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作者:許瑞珊
在網路上流傳著一段發人深省的動畫影片,內容在描述人類的發展過程;影片中人類所到之處全是災難:動物被宰殺成為產品,樹木被砍伐變成無數的紙張,海洋也被各式各樣的有毒物質汙染。影片的最後,全世界化為一座巨大的垃圾場,只剩下唯一倖存的「人類」坐在垃圾場的頂端怡然自得。這部影片或許故意將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誇張化,但回想人們如今的生活現況,有多少是向大自然掠奪來的呢?人類為了追求生活品質而不遺餘力,卻也犧牲了原本美麗而珍貴的自然環境,若人們想要修補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只有馬上實行「環境保育」的工作才可能達成。
「環境保育」簡稱「環保」,是人類意識到工業化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後提出的概念。如今,「環保」對社會大眾而言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但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似乎沒有趨緩,各式的汙染還是屢見不鮮,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對於生態與自然的浩劫仍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有關。舉例而言,不做垃圾分類可能只是小事,但一群人一天不做垃圾分類,就可能有相當可觀的資源被浪費掉了;人們應該意識到的是:「環保」並不是別人甚至政府的責任,而是只要是身為人類都必須共同承擔的使命。
很多人一想到「環境保育」就先想到生態復育、濕地保育等看似重大的工程,便以為如此重大的工作應該由政府負責。其實,環保不僅限於一些地區與生態的保育,而是可以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被落實,哪怕只是簡單的垃圾回收、不使用竹筷子,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這也可以是環境保育的一部分。
一旦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無不是取之於自然,自己的行為也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便不會覺得落實這些細節是見麻煩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也有人以為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要落實「環境保育」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都已經把發展「環境保育」放在第一位,這些國家因為落實環保在國際間享有美名,也都能兼顧國家發展。曾經有一則報導瑞典回收垃圾能力的新聞,內容指出該國幾乎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可以被回收加工,其中
36%回收使用、14%做成肥料、49%焚燒轉做能源,也就是高達99%的垃圾都不是真垃圾,由於瑞典需要這些垃圾轉做能源,甚至要從鄰國進口垃圾來「救急」。
這聽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瑞典卻真實的做到了,身台灣的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如今台灣被丟棄的垃圾有多少被妥善的再利用,又有多少是真的無法再被利用的「真垃圾」呢?
「環境保育」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有時甚至是可以互利共生的。非洲有個村子的居民,靠變賣棕櫚樹為生,但當地的猴子也依賴棕櫚樹生活,因此當地人對猴子並不友善;來自國外的保育員看到這種情形,便帶村人去鄰村參訪,鄰村因為保育當地特有的猴子,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旅客,反而賺了錢,看到如此的村民於是決定今後也要朝保育猴群的方向努力。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限於非洲的這個小村落,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地方也是靠當地的自然美景吸引旅客來賺觀光財,再用賺得的錢投入環境保育,如此循環利用下,不僅保育了生態,也提生了當地的經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在看過世界上一些國家的例子後,我們不妨回首檢視台灣。台灣擁有許多的自然美景、特有生物,但台灣也同時是高度經濟發展的區域,因此也存在許多工業污染的現象;如今台灣雖然尚不能像歐洲國家那樣將環境保育落實得很好,但值得欣喜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有環境保育的意識,也有許多人自發性的從事環保活動,這些都是台灣環境保育進步的動力。相信這世界上每多一個擁有環保意識的人,就為環境保育多帶來一分希望,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擁有環保的概念時,人類或許就不必面臨到獨自做在垃圾山上的不堪結局,而是可以創造出一個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的美麗世界。
參考資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1/today-int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