,在專家短講之中,不但邀請了來自各個學術與產業界的要角,也分享他們針對永續、創意、跨界力三大重點進行分析,是故衍伸出主題式的對話諸如:我的花東想像、我是誰、科技是當代文化創意的觸媒、我的快樂「越軌」人生、創意 一步一腳印、跨界與創新、音樂.跨界、學術、現實與跨界反思……等;此次的夏令營隊並以計畫主持地為輻輳,在活動中有效利用週遭在地的創意團隊,提供獨到的提點和引領,實地去聆聽及分享。 討論是這次夏令達人學苑活動的核心,也佔據了大部份的時間。知道教育面臨的問題,也了解到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嶄新的教育模式來面對新環境之中的議題。帶領學員直接與專家對談、也實地參訪如花蓮著名有機、無毒的農場,直接體驗學苑主題的實務面。 此外,針對「跨界」這個一如多元、跨領域、多領域等其實較抽象的詞彙,達人學苑結合了奈米科技為主的議題,開設了大師講座。特邀台灣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倫敦奈米科技中心主任Prof. Richard Jackman、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實驗科技中心主任Prof. Ian Boyd、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執行長Dr. Arthur Carty等領域內資深專家,談論科技在不同國家有什麼樣不同的發展層面;以及中華電視公司關尚仁總經理、國立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李旺龍教授、果實夥伴陳宏守董事長等,使大師講座從奈米研究、教育方法、科學傳播,以至預備職場的領袖人才力,皆整合了珍貴的資源來分享。

0

【2012達人學苑】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x SHS團隊 x 學員成果競賽 文字影音紀錄登場

記者報導|張云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影片提供|SHSnet數位平臺 8月30日早上由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長楊倍昌先分享了「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成果。 再來是SHS團隊帶來「為什麼要跨科際」的經驗分享,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提出現今使用度很高的維基百科,是由平凡人集結成果的概念,老師認為技術知識的使用不是為了最高的利潤,而是互惠與分享。由於SHS團隊的主要的計畫目標的實踐領域在於大學,剛好此次的競賽主題也與大學教育有關,所以今早的活動也討論了許多大學教育的優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從老師提出來服務學習課程的概念。 他說:「服務學習的好,給予獎勵這點是無庸置疑;但如果今天有人獨善其身,不服務學習就得被當,這樣的處罰似乎不太合理,因為不學習服務與做錯事情的定義顯然有一段差距」,我很開心聽到哲學系老師的看法,也非常贊同,但我仍然覺得必須學習如何服務,因為許多台灣人太自我,學習服務能了解如何體貼他人,貼心能緩衝罪惡,能讓世界更美好。 「【2012達人學苑】為什麼要跨科際?一場討論跨科際教育核心意涵的焦點座談會」完整版

0

【2012達人學苑】梁秀庭x姜雪影x王明珂x劉紹臣x盧志遠 文字影音紀錄登場

記者報導|張云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影片提供|SHSnet數位平臺 掀開8月29日活動美麗第一頁的是梁秀庭老師,要談跨界的她,一上台就說了一句聽似老掉牙,但卻非常實在的話:「音樂是沒有界線的」,不同國籍、語言不通的人,一定聽得懂同一首歌曲裡旋律的表達,或許感受不太一樣,但一定不會雞同鴨講。 熱愛音樂的她,做了一件事,一件偉大的事,將音樂與治療結合,由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音樂。 第二位短講者姜雪影老師就有別於梁秀庭老師的氣質,從他的短講中,感受到他滿滿的熱情,一開始就找了影響全世界的賈伯斯出來幫她背書,因為姜老師翻譯了《賈伯斯傳》,所以姜老師絕對有資格這麼做。姜老師的熱情真的很有感染力!讓聽完短講的我,很想買這本書來看,我想,這就是能不能成事的關鍵吧! 許多學員關心跨界的方法,想了解該如何準備才能跨界,老師的回答總是以熱情與好奇心做為回答,這聽似抽象,像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解答,但其實很簡單,大部分的人追求財富,最好能夠不用勞動就有財富,台灣大部分的人對於工作的定義只是謀求溫飽,但大家卻常常忘了,身為一個麵包師傅,他的任務就是讓客人吃下第一口麵包時是感到幸福的,做為一名廁所清潔員,他的職責是讓人使用廁所時感到舒適,沖印店老闆要幫客人沖出一輩子回憶的相片……,這就是熱情,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小螺絲釘,首富只會有一個,天才也只是少數,平凡人生的不凡價值是要靠自己創造的,小事都做不好,怎麼能成大事賺大錢,好奇心便是能幫你尋找熱情,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並且用心去做,姜老師講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機會並不只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已,機會,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0

【2012達人學苑】嚴長壽x劉格非、許宗賢x薛文珍文字影音紀錄登場

記者報導|張云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影片提供|SHSnet數位平臺 今天短講的主題,許久沒有公開演講的嚴長壽老師一上台,就直言的點出時代不斷地在進步,但台灣的制度卻流於窠臼,造成原住民文化流失、教育體系對於新一代造成的迫害等問題,也毫不諱言的提出東華大學位在台灣東部,這樣有特色的大學,與在地的連結還是遠遠的不夠。 由於演講時間很短,嚴老師也坦言他必須快速的點出問題,說話的口吻或許激烈些,也造成對話與思辯時,就有學生提出質疑,某學員認為:「台灣的民風仍屬保守,為何嚴老師能夠這樣子說話?」 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直言的老師。我沒久待過一個國家,對於他國的瞭解通常來自媒體或書籍,所以其他國家是否有這樣的「人情」文化,我無法提出肯定,但從小生長在台灣的我,聽到很多外國人說台灣人很有人情味,這似乎是個優點,但在台灣本島上,我卻覺得是個大大的缺點,從小學在班上看到風紀股長只會登記自己討厭的人那刻開始,小小的我就開始憂慮,老師一定因為這位同學優秀才會指派他擔任班級幹部,如果這樣的人一路順遂,當上行政人員或者政府官員,那是個多麼可怕的腐化。 登記討厭的人看似小事,但如果這樣的特質保留至成人,那這樣的人情攻勢,會使多少真正有熱忱的人失去機會,走後門的人可以繼續苟且偷生。所以我喜歡嚴老師的提點,他的批評讓身為東華學生的我,有更多思考的機會,如何才能使我們與土地有更多的接觸與認識?千萬別在保守了,保守的心態扼殺了許多美好。

0

【2012達人學苑】第六天日誌 在地參訪半天期盼再會

記者報導|楊玲(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 照片拍攝|柯彥竹(桃園創新技術學院材料應用科技研究所)、楊玲(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 影片提供|曾祥詠(桃園創新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系) 為期六天五夜的達人學苑活動終於到了最後一天。在中午坐太魯閣號回去之前,我們參訪了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及松園別館。 一大早起床,向美麗的東華大學及住了6天5夜的東華會館道別。 中午就要到花蓮車站集合,早上先參訪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園區工作人員用心解說,學員快樂參訪。 【2012達人學苑】精彩全紀錄 【2012達人學苑】隆重舉行 闡述「永續」、「創意」、「跨界力」三大關鍵核心

0

【2012達人學苑】第五天日誌 SHS團隊分享、小組間腦力激盪 成果讓人讚嘆

記者|賴逸軒(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花蓮報導 達人學苑活動第五天一早由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協同陳東升教授和林從一院長來談論SHS計畫,陳東升教授也將自己在臺灣大學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實作方案」課程成果展現出來。 藉由超知識、採實際動作、實地操作的方法以社會回饋的方式代替產學合作,結合國家社會問題來探討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促使大學的教育要「打破學科幻覺」。 「【2012達人學苑】為什麼要跨科際?一場討論跨科際教育核心意涵的焦點座談會」完整版 經SHS計畫的支持,學員們經過了三天的時間與各自小組成員討論與設計一個「從永續及創意的概念,建構一個跨領域的大學教育」為核心的專題成果報告,學員們發揮各自創意,有以短劇方式所呈現出的「人文素養通識課程串接計畫」、將課程設計成產業結構的「Who is next? 臺灣文創產業的接班人?」,甚至還有「CSI犯罪現場vs. 潛能開發」的犯罪預測系統概念。 但最具討論性的莫過於最後一組所探討的永續創意跨界學士學位學程規畫,該組以反諷的方式來講述企業與學校的結合,透過給於股票和獎學金的投資來培育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現場對於這樣的呈現方式一片譁然,但在這樣的反諷行為也看出事實上仍是有許多學生無法接受這樣的社會樣貌,也相當反對企業可能影響學術自主。 這樣的反諷手法或許在呈現上令人有些恐懼反感,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們也帶出更多對話的可能性,在某方面也落實了本次活動講求溝通與對話的訴求。 本次學員們之間的腦力激盪雖然稱之為競賽,但實質上主要是求各位有個實踐改革社會的驅動力,而每一組也深刻思考過該如何想出一個好的企畫案來帶動校園與地方的結合,作為評審的陳竹亭教授也對每一組的成果大為讚嘆,鼓勵他們應該要將企畫推薦給校長們參考,但學生們普遍對通識教育的「營養學分」、「學子不願認真對待」的想法也讓教授吃驚,原是更有實踐可能的通識課程為何在學生眼中卻是如此,這也令人不禁思考學生們的價值觀是否與師長們的期望有所落差? 【2012達人學苑】精彩全紀錄 【2012達人學苑】隆重舉行 闡述「永續」、「創意」、「跨界力」三大關鍵核心

0

【2012達人學苑】第四天日誌 各方專家聚焦跨界力

記者|賴逸軒(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花蓮報導 8月29日達人學苑專家短講進入到最後一天,前日颱風來襲影響了講者來花蓮的火車,一早便調動了些行程,由風潮音樂的梁秀庭總監以過去的工作經驗來談論音樂與跨界打頭陣,其中梁總監對於各種風格音樂結合的嘗試,南管與唐詩、北管與雙簧管、音樂與身心靈治療的結合都是非常明顯且成功的跨界成果。 梁總監說的好,音樂本身就是沒有界限的,因此在短講最後以一首泰武國小學生所唱的古謠讓大家沉浸在歌聲當中,音樂或許本身有著跨界的本質,但我想音樂同時也是一個跨界的橋樑,在來自各領域學者的耳中行相同的共鳴,不需言語。 相較於前者的寧靜致遠,蔚華教育基金會策略長姜雪影的短跑演講則充滿了靈動的活力,她以「我的快樂『越軌』人生」去描述那些跨領域的過程,並充分地引用了Steve Jobs的經歷來帶入個人的「越軌經驗」。在跨界的驅動力上姜雪影以Mission , Vision, Passion, Burning desire 作為核心概念,並強調促成跨界力的重點在於原動力,而當熱情具備,能力不足時,就需適時發揮整合的力量來跨科際。在姜策略長身上無處不散發者熱情的活力,或許正是如此才能永於「越軌」,並發揮「芭樂的威力」,苦幹實幹,必能海納百川,水到渠成。 【2012達人學苑】精彩全紀錄 【2012達人學苑】隆重舉行 闡述「永續」、「創意」、「跨界力」三大關鍵核心

2

【2012達人學苑】第三天日誌 在地參訪收穫滿滿

記者報導|楊玲(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 照片拍攝|柯彥竹(桃園創新技術學院材料應用科技研究所)、楊玲(臺大跨科際對話平臺) 影片提供|曾祥詠(桃園創新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系) 8月28日的達人學苑因颱風來襲關係,原整天的戶外行程改為半天,早上請來五味屋、志學有機農場等人員來演講。下午則去參訪五味屋、花蓮棲地保育學會及志學有機農場等地。 第一站來到了五味屋,其為具有特色的二手店舖,來自各方的志工陪著偏遠孩子工作與學習的場所。 【2012達人學苑】精彩全紀錄 【2012達人學苑】隆重舉行 闡述「永續」、「創意」、「跨界力」三大關鍵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