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文Says:台灣的科普行動堪稱由來已久,只不過將科學傳播當成一個整合性的專業領域來推動,則是相對晚近的事。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英、美的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發展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寶貴的經驗呢?請看蔡明燁博士的研究分享! 😀
作者/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英國科學家兼小說家史諾(C.P. Snow)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雜誌裡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當前西方社會的知性生活,已被切割成兩個不同的文化區塊──科學VS.人文──彼此漸行漸遠,而他認為這兩個領域各說各話的現象,毋寧是現代世界無法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大障礙。
三年後,史諾將這篇評論加以延伸,在劍橋大學進行演講,並將演講內容以《兩個文化與科學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為題,出版成冊,在大西洋兩岸挑起了激烈的辯論和廣泛的共鳴。
其實,史諾論述的重點在比較英國和美國教育體制的差異,意在鼓吹英國政府更加積極培育科學與工程人才,不過絕大多數人的焦點,卻都集中在史諾所指出「科學」和「人文」之間日益加深的鴻溝,各界菁英也自此開始努力地想方設法,期能縮短兩者的差距,於是在2008年間,著名的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裡,便曾將史諾的《兩個文化與科學革命》列為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西方大眾輿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好書之一。
在消弭「兩個文化」距離的諸多策略中,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s)的提倡日益顯著,尤其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已然衍生成了一個新興工業。
無可諱言,早在有「科學傳播」這個名詞出現以前,十九世紀的英國就已經有很多的科學傳播活動,因為當時的「科學」尚未出現精密的分工,很多知識份子和王公貴族把追求科學新知當成一種興趣,當他們的實驗有了嶄新的發現,便往往會在公開場合向大眾展示,和與會人士進行問答與對談。歷史學家如Lightman, Secord和Fyfe等人的研究,有力地舉證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發展,如何受到科學家與一般大眾互動的影響。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科學」快速走向專業化,分工日益精細,曾幾何時,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投身於科學知識的推廣活動,並無助於開拓自身的科學事業,甚至可能妨害他們在同儕之間建立專業聲譽,於是就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閉門造車的工作模式之際,一批專事科學普及(簡稱科普,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的科學傳播者也相繼出現了,例如美國在1920年所成立的一個科學新聞機構Science Service,力求在公眾社會突顯科學和科學思維的重要性;到了1930年代,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強調科學精神的培養,認為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用理性、邏輯的科學態度來處理日常事務,才能創造繁榮進步的現代社會;此外,美國科學促進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簡稱AAAS)的成員威佛(Warren Weaver),也在1951年呼籲AAAS應該花更多的心力,去注意科學外面更廣泛的和社會相關的種種議題。
不過美國政要和社會菁英並未積極落實杜威和威佛的理念,直到1957年,蘇聯搶先美國一步,成功發射出第一顆繞著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Sputnik,美國人這才下定決心要在科學發展上更上一層樓,而當他們透過一份全國性的調查,了解到美國民眾普遍對「科學」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但是所具備的相關科學知識卻相當匱乏時,美國聯邦政府更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挹注了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經費為科學教育扎根,並從1972年起試圖衡量所謂的「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夠評估這些時間與金錢的投資所達成的效益,然而根據每兩年評定一次的科學指標(science indicators)來看,成績卻相當令人失望。
美國科學指標的連年低落,刺激了科學教育學界開始做出更縝密的思考,有人質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是否有其必要,有人認為這根本是一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也有人覺得可能是科學素養的問卷設計出了差錯,評判的標準太狹隘、太不具有彈性了!一份1988年在英國進行的問卷調查激發了新的想像,在這份調查中,研究者們發現同樣的問題如果採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所獲得的結果竟有數十個百分點的巨大差異。
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從1985年起,不遺餘力地倡導「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簡稱PUS)」運動,1988年由Durant, Evans和Thomas等人所做的這份問卷調查,便是PUS運動促成的計畫項目之一。PUS工作小組的成員除了包括英國當時多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之外,也網羅了著名的科學紀錄片主持人兼製作人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以及社會學家約翰˙紀曼(John Ziman)在內,他們從新聞界、科學界、工業界和政治界多方蒐證之後達成共識(可惜當初並沒有考慮到受眾本身),在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必須學會如何與大眾溝通,並且應該覺得責無旁貸,皇家學會則需要把強化大眾對科學的理解視為今後的工作重點之一。」
大體而言,英國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主要是試著直接或間接透過媒體來增進成年人、家庭與社區團體對科學的興趣和認識,相較之下,美國的「科學素養」則依然側重於正規的科學教育,以努力提升在校生和大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依歸。所幸在英、美發展出來的兩大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取徑並未各行其是,而是彼此激盪、互相藉鏡,英國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了PUS運動之餘,也對全國教育進行了大幅革新,規定所有的學生在十六歲以前,都一定要學習科學的相關課程,至於美國,則透過全國科學基金會(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來贊助大眾媒體上的科學傳播活動,並以「非正式科學教育」的名目,編列預算推動社區性的科學傳播計畫,AAAS還特別設置獎項鼓勵良好的科學新聞報導、拔擢對科普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並且製作科學性的廣播節目,以及為小眾社群籌辦科學活動等。
時至今日,歐美各國在科學傳播上的成就固然相當可觀,卻也一再面臨新的瓶頸,其所遭受最大的詬病之一,便是無論傳播者或教育家,似乎都未能真的將科學與日常生活深相結合,切中公民社會真正的需求,幫助大眾對我們所處的世界產生更精確的體悟,而為了進一步迎接挑戰,近年來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更已邁向了「公眾參與科學(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的新階段,見證了資訊時代雙向、乃至多向溝通意識的抬頭,以及科學傳播必須跨越不同科技、社會、人文領域以達到讓內容更豐富、更多元的迫切需求。
自從大眾科學研究出版社在1951年於寶島發行《大眾科學》期刊以來,台灣的科普行動堪稱由來已久,只不過將科學傳播當成一個整合性的專業領域來推動,則是相對晚近的事。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英、美的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發展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寶貴的經驗呢?台灣雖屬後起之秀,如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極目遠眺,規劃藍圖,相信國內的跨科際科傳科教事業也自將能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參考書目:
Bowler, Peter J. (2009) Science for All: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egory, Jane and Miller, Steve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Cambridge, MA.: Basic Books.
Snow, C.P. (1960)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之傑 (2007) “台灣綜合科普刊物之回顧與展望”,國家圖書館館訊97年第1期:頁3-8。
關尚仁、區曣中 (2010) 科學傳播源流。台北: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中心。
年輕人必須學會理性.邏輯,早20年就懂多好!感謝您的分享!
I acknowledge the very kind assistance of National Library 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during my Taiwan Fellowship in summer 2011. This article is part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ducted during my Taiwan Fellowship. I also wish to thank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or hosting me as Taiwan Fellow in summer 2011.
感謝國家圖書館與外交部的”台灣學人獎助金”計畫, 使我在2011年暑假期間能夠在台灣順利進行有關科學傳播的研究計畫。我也要感謝台大新聞研究所在2011年暑假期間做為我的台灣學人客座機構, 對我的研究諸多協助。本文是該研究計畫的部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