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羅斯頓
- 原文作者:Eric Roston
- 譯者:吳妍儀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12日
讀後感
作者:中興大學 中文系 黃愔婷
這本書寫的是關於「碳」的故事,也是關於這個宇宙的故事。
全書分成兩個部份共十二章節:第一部分〈自然界〉述說碳與自然界的關係,從碳的緣起、循環到對生命起源的影響;第二部分〈非自然界〉探討人類生活中對碳的各種應用,還有當今重要的環境議題:全球暖化。作者字裡行間充滿幽默,且在每一章的開頭,引用一段名人的話語,做為旨趣又發人深省,為內容增添了人文氣息。雖然這本書屬於科普文學,對於缺乏科學知識訓練的我來說,並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只能就我能夠理解體悟的部分抒發感想。
說到「碳」,讀到這本書之前,在我的認知裡,碳不過是高中化學課本裡,一堆雖然由國字和寫單英文寫成,卻始終讀不懂的字詞之一;或者,碳就是從汽機車排煙管裡冒出來,會毀壞氣候的無形殺手云云。然而,「碳」並非這麼簡單。它是構成這個世界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調節著地球的溫度、構成生命,以及生物所需的能量。尤其是人類,對碳的依賴,自從人類歷史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後,碳的影響更是日益加深,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和碳脫離關係。
「碳」對於生命的貢獻書中提到:「碳是生命中無所不在的建築設計師、工人間最基本的建築原料。」它是生命的領航者,負責將能量傳送的每個細胞中,大多數生物的DNA僅僅由碳、氧、氫和氮四種元素組成,碳是最大的組成成分,負責黏合、重造細胞的分子;同時,維持人體能量的來源:脂肪和蛋白質,本身就是由碳與氫氧其他分子鑲嵌組合而成,是碳讓人類的身體有足夠的能量,維持生命。所以,下次當手伸向擺在眼前的蛋糕時,不會覺得罪惡,反而打從心底油生對碳的感激。
除了自然界之外,碳在非自然界也大展身手:「碳不只是生命總建築師。文名也建築在碳的基礎之上,這種基礎遠比全球都燃燒話時燃料要寬廣的多。生物和無生物之間的相似性,比外表乍看之下來的高。」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石油和塑膠為例:
石油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它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在中文,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賦予了「石油」這個名稱,並記錄了石油的特性和用途:「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很早以前就看出石油大有可用的潛能。
塑膠是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樹脂為主要組分,加入適當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經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主要包括有機聚合物塑料,絕大多數的這些聚合物的基礎上單獨或與氧,硫,氮以及碳原子鏈。
碳並非組成地球最多的元素,然而它卻是地球上生命和能源不可或缺的構成。如此不起眼又偉大的碳,正如同老子《道德經》中的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應最有體會,自十八世紀從英國開展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體會到碳能源所帶來的好處,人類的文明自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步:為了發展工業、提升國力,大量的將碳燒還給大氣層,又伐木以增加工廠建地。地球的碳循環變在這個時期,漸漸失去了平衡;在工廠廢煙裊裊上升的同時,人的心靈也隨著自然被破壞,但相對的,如果不是如此,也就不會有反思工業社會而生的種種思想誕生:如馬克思「異化」理論、文學及繪畫等藝術中的寫實主義。幾百年過去,後現代的世界正逐漸嚐到先祖與自己種下的苦果。煤炭能源之後,人類又找到了更萬能的能源──石油,成為現今文明的中流砥柱,卻也將更大量的碳排放的大氣中,與氧結合成二氧化碳,導致全球不可遏止的全球暖化現象,還有發生在各海域的油汙,正腐蝕著生態系統。除了石油,塑膠的危害也不小,它不易分解造成垃圾問題,唯一的辦法是燃燒,然而那些氣體是危害生物的環境賀爾蒙。且不說燃燒,某些作為日常用品的塑膠在特定溫度之下,便會釋放有毒物質,想想生活中一天會接觸到多少塑膠製品。我認為塑膠的威脅並不亞於全球暖化,雖然這本書關於碳對地球的危害,著重於此,並在最後的兩個章節探討了替代能源和人類是否能在外太空另造一個地球的問題,但似乎尚未有解。
碳何辜?一切都是人類咎由自取,為了子孫數十年的繁榮,代價卻是全人類的末路,如果《明天過後》不是電影‧‧‧‧‧‧