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S Profile】跨科際溝通高手!英國里茲大學研究員蔡明燁 分享不同學科傳播撇步

記者|楊玲、唐功培、張家豪(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跨科際教育概念是以一個全面、廣泛且具體方式地把事情推動起來。SHS計畫為此立下良好的基礎,相信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會看到成效。  ~蔡明燁

英國里茲大學研究員蔡明燁長期擔任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專欄作家,所撰寫的〈穿領域科學傳播〉系列文章深受讀者喜愛,也讓跨科際教育在傳播推廣上邁向一大步。

‧ 蔡明燁老師精彩廣播 暢談【「跨科際」的展望與挑戰

在當代社會與環境變遷下,蔡明燁認為,跨科際教育是前瞻性的教育,讓學生因應社會趨勢及變化。跨科際教育有兩大目的:一是加強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二是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以及其對不同學科的認知。

她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如科學家與人文學者溝通時,要清楚表達自身專業的重點關鍵有三:第一、認清受眾是誰;第二、認清溝通的目的為何;第三、不要低估對話的對象。認清前兩點才能把事情講清楚,第三點則是不需要把聽眾的程度設想太低,才不致降低其知識含量。

肯定臺灣跨科際教育發展 建議課程設計方向

蔡明燁老師是跨科際溝通的高手。(圖片提供:蔡明燁)

蔡明燁表示,臺灣是目前所知道唯一最先進且積極地落實推動跨科際教育的地方,如由SHS計畫補助之東海大學「『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學分學程課程群組推動計畫」即為最佳跨科際教育例子。

但她也指出,其實很多傳統課程雖然沒有特別標榜「跨科際」,但其實已包含跨科際的精神。蔡明燁說,大學時曾修習過「視聽教材設計」課,與很多外系同學一起修課,不只是如何設計教材,還要企畫教材主題。老師的作法是讓學生分組討論主題與方向,從這樣的實際操作中,找尋適當的素材、展現成果。

對於跨科際教育的課程設計,她也給予一些建議。首先若放寬課程的彈性,如開放給不同的系所、甚至不同學校的學生修習時,學分都應該得到承認,否則這個課程在實際推動上就會有困難。以其個人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經驗而言,系上有一門名為”International NGO”課程,可以透過網路與其他國家相似課程作連結,如英國與美國的學生可以針對相同題目作對話。像這樣子的互動方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當中除了不同學科上的思辨之外,也可以看到來自相同的學科、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維。蔡明燁指出,這有助增加現今大學生創造力、彈性、深度以及全球競爭力。

跨科際課程中,師資也是重要資產。蔡明燁認為,若一位老師有橫跨多個領域之教學能力是最佳狀況,但這樣的師資相對非常稀有的。因此,以跨科際課程為例,雖然一定會有一位主導的老師,但在課程設計當中,還是應該有不同的專家共同參與設計,這應該也是跨科際教育的最大特色之一。尤其是若透過網路討論功能,連結不同的教室的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或聆聽講評,將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另外也她也建議加入實際的操作,如分組討論等,都是可以刺激學生的思考、增加辯論機會及溝通表達能力,是屬於「做中學」概念及設計。在課程上,最後她也建議,針對某些重要議題,甚至可考慮設計更高階的碩士課程。

「我知道SHS計畫,有一個拍片的夢想!」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訂立以”Communication in TDE(跨科際教育之傳播)”為2013年重點推行目標。蔡明燁曾運用本身科學傳播專長,著力研究英國BBC電視臺跟OU(Open University)的合作節目方式。她說,若有機會可考慮參考此模式,促成SHS計畫與公共電視合作的可能性。同時也建議,SHS計畫可把典範課程作為主題拍成紀錄片。

說明臺、英兩地跨科際傳播差異 分享個人跨界經驗


‧ 蔡明燁老師演講 暢談【英國大學的知識轉移與社會影響力

蔡明燁生長於臺灣,但長期旅居英國的經驗,也讓她看到兩地在跨科際傳播上的差異。她認為,臺灣的長處在於有明確的目標,較容易在短時間內成功把事情完成。而英國雖然沒有跨科際傳播的概念,但這也是優點之一。如她曾看過一個關於記憶力的節目,邁入老年的女演員在舞臺上仍非常活躍,而其父親得到失憶症,因此她訪問不同領域的專家如心理學、腦部研究以及醫學等等,希望從中瞭解關於失憶症的資訊,有機會治療父親及防範自己患病,觀眾也從中學到許多專業知識。

她指出,這部紀錄片的的製作人一開始只想拍關於「記憶力」的節目。「假如當初的想法是想拍跨科際節目,可能沒辦法做出這樣好節目來。」蔡明燁說,英國的節目很多內容都涵蓋跨科際的精神,而因內容多元、豐富,不但深度夠也非常好看,是跨科際傳播的很好例子。

蔡明燁說,正如也沒所謂的跨科際電影,可不可以得到跨科際的啟發,其實重點在於受眾。跨科際教育的目標,事實上不是為了要培養出可以去拍跨科際節目或電影的人,而是希望能夠培育出對更多領域有所認知的人。她認為,任何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都可能得到不同啟發,那個啟發就有可能是跨科際的面向。

「最大啟發就是人也有極限吧!」蔡明燁分享個人跨界經驗說,大一時是讀森林工業,但之後才發現興趣在傳播與人文方面,所以大二時即轉到圖書館系。她說,那段期間才是真正摸索的過程,也獲益良多,如陸續有參與一些劇本等創作,邊做邊學的過程中,讓她更深切認為舉一反三或思辨的重要性。但也指出,這樣一路走來,「跨科際」真的是很大的挑戰,跟別的領域不斷地溝通並不容易,也不會因為經驗的累績而變得簡單,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

延伸閱讀 :

1. 蔡明燁老師的【穿領域科學傳播】系列及精彩專欄全紀錄
2.【SHS Profile登場】臺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 從社會關懷看跨科際教育實踐
3. 跨科際人物專題

About Cas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