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談人引言]代工困境與人才問題(戴曉霞)
九月 27, 2012 in 置頂廣播, 論壇III:人才培育論壇
作者|戴曉霞(中華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臺灣人才問題可說是代工社會困境的體現:陷於世界體系「全球商品鍊」 及「全球學術練」中的不利位置,並以「缺什麼補什麼」的線性思考制訂政策,甚少深度思考經濟及教育活動的本質及深層價值。
人才問題:分析不足的警訊
行政院「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產業人力套案」指出我國人力資源面對的四大挑戰:
一、勞動市場求職求才需求均高,職能連結有缺口。
二、教育培育能量足,但學以致用有缺口。
三、創新研發人力資源配置有缺口。
四、競逐國際專業人才有缺口。
根據經建會(2006)「台灣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2005年之後,學士之供給將超過需求,而碩士及以上之人才的供給將產生不足現象。
人才問題:產業面
1944年: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64年: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92年: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1995年: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2001年: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7年: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
2009年: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BIS)
人才問題:大學面
大學的代工模式: 大學接受客戶(教育部)完全指定,按原圖設計代工製造→「教育部大學」,缺乏創新和特色。近年雖強調大學特色之建立,然各種一體適用指標的引導與束縛,加上大學本身的惰性,大學至多由OEM進入ODM(為客戶提供設計、代工製造)階段。
人才問題:教師面
教師之聘用重學歷而非經歷,社會及產業經驗少。教師的reward system (評鑑、升等、彈薪等)向研究傾斜,對於社會與產業變遷、學生職涯發展關心不足。研究生的代工培育模式:教師的研究接受客戶(國科會)指定,按指標設計代工製造,再分包給研究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畢業生。
職場意識薄弱 自我感覺良好
改善人才問題的具體建議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