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文says:在上一篇蔡明燁博士分享了科普傳播在跨科際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更借鏡英、美的科學教育發展歷藉以學習寶貴的經驗。今日蔡博士則將進一步帶來一場於倫敦舉行的跨科際會議精彩饗宴,讓我們一同看下去!(上一篇請按此)
作者/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自從進入科學傳播的領域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什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教育理念,又應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適逢本週末在倫敦有一個長達三天的國際會議,以「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為題,試圖在核能危機之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我興沖沖地去參加了!雖然會議的設計與討論的方向並沒有完全達到「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整合,不過它卻提供了我對於什麼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實踐、「跨科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產生了進一步的思考。
這個會議是由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的媒體、文化、創意操作中心(Centre for Media, Culture and Creative Practices)和倫敦亞太文化研究論壇(London Asia Pacific Cultural Studies Forum)共同主辦,根據了解,主辦人的初始構想原是要促進「哲學(Philosophy)」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這兩個學科間的對話。在這裡所謂的「哲學」,基本上指的是歐陸的哲學辨正傳統,而「文化研究」指的是從1950、1960年代開始在英國快速崛起的新興領域,旨在對二十世紀後之政治、社會、經濟、階級、性別、媒體、大眾文化……等議題進行解讀與批判。不過在會議籌備期間,贊助單位日本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希望會議的焦點能夠扣合福島核能外洩事件,因此主辦人便在原始企劃以外加入了對「三一一福島事件」的觀照,要求與會者們共同思索在這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人文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在此策劃背景之下,我們自然可以了解為什麼整個會議中,竟然完全沒有科學家(尤其是核能科學家)的參與,然而科學家的缺席,從我的角度來看,不免是該國際會議一個相當嚴重的疏漏,儘管在既定的架構中,三天的議程還是促成了充分且多元的討論,同時也刺激了我對「跨科際」更為具體的想像。
舉例來說,會議第一天以「文化研究」為主軸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一討論亞洲的文化研究與哲學教育,其二探索在日本發生大地震以後,因為停電的關係,受災地區沒有電視,連電話和網路的傳播也變得非常有限,於是造成了各種流言滿天飛的情況;會議第二天以「哲學」和「知識份子」為題,各發表了兩篇報告,在「哲學」的脈絡中,思辯的方向主要在「哲學」的定位,以及哲學和其他學門的關係,例如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哲學和歷史的關係,甚至於哲學和哲學本身做為一個學門的關係;至於對「知識份子」的思考,旨在討論知識份子被高度學院化和建制化的困境,強調在「三一一事件」發生後,為什麼日本大眾喪失了對政府和主流科學家的信任,開始主動去探索輻射及核能對人體和日常生活的危害與影響,並且形成市民社會的串聯網絡,分享彼此的研究資源。這種大眾科學對主流科學的挑戰,究竟是一個正面的,還是值得憂心的發展?
到了會議第三天,討論的焦點轉向了「人性/文學」和「大學教育」,如果當危機發生時,謠言四起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那麼最能幫助我們闢謠的,毋寧是值得信賴的資訊,但是唯有當我們可以在大量的訊息洪流中,歸納出一種可以被我們接受的論述時,我們才真的能在危機四伏的環境裡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立足點,開始去理解我們所經歷過的威脅,並從這份理解中獲得心靈的安慰,以及對未來的前瞻。我認為提供值得信賴的資訊,無疑是大眾媒體的責任,在塵埃落定之際提供人性化的意義與陳述,是文學最大的貢獻,而培養具有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在必要時蒐集到正確資訊,然後透過最有效的管道加以散播,以及在各種謠言和人文、社會及科學訊息中找到意義、做成論述的人才,則應該是大學教育的宗旨之一。
從三天熱切而密集的對話裡,我的第一個收穫是進一步體認到了「trans-disciplinarity」,在這裡翻譯成「跨科際」,應該是個什麼意思。
「跨科際」跟學界另外兩個常用名詞──「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ity)」和「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也有人翻成界領域)」,或有雷同之處,但其意義與實踐卻不盡相同。「多領域」是指從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來探討同一個問題,例如拙作《全球性華語電影:【英雄】的文化與政治》(Global Chinese Cinema: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Hero),邀請不同專家分別從地區研究、漢學研究、電影、性別、受眾、音樂到政治經濟等多重研究視角,共同來檢視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使本書成為一本「多領域」的研究著作;「跨/界領域」指的是一個研究方法本身涵蓋了好幾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例如「文化研究」在思考及方法的層次上突破了既有學門的切割,提供新的研究空間,包括橫跨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而衍生出來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現代主義……等,換句話說,「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場域,此外像「傳播學(Communications Studies)」,也是結合了多種研究領域(例如政治、社會、經濟等)而成的一個跨/界領域學科。
相較之下,「跨科際」所強調的應該在於不同領域間的互動與對話,尤其是跨越科學、社會與人文等學科分類的界線,以求在不同的專業範疇之間達成對某一議題的共識,所以我去參加的「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國際會議,可以說大致上具備了「跨科際」的精神,只不過在兩個重要面向上仍有遺憾:一個是欠缺了科學家與專業者的參與,另一個則是過度侷限於學院內的抽象論證,因此討論過程精彩紛呈,也充滿了啟發性,但會議的目的既然並不在某個議題上追求共識,會議的結果自然也就沒有對任何議題達成任何共識,甚至沒有產生不是共識的共識。

來自不同國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齊聚一堂,以不同角度的腦力激盪並綻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圖片來源:蔡明燁博士提供)
我的第二個收穫是見證了「跨科際」的潛力,為此感到相當振奮。當來自不同國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們能夠齊聚一堂,就同一個主題暢所欲言時,雖然常常不免各說各話,但是不同角度的腦力激盪也綻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因為當代生活與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單一的學門往往已不足以駕馭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此當不同的領域能有機會敞開大門互相對話時,某些異質的新能量便可能被釋放出來,或許為既有的研究場域開創了新的生命力,也或許在意想不到的層面上找到了新的啟示,恰如我從這個無關科學傳播的會議討論中,尋獲了有關跨科際科學傳播的靈感一樣。
至於我的第三個思考點,則是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呢?首先我認為專業教育仍有堅持的必要,因為專業本身的基礎必須紮實,在和不同的領域彼此撞擊時才能開創驚艷的交集,如果「跨科際」的結果是稀釋了不同專業的水準與內容,那就本末倒置了!其次,具有「跨科際」性質的討論平台似乎應以議題為主,而且議題的焦點越明確,溝通效益也可能越高,例如「福島危機」固然是一個恰當而豐富的議題,但如能將焦點鎖定「由福島危機看大眾科學對主流科學的爭議」,讓不同專家和實踐者由科學、社會及人文的角度加以闡述,或許更能提升「跨科際」的溝通成果?最後,提倡「跨科際」教育的推手們應該具備相當的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以便在緊扣國際脈動的議題上找到更多「跨科際」溝通的契機。值此世界各國都仍在思考如何加強科學、人文科際整合教育的當口,刺激新生代的「跨科際」想像,並提供實踐的空間,很可能便是邁向永續發展最寶貴的第一步。
是否覺得文章讓您意猶未盡 ? 別擔心! 蔡明燁博士特地提供了網路廣播版本,若搭配文章閱讀,絕對讓你我都收穫良多!
張小虹教授建議用「穿」字作為trans-的翻譯,的確音義聚佳。
所以trans-disciplinarity翻成「穿科際」還是「穿領域」好呢?
語言學者的翻譯真是好啊,好個”穿”。若是有聽蔡博士的網路廣播,他對於跨科際的解釋是”跨越學科分際”,很明顯點出專業學科彼此有分際是需要突破的;相較於”領域”一詞的概念,像是田畦一樣,可以這邊種個小黃瓜,那邊種個包心菜,不相干也沒關係。小編支持”穿科際”一票,很有時代感,而且點出了有學科分際需要去穿越。
brilliant~~還有沒有人有其他想法的啊???
“串”科技如何?
“串”的確也是一種翻法,也挺生動的~~~
真的是好棒的建議! 我覺得 “穿科際” 跟 “穿領域” 各有利弊. “穿科際” 比較可以強調所要 trans 的是科學, 社會跟人文的這種學科分際, 但是 “穿領域” 跟已經行之有年的 “多領域”, “跨領域” 等名詞卻比較有 “門戶相當” 的感覺. 學術上的 discipline 中文本來就是翻議成 “領域” 嘛, 所以再多一個 “穿領域” 的概念出來, 挺好的. “穿科際” 的好處是可以直接跟既有的名詞切割 (雖然這可能也可以看成是壞處), 它的另一個壞處是 “科技” 和 “科際” 音同字不同, 但 “科技” 是大家都熟知的, 所以永遠都要去另外解釋 “”科際” 的寫法跟意義.
這樣分析起來, 我個人的感覺是比較接受 “穿領域” 這個翻法.
至於”串”, 當然也有道理, 不過細究起來, 我覺得 trans-discipline 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各種領域串到一起, 或者串成一掛, 而是指流動性的, 穿透, 穿越的概念, 希望不同的領域之間可以有對話, 所以我想還是用 “穿” 吧!
非常謝謝蔡博士仔細的解釋,的確,中文字很不一樣,選了不同的字詞就會有不同語感,若是細細思考,真的是各有千秋。小編在本計畫FACEBOOK舉辦了TRANS-DISCIPLINARITY中文翻譯的民調投票,經過沉澱之後,自己後來也是跑票選了”穿領域”~~~
赞成穿。串有线性的意象。
这些思考又领先又踏实。
明晔在podcast的声音真好听。
我想明春辦一次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應該是可期待的一步。
盍興乎來!!
期待.
Fantasstic! Look forward to the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in 2012.
I have read your two articles about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for several times on the website, as well as your podcast.Your voice
sounds so sweet.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research outputs.From that, I get to understand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key figures
and important movement both in the USA and the UK.In my personal opinion, the media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losely bond with each other to popularize
the science, particular in the way of documentary.I was influenced a lot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BBC programme,some literatures,like Walden Pond
(Henry David Thoreau), Silent Spring(Rachel Carson).I remembered that I got a serie of book Hal & Roger Hunt(Willard Price,UK) from my parents when I was
in 16,which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ush me to choose the biology as my first career.Here is the link:
http://wx.cclawnet.com/erto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6
很高興這則網路廣播在2012年3月初突破了1000收聽人次,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