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環境荷爾蒙-戴奧辛類化合物與多氯聯苯
– Posted on 2011/12/30科博文says:1979年,台灣發生了兩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一為多氯聯苯毒油事件-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悲劇;另一則為美麗島事件-黨外民主運動的重挫與轉捩。然而政治衝突總是比工安意外還要來的引人注目,就像我們從小被教導著美麗島事件,但卻甚少人對多氯聯苯事件有基本認知。
撰文作者|黃互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博研生)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台南中石化安順廠戴奧辛汙染場址,雖用心綠美化,但仍無法抹去重度汙染的事實,連除草都要全副武裝才能進行。(圖片引述: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攝影/劉子正)
戴奧辛類化合物及多氯聯苯概述
戴奧辛類化合物(Dioxins Like Chemicals)簡稱戴奧辛(Dioxin),與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皆屬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須進行管制之環境荷爾蒙物質。其中戴奧辛指的並不是某種特定的化合物,而是以一個或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族的統稱,包含了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dibenzodioxins, PCDDs)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呋喃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一般以PCDD/Fs表示之。此外,戴奧辛在常溫下為固體、熔點高,一般在700℃以上才能分解,且難溶於水、易溶於脂肪、可溶於大部分有機溶劑,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由於自然環境的微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作用對戴奧辛的分子結構影響較小,所以在自然沉積物中戴奧辛的半衰期估計大約100年 [1]。環境中的戴奧辛來源90%以上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基本上不太會天然生成,主要是工業化過程的副產物,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2]:
- 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含廢棄塑料)的焚燒;
- 殺蟲劑、防腐劑、除草劑和油漆添加劑等化工過程;
- 紙漿和造紙工業的氯氣漂白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