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uthor: vmkljce

Posts by vmkljce

1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環境荷爾蒙-戴奧辛類化合物與多氯聯苯

科博文says:1979年,台灣發生了兩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一為多氯聯苯毒油事件-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悲劇;另一則為美麗島事件-黨外民主運動的重挫與轉捩。然而政治衝突總是比工安意外還要來的引人注目,就像我們從小被教導著美麗島事件,但卻甚少人對多氯聯苯事件有基本認知。

撰文作者|黃互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博研生)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台南中石化安順廠戴奧辛汙染場址,雖用心綠美化,但仍無法抹去重度汙染的事實,連除草都要全副武裝才能進行。(圖片引述: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攝影/劉子正)

戴奧辛類化合物及多氯聯苯概述
戴奧辛類化合物(Dioxins Like Chemicals)簡稱戴奧辛(Dioxin),與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皆屬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須進行管制之環境荷爾蒙物質。其中戴奧辛指的並不是某種特定的化合物,而是以一個或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族的統稱,包含了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dibenzodioxins, PCDDs)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呋喃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一般以PCDD/Fs表示之。此外,戴奧辛在常溫下為固體、熔點高,一般在700℃以上才能分解,且難溶於水、易溶於脂肪、可溶於大部分有機溶劑,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由於自然環境的微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作用對戴奧辛的分子結構影響較小,所以在自然沉積物中戴奧辛的半衰期估計大約100年 [1]。環境中的戴奧辛來源90%以上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基本上不太會天然生成,主要是工業化過程的副產物,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2]

  • 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含廢棄塑料)的焚燒;
  • 殺蟲劑、防腐劑、除草劑和油漆添加劑等化工過程;
  • 紙漿和造紙工業的氯氣漂白過程 。
  •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

科博文says:本篇將介紹另一種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NP),過去曾添加於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洗衣精、洗碗精、衛浴清潔劑等。但自1992年起歐洲已有14個國家全面禁止NP類等化學物質的使用,而我國目前亦明文規定凡肌膚接觸之清潔劑皆不得含有其化合物。究竟NP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 姑且讓我們看下去!

撰文作者|游林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張清風教授長期研究黑鯛,發現當環境荷爾蒙超過一定標準,黑鯛的性別就會因此改變。 (圖片來源:http://udn.com/NEWS/main.html)

壬基苯酚對生物體之危害性
壬基苯酚(Nonylphenol, 以下簡稱NP)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少量的NP便足以影響生物生殖系統與生理作用,因其結構類似雌激素(結構如圖一所示)[1,2]。當它進入動物體後即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其中一種毒理機制是藉由模仿生物體內性荷爾蒙作用,進而導致雄性動物雌性化以及雌性動物卵巢萎縮。短鏈的壬基苯酚聚乙氧基醇類化合物(以下簡稱NPnEO)與壬基苯酚羧酸類化合物(以下簡稱NPnEC)(結構如圖二所示)則具有致癌作用 [1],又由於此類物質的產生源主要由工廠排放至河川中,因此,首當其衝的即為暴露於大量NP、NPnEO與NPnEC的水生生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義大利薩維梭(Seveso)事故

科博文says:自從西元1976年發生了義大利薩維梭事故後,世界各國開始注意到毒化物的運作與處理問題,因而紛紛訂定相關條款、發展防洩漏技術。發展至今,已有顯著規模與成效。

撰文作者|張祿高(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所碩研生)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意外爆發的工廠為羅氏集團(Roche)子公司的ICMESA(Industrie Chimiche Meda Societa Azionara)(圖片來源:http://www.parrocchie.web.cesano.com/mulinello/storia/tre/storia76.html)

一九七六年爆發了重大環境荷爾蒙污染事件,義大利的薩維梭事故(Seveso),造成大量的二、三、七、八—四氯聯苯戴奧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簡稱TCDD)外洩,嚴重污染了約18平方公里的地區,影響約三萬五千位附近的居民。

意外爆發的工廠為羅氏集團(Roche)子公司的 ICMESA(Industrie Chimiche Meda Societa Azionara),其位於義大利米蘭北方約15公里處的小鎮梅達(Meda)。一九七六年七月十號當地時間中午,為了因應義大利的法律規定,工廠要在周末停止運轉,因此中斷了廠區中用於生產二、四、五-三氯酚(2,4,5-trichlorophenol)(除草劑二、四、五-三氯苯氧乙酸(2,4,5-tr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之原料)之反應槽。由於反應槽尚未完成最後的移除步驟,內容物繼續反應使溫度持續升高,導致反應槽爆炸。六公噸的二、四、五-三氯酚因此大量外洩,其包含一公斤的TCDD。這些化學物質隨著風向往南污染附近地區,其中以薩維梭村最為嚴重,故名為薩維梭事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揮之不去的夢魘-臺灣與日本油症

科博文says:32年前,發生於台灣中部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震驚全台,並造成兩千多位民眾身心嚴重受創。如今,這些默默隱身人海的油症患者,不僅屢遭漠視,更漸漸被遺忘……

撰文作者|李銘杰(科際整合計畫特約編輯/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上學到教訓。

油症-與毒共存 (Surviving Evil)紀錄片/73分鐘/2008。

近年來食品遭受污染事件頻傳,三聚氰胺(Melamine)事件仍歷歷在目,卻又爆發了磷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污染食品事件,更令人訝異的是,此物質竟已毒害我們長達數十年之久,至今才因為一次偶然的檢測下被揭發。若是沒有這個偶然的發現,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究竟還要被荼毒多久?食品遭受重大污染事件並非近年才有,只是人們很容易遺忘,忘了我們曾在一九七九年所付出慘痛代價。

一九六八年,日本發生了米糠油遭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污染事件,稱為日本油症事件。受影響的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目前持續追蹤的日本油症患者約有一千八百人左右 [1,2]。本以為米糠油僅遭到多氯聯苯污染,但隨後即發現,多氯聯苯會在高溫下產生副產物多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此物質甚至比多氯聯苯的毒性還強,導致油症受害者同時承受多氯聯苯與夫喃之毒害 [3]。多氯聯苯與夫喃經研究證實皆具有環境荷爾蒙效應,極微量即可影響人體健康。在急性中毒部分可導致皮膚疾病、損傷肝功能以及容易感到疲勞。由於多氯聯苯與夫喃皆不易從體內排出,經過半衰期的推斷,油症患者終其一生都會身受其害。目前已知多氯聯苯與夫喃在慢性疾病方面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等,更可怕的是會損傷生殖系統,禍延下一代 [3,4,5,6]。日本發生如此重大的污染事件,本來可作為各國借鏡,避免悲劇再度發生。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件事情竟然像是倒帶一般的在臺灣重演。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15

【跨科際閱讀】穿領域科學傳播(3): 英國科傳老將──亞當˙哈特戴維斯

科博文says:跟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電視是英國境內最普遍的大眾媒體──根據統計,五分之三以上的英國家庭擁有兩部電視機,六分之一以上的家庭甚至擁有三部!而今日蔡博士將介紹一位英國科學傳播界的老將──亞當˙哈特戴維斯(Adam Hart-Davis)。透過哈特戴維斯,我們是否能窺視出英國社會權力結構的一些端倪呢?

穿領域科學傳播(2) (請按此)

穿領域科學傳播(1) (請按此)

作者/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傳播除需架構一完整知識體系外,更需要加入「人」的角度詮釋。(圖片來源:Knowledge Review)

林照真教授在《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一書中,引用了中研院數學所李國偉研究員說過的一段話:「科技」的次文化至少需要包含兩個向度,其一是「科技知識」所架構的世界,此一知識世界的探討,著重在理性、邏輯、方法、真理、演化等問題;其二是「科技人員」所集結的社群,而對科技社群的描寫,則需要借重政治、經濟、社會的概念,進行權力網絡的動態分析。

雖然在遣辭用句和研究重點上或有差異,但我覺得上述這段文字套用在穿領域科學傳播/科學教育上,其實也有吻合之處,也就是說,要在國內推廣科學傳播,除了需要對理念、法則、源流等知識加以探討,架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外,從人的角度來認識科傳/科教社群,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此一活動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應有助於我們更確實掌握這門學問,從而將之在地化,為我們更加自如地運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環境荷爾蒙危害-臺灣塑化劑事件

科博文says:今年五月台灣濫用塑化劑的新聞每日一爆,僅數天的時間,已造成台灣食品業有史以來的最大海嘯。其震撼強度餘波已從飲料、甜品、麵包…,掃到營養品、糖漿藥品及化妝品…等。相信有人不經會問,為什麼廠商有辦法進行這樣偷工減料的行為?而臺灣法規制度又出現了什麼問題? 不妨可看看此篇分析!

撰文作者|楊子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博研生)

塑化劑被用來代替起雲劑仍是一種不可想像的違法投機商業行為。(圖片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11/c_121522919_10.htm)

前言
科技發展使生活水準提高,卻也同時帶來了危害。而其所濫用的化學物質,更導致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可見的環境荷爾蒙蹤跡。臺灣今年五月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即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問題,塑化劑除了對人體有害之外,也間接凸顯了臺灣社會在相關防範體制上的嚴重漏洞。本文將梳理塑化劑事件發展過程,對照學界環境荷爾蒙的研究重點,提出對臺灣社會未來發展可能的省思。

事件起末
今年三月,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一位檢驗人員,在檢驗食品中是否違法摻雜如安非他命等成分時發現可疑異常訊號,詳細分析後,發現摻有受管制的塑化劑DEHP(Di-(2-ethylhexyl) phthalate,簡稱DEHP)成份。此一物質不應該出現在食物或藥品中,因此衛生署開始展開調查,發現該產品使用的原料優格粉含有DEHP,其來自於金饌生化科技,而最上游原料來自於昱伸公司。昱伸公司製造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摻有塑化劑DEHP,供應約四十多家食品化工及飲料廠商製作常見的運動飲料、濃縮果汁等等 [1]。自此之後人人自危,並引起國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橘劑—掬盡越南血淚

科博文says:當年直昇機瀟灑地對著綠意盎然的越南噴下橘劑,枯萎的不只是一片片落葉,還有世世代代越南人的健康。而越戰至今已有半世紀之久,人類究竟能否從歷史獲得教訓 ? 亦或只是隨著時間讓記憶灰飛煙滅?

撰文作者|郭亮伶(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畢/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幹事)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美軍於越戰中使用大量之落葉劑。(圖片來源:http://womenveterans.homestead.com/AgentOrange.html)

火光滿天的前線固然可畏,但戰爭殘害生靈的程度絕不僅止於此。越戰期間美軍大量噴灑落葉劑(即橘劑,Agent Orange),使越南的後戰爭之路走得格外艱辛,而埋藏在環境中,難以偵測的殘留量更是未來的一大隱憂。

橘劑即落葉劑,因盛裝桶上的橘色標籤而得名。越戰時(一九六二~一九七一)美軍大量噴灑,使用量高達一千兩百萬加崙,目的為使樹叢失去遮蔽的功能,同時也欲消滅糧食作物,斷絕敵軍的後援。戰後粗估越南境內有百分之十四的林地受到橘劑的污染,為橘劑相關疾病所苦的人民約有七萬人 [1]。 橘劑為二、四-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和二、四、五-三氯酚(2,4,5-trichlorophenol)的五比五混合物,這兩種成分原本對人體並無顯著的不良影響 [2],但若製造過程中溫度過高時則會產生二、三、七、八—四氯聯苯戴奧辛(TCDD)-戴奧辛類化合物家族之一員,毒性被認為是戴奧辛類物質中最甚者。橘劑中大多含有TCDD [3],並已被證實為致癌劑,極微量極可導致嚴重後果 [4]。又因其為高脂溶性,可輕易穿越細胞膜進入細胞內,或和其他脂質作用,流竄於體內各部位 [5],胎兒和新生兒也會經由胎盤及哺乳等管道接觸到TCDD [6],因此TCDD的侵擾可謂無孔不入。從藥劑的製造、運輸、噴灑,直到進入環境後直接曝露於其中的人民和作戰軍人,不難想見影響層面之廣。事實上,因如何界定「曾曝露於橘劑環境中」的標準並不明確,加上尚未誕生的越南子代都可能深受其害,實際受害人數可能遠超過目前的估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1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鄰苯二甲酸酯類

科博文says:PAEs 廣泛運用於日常用品中,像是食物包裝材料、醫療用塑膠管及血袋、玩具、化妝品及PVC材質地板等等;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均可能造成PAEs的釋放。當這些化學物質散佈到你我周遭,或甚者是大環境生態中時,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姑且讓我們看下去!

撰文作者|柯昭儀(淡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

美麗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多危機。(圖片來源:文匯新聞網 http://www.wenweipo.com/)

結構與特性
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 esters,以下簡稱PAEs)泛指多種由鄰苯二甲酸酐與醇類反應所生成的酯類分子,其主架構為鄰苯二甲酸,酯化端的碳數則介於C1至C17之間,化學結構式如圖一所示 [1]。PAEs具有增加塑膠產品塑性及延展性之特性,早在1930年即用於聚氯乙烯(PVC)製程,藉以製備具有柔韌性的PVC塑膠產品 [2]

PAEs為具有芳香氣味之無色液體,中等黏度、高分子量、高穩定性、低揮發性,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於多數有機溶劑中。由於酯化端碳數的不同,PAEs至少有十種以上形式。常見的PAEs有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及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等六種。DEHP常做為PVC塑膠產品的塑化劑,BBP、DBP、DEHP及DEP常添加於化妝品做為定香劑,增加香味的持久性,BBP及DBP則具有較佳的延展性,能使指甲油的塗膜更均勻美觀,常做為指甲油的可塑劑 [3]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1

【電子文庫】SHS 環境科學專題

科博文says: 許多環境荷爾蒙本質上就只是人造化學合成物質,然而這些物質就像雙面刃一樣,除了帶來了突破性的革新與方便性,也同時帶來了難以逆轉的生態浩劫。因此,SHS計畫12月將推出【環境科學專題】系列文章共8篇,本次專題將分述歷史上重大之環境荷爾蒙汙染事件,希望能再次喚醒人類對該議題之重視與檢討。所以自本周起請敬請鎖定【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喔!

撰文作者|黃泓彬(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城邦文化出版社中英編譯)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博研生)

許多人對合成物質的態度並非全然正面(圖片來源:Kriegerinhummel@flickr)

正如《失竊的未來》中提出的論述,化學合成物質曾是發明史中的一大里程碑,但如今卻導致日趨嚴重的生態浩劫 [1],人類大量使用這些化學合成物質,卻忽視了這些被稱為「環境荷爾蒙」的化學合成物質對物種及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威脅。

大量化學合成物質進入了自然環境,隨後經過食物鏈層層累積進入了人體,有些物質能模仿人體內的荷爾蒙作用,不僅干擾了人體內分泌系統運作機制,科學界甚至認為環境荷爾蒙會增加致癌機率,還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禍延子孫。近來環境荷爾蒙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如何防範環境荷爾蒙儼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

何謂環境荷爾蒙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的井口泰泉教授於一九九七年提出「環境荷爾蒙」這個概念,其學名為「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泛指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機制的外來化學合成物質 [2]。特定化學合成物質釋出至自然環境後,經過食物鏈的累積作用進入生物個體體內,並取代、干擾或排擠個體細胞中正常運作的荷爾蒙。除了影響內分泌系統運作機制之外,還可能進而影響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及後代健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0

【電子文庫-SHS生命科學專題】書評「23 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秘的生命之書」

科博文says:2001年英國《Nature》雜誌出刊了長達六十二頁的長文〈人類基因組初步序列和分析〉。至今,科學家已歷經10年的奮鬥和努力,也不斷改寫人類基因組密碼的新成就。因此,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好書就是《23 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秘的生命之書》,姑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撰文作者|Johnny(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畢)
特約編輯|Vita chen(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畢)

《23 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秘的生命之書 》/Matt Ridley著

身為圓頂方踵的高等生物—人類,對於生命科學的起源與其中奧秘不可不知,無論你的專長是在哪個領域,探索完這本生物知識書籍,都可讓你對人類有不同層面的深入認識。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即是開門見山的書名—23對染色體,其亦為影響人類的生長發展的重要物質,作者也巧妙利用人類染色體的數目,作為獨特的分段方式,把各探討主題和染色體作故事性的連結,讓人體的奧秘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介紹,也提供讀者可很快接受並了解其來龍去脈,書中更提到一些有名的人類疾病是由哪些基因所影響,這些也都隨人類基因的解序,從一無所知到深刻了解,但由90 億個DNA基因密碼所編排而成的「有字天書」,仍尚待科學家去仔細解讀這部偉大的經典,許多與人類有關的學門領域,例如:醫學、犯罪學與心理學等…,這些事實上與基因的運作是息息相關,或許難解的人類習題可以從基因研究中獲得適當與合理的解釋。

三百多萬年以來,生物特徵的基因組代代相傳,並經過基因重組、剔除、突變與嵌入,造就出地球生物圈的多樣化。但是生命科學的奧妙之處,是在於我們永遠追不上生物演化的腳步,總是等到結果發生了,事後才去了解為何事情如此發展。目前尚有一大段失落的人類起源演化歷史等著我們去拼湊,可是卻始終只拼出完整圖案的角落樣式,書中提及最令人類震驚的事實,即是「人類與黑猩猩理應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種生物,但仔細利用染色體或基因進一步比對,竟然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八」。姑且先不論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其差別性在哪?這足以使我們或許要重新審視更具代表性的工具,去檢視地球上的生物有機體。事實上,這些發現也要歸功於在生命科學領域有貢獻的科學家,將組成人類組成的最小配方一一的找出來,並且排列組合的研究與探索,這也是一條無止境的研究之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