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臺灣學術界近年來不免亦加入競爭的行列。
為了刺激國內教育界與提升學術生產競爭力,國內進而產生了一套量化評鑑指標(主要為SCI、SSCI論文發表數),以量化得分對大學、系所與教授進行績效考核及獎懲。此後,臺灣教育界於發表文章的數量上確實逐年提高,然引用次數卻偏低1。為了升等、續聘,教授拼集點;為了經費、生存,大學拼評鑑,在績效評估(KPI)制度驅使下,累積點數是大學獲得政府補助,大學教師升等、保住工作的最重要途徑2。
此現象亦加劇了社會(Society) 、人文(Humanity)、科學(Science)學者領域對立的情況。無論主觀是否有意,此評鑑制度皆已造成以科學思維來評論社會人文的現象,而教師更因此而減少教學投入。令人憂心的是,學生亦從而習得此汲汲營營於追求發表數量的心態,而忽略社會關懷及缺乏面對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追本溯源,競爭與環境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教師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
行政院、教育部雖已長時間呼籲自然科學應與人文社會結合,提升科學人文並重的態度與素養,政治、社會領袖亦有相關共識。觀諸今日的臺灣社會的難解困境、莫衷一是的政策,無一不需科技、人文之知識及素養共謀解決之法。但科學、人文整合的教育卻始終囿於學校及教育現況,而無太大的落實。此問題除了肇因於學界各學科仍固守各自之學術範疇,整體教育環境的難以撼動外,當今尚無培育、教育相關教師如何進行跨科際教育亦為重要因素。
二十一世界是一個知識爆炸,科學發達與社會快速變遷的新時代,零碎知識的記憶背誦已不符合知識經濟的社會需求,如何運用快速網際網路以及資訊來解決問題才是目前最需要的能力,因此需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3。在一個強調創造知識的二十一世紀,傳統教育模式受到經濟與社會空前變化的挑戰,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必要性隨著國際間重視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思考、以及能力取向的測驗等教育趨勢下愈顯重要4,5。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由科學、數學、人文社會的師生組成的集會社群發起了極具前瞻視野的「二十一世紀科學與人文跨科際教育」6。
這個學習社群旨在尋求人類知識更寬廣的可能,教育大學新鮮人的全人及更大潛力的發展,利用小組師生的互動學習建立社群,進行跨領域的學習,以數、理與人、社知識的結合深入探究尋求過去的經驗與知識,進而面對、認識、解決未來的問題,這亦是跨科際教育的精神。
延伸閱讀:跨科際懶人包
引用出處:
- 畢恆達。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http://www.greenelectronics.org.tw/9997)
- 蕭富元、陶允芳,2012。教授拼業績,天下雜誌,507:102-130。
- 歐用生、莊梅枝,2001。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樣研究發展學會。
- Duggan S, Gott R. 2002. What sort of science education do we really n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 24(7): 661-679.
- 許民陽、林麗詩、卓家夙。轉化能力指標設計教學模組及多元評量實務探討。(http://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23.pdf)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二十一世紀科學與人文跨科際教育」(http://web.mit.edu/concourse/www/)
通告: 【活動】6/25「教師社群工作坊IV-跨科際與Design Thinking邂逅」 «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