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這個系列型工作坊,主要目的是結合國際環境議題與跨科際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員們在經過第一天的課程分享後,回去利用一個禮拜的時間,選定一篇國際環境新聞進行英翻中,經由專業的編輯修改成可發表的新聞稿後,上傳到環境資訊中心網頁。並在下一次的工作坊中,仿照TED*的短講形式,在3分鐘內上台報導這篇新聞,同時和大家分享翻譯時的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提出幾個科普文章翻譯的提醒與技巧,相信對精進翻譯將有莫大助益。
*TED,為科技(technology)、娛樂 (entertainment)、設計 (design)的縮寫,由Richard Wurman創立於1984年,原為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間的腦力激盪大會,由每位講者在10幾分鐘內,將他們最新的點子,以說故事的方式和彼此分享。經過2、30年來的發展,TED 所探討的主題已不再侷限於科技、娛樂或設計,教育、文化、商業、環保、甚至全球議題等也囊括其中。
講者:林雅玲
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生物科技博士,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科學人》雜誌資深譯者。

◇有關翻譯的誠懇建議
在第一天課程的最末段,講者以自身8年的科普文章翻譯經驗,與各位學員分享幾個和翻譯有關的誠懇建議。首先是爭取自己想要的機會,即使發現結果不如預期。翻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儘可能不拖稿,因為那將會延遲編輯的作業時間,甚至延誤到刊物發表的期限。在著手翻譯前,至少先通篇讀過一遍原文。若完全沒概念就從第一個字開始翻譯,通常會很難進行下去,甚至譯完連自己都看不懂;而整篇看完後也許會很有感覺,那個感覺將可以支持你一路譯到最後,即使中間有遇到小小困難。譯完初稿,不要忘記對照原文看看是否漏譯或誤譯,翻譯過程有時我們會看錯字,或是誤解原意,若沒有對照原文再看過一遍,也許整篇中文讀起來很通順、文字優美,但文意卻可能完全錯了。請儘量用像中文的中文來表達,並在交稿前,再完整看過一遍中文,就像是在欣賞一篇自己寫的作文。如果連自己都讀不下去,那就更不用期待別人讀了。譯者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某些國外的諺語乍看之下並不好理解,若只是按照字面來翻譯,讀者可能會一頭霧水,所以譯者應該要去尋找相近的中文成語來替代。這是翻譯也可以創新的地方,也是其樂趣所在。

我們在經驗還不足夠時,往往苦心翻譯完一篇文章,卻被編輯改得滿江紅,這時通常很容易陷入一種情境,就是會覺得自己明明就很厲害,編輯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來指正我?其實只要轉念一想,這等於是人家給我們錢,還負責幫我們修改文章,不是很大的福氣嗎?所以心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試著去虛心去接受編輯的校正,想想有人願意花時間幫助我們成長、使我們更好,我們應該感謝都來不及。
如果不是翻譯系所出身也沒關係,也許你的專長在翻譯相關領域的文章時就能發揮很大的加分效果,甚至提供編輯專業建議,因為很多專有名詞不是一般人懂的,因此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翻譯文章也是很好的方式。
最後有一個良心的建議,希望各位不要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若翻譯讓你覺得痛苦,又沒有除了薪水之外的好處,那就要好好思考自己要走的路了。以講者自身為例,自我成長是重要的,翻譯可以不斷地學到新知識,因此這份工作是符合期望的。各位也要好好想想,什麼事對自己而言才是重要的。從做中學、從學中做,樂在其中,說不定能從中摸索出未來的方向。
◇貼心小提醒
最後,講者也分享一些在選文章及翻譯實作上的小訣竅,例如先別急著選定文章,可以先廣泛瀏覽各篇新聞,確定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即使不只一篇,也可以先挑出來,最後再做篩選。而挑選的文章文字份量不需要太多,有些深入報導動輒4、5千字,那就太費時了,可以參考協會的作法,摘譯600~800字即可。另外,若有譯者認為不重要的部分,可用刪除線標示該文句或段落,以方便編輯識別,要是編輯有不同的意見時也較好處理。如果看不懂原文文句,且在查詢過網路或書籍後仍不確定文意,則可以註解方式標示該文句,以方便編輯提供協助;此外,也有可能編輯們也對原文有相似的疑問,這時就可以向原作者確認文意。簡言之,任何編修動作都可以留下足跡,以達成和編輯溝通的目的。

◇科普翻譯備忘錄摘要
好的翻譯必須能忠實傳達原文的本意,讀來又像是原本就是以中文寫作一般。在這個機會難得的工作坊中,雅玲特別和學員們分享了一份珍貴的科普翻譯備忘錄,在此摘錄部分重點供有志者參考。
翻譯文章的對象讀者是也許只懂中文的臺灣讀者,因此「像中文」是很重要的,譯者必須要有對文字的敏感度,並時時設想自己是讀者。一個英文字也不是只有一個中文譯文,所以通篇看一遍,確認沒有誤解其語意才不至於不像話。在為了符合中文結構句型而將英文原文拆散重組時,要注意不要喪失原文的連貫性。句子的主詞要儘可能明確,不要讓讀者費心猜,並刪除不必要的冠詞。沒有把握的中文字彙或成語就捨棄不用,儘可能使用白話文;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與文字簡潔度,數字的寫法依出版社的不同也有一定的慣例。中文的單複數表示方式與英文常有不同,也不像英文常使用被動語句。一篇文章的名詞(人名、地名或專有名詞等)譯法前後必須統一,務必做好查證的工作以免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