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功培(臺大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博士後研究)
教育部依據補助推動人文及科技教育先導型計畫要點,公告受理申請大學校院設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計畫旨在讓學生超越單一學科思考社會上之問題以及挑戰,能與其他領域專家溝通謀求解決之道。該計畫將推動國內大專學院去整合不同學科領域人才以及資源,針對現今真實世界所發生的重要問題,舉辦不同型態的,有教育意含的活動。活動對象主要是大學高年級,以及研究所低年級學生。
但是身為教育部先導型計畫,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所舉辦活動對象也涵蓋大專院校教師,讓大專院校之教師經由活動受到啟發,自行發展跨科際教育課程。 具體活動形式如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之發展及施行,針對社會上議題舉辦論壇,舉辦跨校之間的教學觀摩活動等等 (教育部,2011)。
但是「跨科際」此一概念在國內仍缺乏清楚完整的論述,基於以上問題,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辦公室於2012年7月20日舉辦第一次研究報告討論會議。 本研究報告旨在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國外學者對「跨科際」理論的論述,跨科際研究的目的及條件、跨科際研究步驟,大學以上高等院校開設跨科際課程的共同訴求,以及這些學校的跨科際教育教學論上的共同假設,供國內學者參考。
在報告的結尾部份,根據與跨科際相關文獻分析及整理,歸結了以下跨科際(不同學科知識融合統整)的五項核心條件:
1. Expertise
跨科際理論家(J. Piaget; E. Jantsch;B. Nicolescu)即便是強調跨科際,也不否認學科之間界線的存在,所以專業知能為必要核心要素。
2. Integration
跨科際研究著重於知識的整合,不論經由是參考其他學科研究方法論去獲得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一種學科知識去挑戰存在於另一種學科裡根深蒂固的世界觀。
3. Collaboration & Cooperation
根據E. Jantsch 所提的跨科際學科體系理論,在較高層次的跨科際知識整合,學科與學科之間必須有相互協調聯繫。
4. Communication
不論是在經由知識整合或是衝突而產生的跨科際現象;還是在執行跨科際研究,都需要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對話。
5. Social awareness
Barsarab Nicolescu 和Paul Lorenzen都強調倫理學(探討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對跨科際知識統整的重要性,倘若沒有社會覺知或對現代社會有批判反省,那「永續發展」也沒有理由取代「經濟(或市場)原則」成為跨科際研究發展的首要原則。
這五項是下階段研究重點,研究任務有二:1. 說明並具體化這五項核心意涵。2. 以實證研究檢驗在台灣推行的跨科際教育和此五項意涵是否相符。
我們在實作面向提出了另外三個核心能力指標
1 做中學或PBL
2 語文及溝通表達
3 創新
最近的發展是: SHS Program強調實踐的跨科際教育(TDE)
八項TDE核心內涵臚列如下包括
(1) expertise (2) integration (3) communication (4) collaboration & cooperation (5) social awareness (6) PBL for real-world problems with complexity (7) literal and verbal expression (8) innovation
歡迎讀者就下面的問題提出您的觀點
1 請就您認為應列為TDE核心內涵的項目(包括上述之外的項目),依優先順序排列,並說明其對時下高等教育的必須性。
2 就您心目中最能代表或適合跨科際能力面對的真實世界問題,舉例並說明
3 請就您認為應列為TDE核心內涵的項目,提出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